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追梦少年的摇篮 ——10多家省内外媒体走进市体校

湛江发布
+ 订阅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湛江跳水运动员全红婵的惊艳表现,让世界记住了这位年仅14岁的小将。全红婵的跳水梦是如何开始的?她是如何在跳水领域成长起来的?8月10日,来自南方日报、重庆日报、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上游新闻、红星新闻和楚天都市报等10家多省内外媒体走进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母校——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联合采访,探访奥运冠军成长背后的故事,聚焦湛江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

8月10日,市体校的同学们正在训练。记者 刘冀城 摄

露天的跳水台和室内训练场,这里曾是奥运冠军训练过的地方。就是在这里,全红婵和许多运动员每天坚持400跳,一起刻苦训练了4年。在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媒体采用座谈的形式进行了集体采访,并到校园跳水训练馆、跳水场地实地感受,观看跳水运动员们的训练情况,围绕湛江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深入采访。

坐落在麻章区朝明路的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甚至有些不起眼。但就是这样的基层体校,至今已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400多位优秀运动员,包括东京奥运会冠军全红婵、北京奥运会冠军何冲、蹼泳世界纪录创造者林小妹、世界冠军张小冬、陈丽霞、李蓉娟、戴勇、邓燕平、李振球等优秀运动员,他们从这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登上更大的舞台。因突出的办学成绩,学校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业余训练先进集体”或“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跳水、田径、拳击三个项目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重点训练基地,跳水、田径等七个项目被省体育局定点为“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和“重点班”。

省内外媒体走进市体校进行联合采访。记者 刘冀城 摄

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办于1956年,其前身是湛江市中心业余体育学校。1985年,学校在原基础上,创办了中等专业学校——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成为全省第一批全日制中等体育运动学校。2007年9月学校增设湛江市体育高级中学。2002年,北京体育大学在该校开设体育函授站,招收专科和专科起点升本科。学校实施全封闭管理,遵循“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着眼未来、积极提高”的业训方针,在紧抓学生训练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文化学习,在校学生日常每天早上修读文化课,下午再集中进行项目训练,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学习文化课。

就是在这样一所“以学为主、学训平衡”的学校,为运动员们提供了一个专业、安全的学习环境。2014年,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跳水教练陈华明如常下乡“选材”。在麻章镇迈合村迈合小学,他一眼相中了弹跳力和爆发力都极佳的全红婵。2014年年底,全红婵正式进入体校,陈华明作为主教练带了她两年。期间主要以培养她的兴趣为主,让她把体校当家,引导对跳水的兴趣和对体校的归属感。启蒙阶段的基础训练对于一个跳水运动员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四年多的学习训练,为全红婵的跳水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如今,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跳水队有男、女队员各15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0到13岁。和全红婵一样,在这里练习跳水的孩子大多来自偏远农村,父母以务农为生,收入不高,但十分支持孩子练习跳水。在该校露天跳水台上,从各地乡镇选拔出来的青少年在重复练习跳水动作,一遍又一遍地跳入泳池,追逐着自己的跳水梦。

此次采访中,媒体朋友对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教体结合的办学模式表示了极大兴致,大家体验到辉煌体育背后是怎样的艰辛付出,感动于可贵的体育精神代代传承,铭记了湛江跳水运动的印象:老一辈体校人心无旁骛、潜心育人;年轻一代体校人继承传统,顽强拼搏展现英姿。

“体校的孩子训练虽然非常辛苦,但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因为心里有着梦想,所以他们非常积极乐观。”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新京报记者马延君在采访后深有感触,当天她在体校里蹲点采访、拍照,与跳水队员一起训练,听湛江的教练员讲述湛江跳水项目的发展,刷新了她对湛江、湛江跳水运动的认识,“湛江不愧为‘跳水之乡’,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怀揣跳水梦想的孩子进入泳池,他们吃苦耐劳,训练刻苦,勇于挑战高难度动作,在运动场上取得一系列令人敬佩的成就。优良的传统和雄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了湛江跳水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

(来源:湛江日报;记者潘洁婷;编辑:郑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