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罹患“血牙”凶险,医生独创技术彻底止血

南方医plus
+ 订阅

牙龈持续渗血一个月直至变成大出血、严重贫血,近日,17岁高中生小明(化名)被紧急送院救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陈伟良教授团队采用独创技术,予止血拔牙、填塞修整等一系列治疗,彻底消除了病灶。

据了解,小明发生的“血牙”惊险事件,其实是上颌骨动静脉畸形所致。早期多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建议及时行介入栓塞治疗,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牙龈出血不止险休克

小明家住肇庆。一个月前,他开始感觉牙龈总有鲜红色的血液流出来。家长认为是“上火”导致的牙龈发炎,就陪着他到当地的口腔诊所简单处理了一下。然而,牙龈出血更严重了,甚至影响到了进食。

连续十多天牙龈持续渗血,小明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脸色也如同白蜡一般,毫无血色。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到当地三甲医院就诊,经全面检查后才发现是“血牙”,也就是上颌骨动静脉畸形。当地医院并不具备处理这类疾病的经验和技术,于是立马帮患者联系,转诊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陈伟良教授处。

入院时,小明口腔内咬着一块还在渗着鲜红血液的纱布,脸色惨白。接诊的的周斌博士当即为其紧急止血,抽血结果发现血红蛋白仅有55g/L,仅为正常值的一半不到,随即进行输血治疗。经急诊对症处理后,小明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

陈伟良教授告知家长,小明到院时已出现皮肤苍白、四肢发凉、心跳加快的临床症状,再晚来一小时就有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病情暂时得到控制,但不能放松警惕,还需要更加严密的治疗计划,否则随时可能再有病灶破裂大出血的风险。

在完善相关检查后,陈伟良教授联系了介入科许林锋教授为小明实行右颌面部供血动脉栓塞,以减少出血的发生,同时积极准备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一压一塞”堵住出血源

小明做完介入治疗后牙龈不再出血,家长便放松了警惕,以为万事大吉,不听医生劝阻执意要出院回家。可回家不到一个星期,他再一次出现了大出血,鲜红的血液不停地往口外流,稍微恢复些元气的小明又一次被拉到鬼门关前。家长急呼救护车,迅速将小明送回了医院。

然而,这一次出血比上次还要凶险万分,由于口腔里出血量大,为了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陈伟良教授果断联系手术室为小明做了气管切开术。在保障生命气道的通畅后,立即展开下一步手术,彻底堵住出血的“水龙头”。

手术开始前,团队的周斌博士、洪磊硕士按陈伟良教授的要求,提前用骨蜡搓成多个不同直径大小的糖葫芦状小球,并就手术过程中需要紧密配合的指压止血、拔牙、骨蜡小球填塞、牙槽骨修整、黏膜覆盖缝合等操作进行反复演练。

手术中,当取下小明口腔内压迫止血的纱布时,鲜红色的动脉血液如刚打开的水龙头一样喷涌而出。眼疾手快的陈伟良教授立马用手指稳、准、狠堵住出血点,并迅速拔除松动牙齿。在牙齿脱出的瞬间,更为凶猛的血流如决堤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医生们在指压止血不放松的同时,马上将骨蜡小球填塞至拔牙腔内,血柱当即止住。随后修整牙槽骨,使骨蜡更能有效更充分地填塞至病灶腔隙,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最后,在对邻近黏膜组织瓣覆盖缝合后进行局部软组织硬化注射治疗。

据了解,这个很“土”但很实用的手术方法,是陈伟良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发明的,自从2005年发表在国际知名SCI杂志后,已被国内外同行大量引用。

“血牙”凶险应及早干预

经过及时手术后,小明得以转危为安,面色逐渐恢复红润,康复出院。他的父母也对陈伟良教授团队表达了感激之情。

据陈伟良教授介绍,动静脉畸形是由于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动脉直接通过畸形血管团而不经过微循环直接进入静脉。病变可发生在软组织和骨组织,骨组织多发于颌骨。民间常把拔牙时出现大出血的牙齿成为“血牙”,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发生于颌面部尤其是颌骨的动静脉畸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容易被忽视。

根据疾病发展,动静脉畸形可分为静止期、进展期、组织破坏期、失代偿期。当出现“血牙”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组织破坏期。由于局部大出血的突发性、颌骨出血处理难,颌骨动静脉畸形已成为致死性疾病,需要早发现以及恰当治疗。

陈伟良教授提醒,儿童及青少年期动静脉畸形多处于静止期,不容易发现,当牙齿松动伴有牙周渗血时,应完善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一旦确诊,禁止拔牙。可采取常规介入栓塞、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硬化术联合治疗。

【记者】江玲

【通讯员】张阳 洪磊 周斌

编辑 朱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