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流行卖惨,这真能“哭”出好票房?

南周知道
+ 订阅

今日话题

字数:2000阅读时间:4min

如果把爱情片简化为“哭片”并进行流水线生产,它或许可以旱涝保收,但成为不了精品,也别指望成为真正的全民爆款。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爱情片可以哭出好票房吗?

(IC photo / 图)

一段时间以来,市面上的爱情片几乎等同于“哭片”,主打催泪的爱情片一茬又一茬。去年七夕档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圣诞档的《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再到今年五一档的《你的婚礼》,“520档”的《我要我们在一起》,以及最近端午档的《当男人恋爱时》,电影中的爱情的走向几乎都是“悲”。

这是一种理性的市场抉择,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哭片”都能收割不错的票房。像《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你的婚礼》质量都平平无奇,但借助档期优势,两部电影的票房均突破5亿元,片方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

再往前推,2017年的《前任3》竟然大卖了快20亿元,2018年的烂俗翻拍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也卖了快10亿元……元旦档的《送你一朵小红花》,春节档的《你好,李焕英》,五一档的《我的姐姐》并不是纯粹的“哭片”,它们都有着更深刻的价值表达,但催泪也的确是它们的重要属性,它们也无一例外在票房上斩获巨大成功。

爱情片“哭哭哭”,真能“哭”出好票房吗?

情绪型电影

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翻那些爱情哭片的影评,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给出四星、五星好评的影评,它们都不谈电影本身的技术、技巧,写作者谈的是自己的爱情。电影让他们联想到自己某一段爱而不得的往事,多少感伤情绪涌上心头。换句话说,不少观众看爱情片,最终看的只是自己的爱情故事;观众为别人的爱情哭,也是为自己的爱情哭。电影只是情绪的一个载体,爱情哭片是一种情绪型电影。

从类型片角度看,爱情哭片也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很多观众看电影就是图个放松,而不是非得通过电影接受点什么审美教育。并且,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是受众面最广的议题。

就像刘瑜说的:“爱情是成本很小、‘进入门槛’很低的戏剧。如果要以做成一个企业、创造一个艺术品、解决一个科学难题、拯救一个即将灭绝的物种……来证明自己,所需才华、意志、毅力、资源、运气太多,而要制造一场爱情或者说那种看上去像爱情的东西,只需两个人和一点荷尔蒙而已。于是爱情成了庸人的避难所,于是爱情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大量地生产出来。”

说“庸人的避难所”是有些刻薄了,但爱情的确是普通人通往“崇高”很便捷的一种路径。爱情哭片里的主人公为了爱情可以付出一切、隐忍一切、牺牲一切,爱情成为一种纯粹而崇高的感情,付出爱情的人也由此获得某种崇高的人格。爱情哭片调动起观众的爱情记忆,调动起他们自我美化的爱情经历:我曾经为了一个人,付出那么多,爱得那么深,可惜往事已不可追。人们哭爱情,是为电影里的人感动,也是一种自我感动——在眼泪中获得自我崇高的幻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爱情哭片的主打受众都是女性观众。票务平台的数据都清晰显示了,上文所罗列的哭片,女性观众的比例占据主打,普遍都是65%左右。这当然不是说女性是“情绪化”人群,但就市场营销角度看,女性的确是更容易受电影“情绪”感染。在一个“女性向”时代,无论是男女朋友看电影,还是闺蜜看电影,女性往往决定着观看哪一部电影,能够打动女性的电影,票房一般不会差。

(IC photo / 图)

“哭”得累了

爱情哭片真的可以无往不利吗?并不尽然。五一档之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密集上映了3部爱情哭片。《你的婚礼》还能吃到红利;“520”档的《我要我们在一起》质感要好于《我的婚礼》,但不少观众才刚哭过一回,哭得累了,《我要我们在一起》的票房就比《你的婚礼》逊色;端午档的《当男人恋爱时》在台湾上映时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第六卖座的电影,但在大陆上映票房低于预期,毕竟前面刚有两部爱情哭片上映,破亿都有点磕磕碰碰……

这是爱情哭片的第一个软肋:它们的同质化太严重了,虽然质感有差异,但内容上都是爱情被打败——要么是绝症要么是现实,观众极易审美疲劳。偶然来一次还能哭出新鲜感和话题度,扎堆让观众哭,观众也是乏得慌。

爱情哭片在宣发上,也普遍是走短视频营销路线,要么是截取电影里的泪崩桥段,要么是路人看哭了的视频。当“哭”成为电影最大的卖点时,虽然也许可以吸引一些情侣观众入场,但也可能把一部分对“哭片”好感度低的观众隔绝在外,无法撬动更多的市场空间。

爱情哭片的第二大软肋是,不少创作者仅仅是把电影当做一种情绪产品,而不是一部电影在做,不少爱情哭片几乎就不存在什么“电影感”。内容层面上,它们就是各种老套路的排列组合,不管逻辑是否严密、表达是否深刻,能让观众哭就行;美学层面上,它们跟普通的电视剧或者网大并没什么区别,在大银幕上看与在手机上看效果相近。如果一部爱情哭片将卖座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观众情绪,自然是危险的,因为观众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同样是催泪,《你好,李焕英》能卖到50亿元,这背后的差距不仅仅是爱情片与亲情片的差别,而是创作者是否有真情感、真思考、真表达。爱情是永恒主题,爱情电影也始终会有生命力。只是,如果把爱情片简化为“哭片”并进行流水线生产,它或许可以旱涝保收,但成为不了精品,也别指望成为真正的全民爆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