对客家人来说,山歌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世易时移,山歌的形态有所改变,但它的文学与音乐价值没有丧失,更加值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中有保守派与改革派之别,温和的改革派建议在良好传承的基础上,加强表演与竞技色彩。客家山歌,同样需要有识之士去粗存精、发扬光大。
广东 梅州松口山歌
演唱:菊子
桃花开来梨花开,阿妹转去几时来。
有人来往搭封信,没人来往托梦来。
这位客家妹子叫陈菊芬,被客家人誉为“新客家山歌代言人”;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副教授。
陈菊芬多年来致力于深入挖掘客家山歌的文化精髓,提升客家山歌的文学美感与社会内涵,并发挥在高校工作的优势,用现代时尚的音乐表现手法和演唱方式来包装和呈现客家山歌这一古老的艺术,给客家山歌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生命力,客家山歌传唱千年,千年客韵千年传唱,做一个客家山歌的传播者和传承人,是她人生奋斗的目标。
在世上每一个有客家人的地方,她用质朴的歌声向所有人吐露着客家妹子的山歌情怀,讲述着客家妹子的山歌故事,所有的客家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菊子老师”。
坚守与传唱
菊子出生于广东河源,父亲在当地的山歌剧团工作,母亲原来是小学音乐老师。小时候她的家住剧团的宿舍,家门口就是剧团的排练大厅,耳濡目染,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小小的她就爱上了山歌,稚嫩而响亮的声音总是回荡在粤东北的山水间。
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大学毕业后,菊子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个客家人和一名大学民族声乐教师,应当为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光大做些工作,尽好自己的义务。于是,她常利用节假日走向深山僻乡,走进田间地头,搜集各地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各种客家山歌和寻访各地的民间艺人并虚心向他们求教,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广西、四川、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许多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几乎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还以过人的灵气与热情,向许多前辈乃至大师如汤明哲、余耀南等先生学习传统唱法,前辈大师们也都不吝赐教。那些经过时光积淀的方法,那些一响起便令人肃然起敬的声音,都成为年轻的菊子的宝贵财富。
【菊子2009年星海音乐厅独唱音乐会】
2003年,菊子在广州友谊剧院成功举办了首场个人音乐会。在音乐会的曲目选择中,安排了四首客家山歌,邀请了星海音乐学院的民乐队伴奏。当清亮明媚的山歌声在友谊剧院响起,观众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更是点亮了菊子艺术之路的方向!导师和观众都给了菊子这样的信心:走自己的艺术特色之路,唱好客家山歌!
2004年,菊子成功启航,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了《客家妹子爱唱歌》独唱音乐会,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亲自为音乐会题名。这场音乐会大胆地尝试了用交响乐队为客家山歌伴奏,雄厚多彩的乐团与清澈明亮的山歌交响在中山纪念堂的上空,人们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3千多个座位的中山纪念堂座无虚席,掌声阵阵!菊子,渐渐走进客家人的视线,客家山歌也重新成为了客家人关注的热点。
【菊子 广东广播电视台《青青的山歌》电视歌会】
因为真爱,才有执着。反思和总结自己的音乐会和专辑,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客家山歌里故事、生活、画面结合的内涵呢?菊子想到了用电视表现手法和电声乐队相结合,因为画面能带领观众入画,流行音乐的电声乐队加上特色民族乐器的伴奏,能增添故事色彩。但是这对歌唱功夫要求就高了!传统的山歌因为是在田头户外唱,用的都是纯原生态的喊叫方法,音域不高声音不小,缺乏表现力。为了练就这样的完美结合,菊子用了两年时间,潜心研究学习邓丽君的流行唱法,把自己在大学学习到的专业歌唱方法进行提升,声音位置和气息控制得当,让声音的空间和色彩变得丰富!期盼这三者结合,能让客家山歌走进新时代,走进年轻人的心中!2006年,菊子在广东广播电视台成功举办了“青青的山歌--菊子电视歌会”,用娓娓道来的客家山歌,带领观众走进客家生活、讲述客家故事,体验客家风情!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菊子一直努力前行。2008年出版发行了中国首张客家山歌发烧碟《望月—菊子天籁山歌》,同期举办了电视歌会。这张唱片获得了年度优秀作品奖,而这台美仑美奂的电视歌会,更是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2013年这张发烧碟由香港索尼唱片再版发行海外版,菊子的山歌,漂洋过海,走进了海内外客家人的心中。
2013年,菊子联袂梅州市客家山歌戏剧研究中心的陈勋华、罗锐曾两位专家,以传统山歌、小调为创作素材,创作发行了《菊子原创客家情歌--12月想郎》,在传唱传统山歌的路程上,菊子踏进了创新客家山歌的新征程。
【菊子 《望月cd发烧碟》】
2018年11月,菊子成功地由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了中国首张客家山歌个人黑胶唱片《千年客韵—菊子经典客家民歌》,并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了首发式音乐会。该唱片收集了广东、江西和台湾等地的山歌和童谣,甚至山歌剧唱段。运用了电声、民乐和交响乐队的多模式伴奏,在传统山歌和新客家民歌之间,菊子实行了完美的无缝对接!
【《千年客韵--菊子经典客家民歌》黑胶唱片】
一路走来,菊子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她沉醉在山歌的世界里,她演唱的山歌,都是自己从前辈那里学习、或是田野采风收集整理而来的。一步一个脚印,从真爱到真知,菊子用青春在歌唱,用生命在讲述着一个客家妹子的客家情和爱。
研究与创新
菊子一直从事的是一线的教学工作。从舞台到讲台的跨度,对于她来说虽然不是华丽的转身,但毕竟需要结合点和角色转换。因此菊子不但是著名歌手,还是一位音乐与文化学者、研究者。她的愿望,也是她一直在做的事情,是对客家山歌进行人文和学术性质的解读与提升。
菊子对客家山歌的传承,不局限于自己的演唱和教学,同时也努力研究客家山歌的源流、发展及其与整个中华文化的脉络关系等。近年来,她在有关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广东客家山歌的特点及创新初探》、《浅谈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与方法》、《台湾客家山歌的人文源由探究》、《东南亚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及其动因》、 《传统客家女性的社会家庭角色及族群文化特点——客家山歌中女性文化探析》、《客家山歌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论文化统战意义下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客家山歌在新加坡》、《新媒体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纪录片《千年客韵》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创新》等系列专业论文。并主持了多个国家、省市级客家山歌研究科研课题。
【菊子的著作】
菊子认为:客家山歌生存于过去的客家生活,而今时过境迁,客家人开始从大山走向都市,走向世界。随着生活场景的变化,客家山歌难以让人们产生共鸣。因此就需要进行创新。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她认为不光在理论上要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提升,更要在践行中体现:在歌词的创作上,新的客家山歌应该反映出新时期的客家人的新生活;在曲谱的旋律格调上,要注入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这样,古老的客家山歌才有可能为新一代的客家人所喜闻乐见和世代相传。
坐言起行。菊子开始学习新山歌向客家民歌过渡的演唱和创作。近年来她的演唱和创作了《四海知音》(闫肃词/李小兵曲)、《青青的山歌》(陈洁明词/陈勋华曲)、《客家茶情》(李寿麟词/刘鸣钟曲)、《最美客家妹》(菊子词/陈勋华曲)、《流浪的月光》(菊子词曲)、《牵挂》(菊子词曲)等曲目。这些由菊子和同仁们精心排行的新客家民歌,不但赢得人们的爱,且许多年轻人也乐于传唱了。
【菊子黑胶唱片首发式赏析音乐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菊子在传承客家山歌和弘扬客家文化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殿堂级音乐人乔羽、徐沛东等先生都曾欣然挥毫为她的演唱会题名;2008年9月,她出版了专著《天籁回响——广东客家山歌》,系统介绍了客家山歌的发展源流、美学特征,探究了山歌发展的方向。徐沛东亲自题写了“天籁回响——广东客家山歌”的书名;著名的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对她的这本书也给了很高的评价,称该书“对客家山歌的前世今生,都一一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描绘是相当出色的”,“是一部情感与智慧的力作,也是融学术与艺术于一体的佳构”、是一幅“用客家山歌勾勒的情感地图”、“在这之前,鲜有人能做到”。
菊子作为一位大学音乐教师,她注重山歌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
认为只有客家歌手后继有人,古老的客家山歌才有可能世代相传下去,于是,在大力推介和传播客家山歌的同时,她又想到了让客家山歌走进大学课堂,让年轻一代了解、喜欢客家山歌和开展歌手的培养工作。她的这一想法,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很快,她又在大学里开设客家山歌赏析和演唱教学课,同时面向专业和非专业类的全体大学生开设线上慕课《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岭南方言歌谣》等艺术类鉴赏课程。组织有基础的学生成立了大学生客家山歌传承工作室,经常到社区和一些民间团队交流和传唱客家山歌。此外,还组织和带领学生对客家山歌节目进行教学、排练,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和各地市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各种客家文化活动与交流演出,这些年轻的学生深爱广大群众欢迎和海内外客家乡亲的喜爱。
菊子开设客家山歌特色课程的消息不胫而走,兄弟院校的艺术学生闻风相悦。最让菊子欣慰的是,学过她学生毕业以后,不少人成了客家山歌或民歌领域的活跃歌手,或者在自己的中小学教学工作岗位上,也开始了客家山歌传承的研究和传承。并有许多非客家籍的学生,开始关注和喜欢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了对华夏文化的情感。
由于菊子身体力行因和言传身教,她当仁不让地获得了“新客家山歌代言人”的美誉。
传承与传播
菊子是一个听着客家山歌长大的客家妹子,为山歌的传承、创新与传播做了海量的事情,奉献了青春,还有血水、汗水与泪水。她致力于为山歌忙碌:整理、改编各种客家山歌,比照、研究全国各地、海外各客属地区客家山歌的异同,考虑、规划好怎样来进一步教好她所开设的客家山歌课和怎样才能带出更多热爱民族文化遗产、热爱自己根源文化的山歌手来。此外,她也还想多看些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开阔自己的视野,以便更好地来开展对客家山歌的研究和传承……她说她今生注定离不开山歌艺术,因为她从小就已与客家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把传统的客家山歌挖掘出来、传播出去和传承下去,是菊子给自己艺术道路的定位和格局。从课堂上、琴房里孜孜不倦地授业传道,到或豪华或简陋但都热闹非凡的海内外演唱会满怀激情地引吭高歌,到辽阔空旷的山野田间,象古代的采风官员一样,与父老乡亲交流和采集古韵遗风。显赫的成就、辉煌的名声背后,隐藏着她不为人知的勤奋与穿越时空的使命感。这些,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共同气质。
2006年开始,菊子的山歌脚步走向了港澳台,走出了国门。
飞过祖国宝岛台湾海峡,台湾宝岛客家电台邀请她做客家山歌节目,给台湾的乡亲唱客家山歌、讲山歌故事。菊子的歌声通过电波传到宝岛客家乡亲的耳畔,讲述这骨肉同胞同根同源的亲情;
【菊子在台湾宝岛客家电台】
飞到新加坡,用了整整十多年的时间,每年去培训山歌、指导举办一年一度的客家歌谣观摩比赛、举行客家山歌讲座,“要让客家山歌这朵山歌茶花,在南洋岛国盛开....”说这话的时候,菊子的脸上含着笑,额头渗着汗水,眼中闪烁着光...
【菊子应邀在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举办客家山歌讲座】
在马来西亚、在印尼,菊子脚步匆匆,用山歌唱着情和爱,讲述血脉与亲情...2011年,菊子在中央电视台音乐“民歌中国”栏目成功策划了一台《天南地北客家情》节目,统筹了广东、福建、江西和广西等地的山歌传承人,用各地山歌展示了客家风情、山歌传承人、经典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版图和新客家民歌等内容。菊子担任了节目的撰稿、主要访谈嘉宾和演唱。这台节目在央视音乐频道连续一周,每天晚上30分钟播出。受到许多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2015年6月,菊子在上级部门和各届客家文化人士的支持下,历经周折,成功地统筹和推动了广东省委宣传部对口扶持文艺精品项目,与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12集大型全景式人文纪录片《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的制作。她担任总导演、总撰稿,协调各路人力物力。顺利完成了拍摄和制作。该片用了三年的时间,足迹遍及闽粤赣、湘桂川、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对客家山歌的流变、特色和传承状况做了系统的梳理,并收集了近400首原生态的客家山歌。于2017年1月完成,在广东卫视首播并在央视网络、广东地面频道和港澳有线播出;在全球客家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了荣获广东“南派纪录片”优秀奖;和2017年度广东广播影视奖“电视文艺”类一等奖(政府奖)。这是她从业以来投入最大的单件事务,也是可预期的客家山歌人文化和对外传播领域的最大制作。为了达到推广效果最大化,菊子应邀担任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中国好山歌》节目的主持嘉宾,每周一期,节目在广东省内电台音乐节目中持续保持较高的收听率。
2018年,菊子再次联袂广东广播电视台,启动了大型4K超高清岭南方言童谣纪录片《童唱岭南》,她依然担任总导演/总撰稿;对于客家山歌、客家文化,菊子展开了更深更广的跨度,她要立志于对客家文化一个更全方位的研究与传承!这些事情,见之辉煌,思之艰辛,但菊子总是甘之如饴,这一切,都是因为热爱,对客家山歌与传统文化的大爱。如同绽放在客家大地中朴实淡然,却芬芳四溢的山菊花,菊子用歌声向人们倾诉着她的挚爱与真诚。
“河流千里也有源,树高万丈也有根”。世上所有的艺术都是从民族走向世界的,但艺术必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得以生存和发扬光大。这些年来,菊子一直在坚持做这种尝试:把父老乡亲们吟唱于田头户外的那些未经任何修饰的原生态的客家山歌,用现代的音乐元素,用时新的发声演唱方法及用现代的舞台美术去包装去演绎,让这些向被视为粗俗的艺术登上高雅堂皇的音乐厅,唱响在宏伟的音乐殿堂里,让它们在流行歌曲、西洋音乐空前盛行的今天,仍然能闪烁着精神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正是承载在这样一种最民间的最接血气的艺术形式上。客家山歌,代表了这个族群对中原精神与文化全面的继承。
“你从何处来,你是哪里人?你往何处去,乡音识亲人”。我们为客家文化感动,它是客家人永远的故乡。客家山歌,唱过了千年,还将传唱下一个千年。它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客家文化的核心,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作者:陈菊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