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21号线智慧城站C出口出来,会望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外观装饰黑色玻璃瓦,佳都智慧大厦、广电智慧大厦、万科智慧商业广场、时代EPARK......地处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域,大厦的名字也充满“智慧”。但殊不知“智慧”的大厦,多年前许多还只是低效破旧的旧村级工业园,变化背后藏着许多“智慧”的旧改与城市更新故事。
天河时代E-PARK 冯善书摄
村级工业园过去产“奇迹”,如今生烦恼
在广东,旧村级工业园并不少见,可以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历史遗留产物。改革开放后,在广东,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村级工业园兴起,租用村集体用地建厂房,逐渐培养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为广东腾飞之路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伴随产业体制、城市发展的日益变化,镇村级工业园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不仅挤占了大量空间,还成为“小散乱弱”的代名词。在土地日益紧缺趋势下,镇村级工业园呈现“布局散、污染大、隐患多、利益杂、改造难”等问题,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拦路石。
曾经的繁荣带来的代价也十分惊人。资料显示,在广州,全市村级工业园超过2700个,但产值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0%,税收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总税收的6%。在东莞,市镇村工业园总面积52万亩。在“制造之都”顺德,有382个村级工业园,1.9万家企业,占用70%的工业用地却只能贡献27%的产值和4.3%的税收。
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新空间,一场“向存量要资源”的城市更新行动正在广东各地乃至全国进行。今年,“城市更新”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被业界解读为未来五年城市更新将加速发展的重要信号。
上半年,在各地陆续出台的“十四五”规划里边,城市更新成为重中之重。广州的“十四五”规划中,“城市更新”共被提及24次;中山将设立城市更新基金;深圳明确8街道旧改项目将提速;佛山划定108个市级重点项目;东莞每年完成1万亩“工改工”;珠海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旧改;江门联动广州开展工作......
不拆也能富!旧村盘活变众创空间
当土地资源接近瓶颈,如何以镇村工业园改造为突破口,为高质量发展“腾笼换鸟”?广东各地也正因地制宜探索自己的改造办法。说起旧改和城市更新,许多人往往联想到的是拆迁和补偿,但在广州天河区,探索出一条“不拆也能富”的村级工业园改造道路。
天河时代E-PARK 冯善书摄
由天河区凌塘村旧物业升级改造而成的时代E-PARK(天河)园区可以说是天河旧改的一个典型。2017年园区建筑主体由广州市天河区新塘街凌塘股份合作经济联社完成建设,全部为毛坯状态,难以吸引企业入驻。
项目一期经时代商业整体承租后,大刀阔斧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一期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定位为创新产业为主的创新创业载体。改造效果如何?身处其中的科技企业辰创科技或许有发言权。
“这里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核心节点,区位优势明显,适合总部办公。”辰创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曹祥元说。“园区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设施齐全的办公配套,这些都适合于高端科技人才的聚集,有利于满足公司吸引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毕竟人才是我们辰创科技的最大价值。“
相比传统沉闷冰冷的写字楼、格子间,时代E-PARK显得更有温度,通过“软硬建设”吸引并赋能企业。在硬件上,园区打造新一代生态创意办公空间,配置篮球场、足球场、联合办公空间、多功能会议厅、食堂等设施。
软件上,园区则通过提升软服务来驱动企业发展。园区引进广东首个泛智能行业协会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汇集智能创新产业发展的技术与人才要素。与此同时,园区还协同团市委“青创杯”“天英汇”等赛事平台,为优质智能创新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市场推广、创业投资等方面的支持。
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目前,园区汇聚了200多家智能创新型企业,I+A类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加产业孵化平台占比超过85%,引进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改造后园区除了租金水平提升为改造前的近两倍。
因地制宜改造,向存量要空间
凌塘村旧物业改造背后是天河区城中村众创孵化模式。早在2017年6月,天河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广州市天河区利用村(社)集体物业打造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工作指引(试行)》,先行先试将扶持创新创业与“三旧改造”工作结合在一起。低效老旧的村级工业园与专业市场机构合作运营,通过机构的改造以及人才资金等多方资源的引入,盘活村集体物业,打造村里众创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天河全区村(社)集体物业改造升级项目共计53个共202.6万平方米(下称“村改创”园区),累计完成29个共79.62万平方米项目改造,登记备案为市级以上孵化器23个,众创空间11个,共有12家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孵化载体。总营收10亿元以上园区从无到有增至6个,集聚各类创新型企业超过1000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
天河区选择以微改造形式盘活旧村级工业园,背后有因地制宜的考虑。作为广州的门面,天河区的城市面貌一直有A和B两面,一面是珠江新城的光鲜热闹,一面是城中村的逼仄狭窄。城中村的存在制约着天河产业升级发展,但由于供地不足、房价高企,天河的城市更新困难不小,所以从细微处入手的微改造和盘活旧村模式相对是更适合天河的村级工业园整治模式。
如果说天河部分村级工业园整治在使用绣花功夫,那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就是明显的大刀阔斧。前不久,顺德红岗红庙与北村工业区启动清拆,拆除面积达12400平方米,相当于30个篮球场那么大,场面十分壮观,这是顺德村改“应改尽改”“应拆尽拆”的一个缩影。
天河时代E-PARK 冯善书摄
顺德的村改可谓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用地政策突破难;长租期、低租金,众多园区业主、企业等既得利益群体阻力极大;坚持“工改工”为主,利益难平衡;村民诉求多样,改造意愿难统一,多重矛盾交织。
这些旧厂房可能简单盖个锌铁棚就做成厂房对外出租,但对“制造之都”顺德来说,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下需要连片的、适合高端制造、高品质城乡建设的项目用地,所以顺德坚决啃下村改这块硬骨头。
经过三年时间攻坚克难,目前,顺德已完成土地整理(通过集体经济组织表决或权属人同意改造)超11.2万亩,提前完成2021年村改总攻“应改尽改”任务,村改进入倒计时。接下来,顺德将决战最后3万亩改造任务,实现应拆尽拆,村级工业园将总体退出顺德的历史舞台。
不过,最近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大规模增建和大规模搬迁。而广州、深圳和中山等地亦纷纷出台本地的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下一步,各地和各企业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将如何规制?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将如何突破?仍值得期待。
相关专题
【记者】周中雨
【实习生】李丽扬
【统筹】冯善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