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3.0, 能否成为实景文旅体验的新出路?

南方文化产业智库
+ 订阅

正值暑期,敦煌的观光旅游迎来旺季。玉门关、月牙泉、莫高窟等景点吸引着人们前往观光旅行。今年,某旅行平台一改以往的观光模式,推出了以敦煌为亮点的“房车剧本杀”。游客们换上古装,一边欣赏大漠风光,一边玩剧本杀。这种沉浸式体验剧本杀将角色扮演、剧本杀和旅行三者进行融合,对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近两年,剧本杀正受到资本和消费者的青睐。根据美团休闲娱乐业务2020年到2021年的平台数据及市场调研推算,预估到2021年,中国实体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达到154.2亿元,消费者规模有望达到941万。同时,市场的火热背后,剧本盗版、转让率高等问题却也反映出市场的尚未成熟。

“文旅+剧本杀”的形式开始在成都、上海、长沙、北京等地流行,与景区、山庄等旅游场景结合,打造时长超过24小时的项目。但这一形式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收获时代的红利?抑或仅仅是资本堆积起来的泡沫?面对陆续暴露的市场风险,剧本杀又该如何把握机会,规避危机?

沉浸式体验剧本杀入局

剧本杀原名“谋杀之谜”(Murder Mystery Game),1920年发源自英国。当时推理小说盛行,英国人把推理小说改编为真人话剧,放在派对中玩。1935年,第一款“谋杀之谜”游戏Jury Box正式面市。这时期的游戏借鉴了陪审团制度,需要玩家从证据推理出罪犯。1948年后,北美诞生了第一款”谋杀之谜”游戏Cluedo。1980年以后,第一款盒装版本“谋杀之谜”上市,是现在流行的剧本杀的雏形。

在中国,桌游的形态经历了狼人杀、密室逃脱到剧本杀的演进。玩法从桌面卡牌到角色扮演,玩家的互动增加,活动的临场感也愈发强烈。但与其他两者不同的是,剧本杀演变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剧本杀1.0版本是桌面剧本杀,所需场景简单;剧本杀2.0是实景体验剧本杀,增添了服装、场景、道具等更具象化的产品,配以音乐、烟雾等场景营造、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角色玩家,以下简称NPC)的引导,剧情上加入了搜证环节。而近来新兴的“文旅+剧本杀”的玩法,是剧本杀3.0版本,其融入了景点旅游、民宿度假的元素,游戏的时长也从两三小时进行了延长。这阶段,剧本杀融入更多元的场景及剧情,其可玩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

在知乎上这样有一条提问:“为什么剧本杀这么贵,还有这么多人玩?” 回答里众说纷纭,但均指向剧本杀的娱乐价值。有玩家提出:“一线城市,周末唱个3小时的KTV,少说也要一两百;看个电影,一个半小时要四五十;轰趴馆、蹦床等娱乐项目,单人就要一两百……桌面剧本杀4小时花128元。如果要用实景娱乐来比,现在时兴的网红打卡展览也要一百多一次,还不提供服装;换装的自拍馆每小时一两百左右。剧本杀从均价来说贵一点,但也不离谱。”不难发现,在市场可供选择的娱乐活动中,剧本杀的性价比更高。剧本杀提供换装、角色扮演,剧本库庞大,提供推理、情感等剧本,提高了玩家的体验度,因而大量玩家愿意为其买单。

随着剧本杀的场景升级,剧本的线索也变得丰富。玩家需要开动脑筋,走入游戏场景、甄别线索、判断真伪,才能亲自解开故事的谜团。此外,剧本杀需要组队进行,玩家之间可以交流、互动,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中红也指出:“剧本杀”无疑为当下生活在日常状态的年轻人提供了想象和超越的游戏空间。大量“剧本杀”的故事框架虚构了时空,遮蔽了真实身份,留出肆意想象的游戏空间。这种时空和角色身份的转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解决关系紧张、释放对峙情绪、获得内心平衡的一种方法。

文旅项目纷纷引入剧本杀,彰显出剧本杀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剧本创作围绕线下景点,提炼特色文化元素,以互动的演绎把剧情具象化。剧本杀吸引玩家,为景点带来新的流量。同时,剧本杀带动了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消费,为景区带来复利。

成都青城山旅游区的壹点探案,结合山庄民宿场景,打造出全国首家两天一夜实景沉浸式探案馆,主打“沉浸式剧本杀+特色民宿+地道美食”的旅游特色。景区打造宋代背景的古风庭院,还原故事场景。在专业的NPC带领之下,玩家可以在这里组剧本杀局,还有机会品尝当地的特色菜肴。就景区而言,剧本杀能为玩家提供集休憩与休闲于一体的场所,同时保留了游戏的社交属性。不过,因景点难以改动,二刷剧本杀的可能性低。为避免剧透,剧本杀应增加多线程的故事线索,设计不同的游玩线路,以突出其独特性及可持续性。

不久前,“逃离KTV的年轻人去哪里了”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指明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于年轻消费者而言,线下娱乐的优势在于其体验感。景点剧本杀的沉浸式体验源自于景区的场景、NPC的引导和玩家之间的互动,是一举多得的娱乐方式。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年龄方面,26-40岁的人群为剧本杀重要消费用户。其中,26-30岁剧本杀消费者占比达39.2%,而31-40岁的消费者占比为37%。把握核心消费人群的需求,也指明着沉浸式体验剧本杀的方向。

内容创新再升级,景区需统一运营

当前的文旅项目主要涉及游览、休闲住宿、主题公园。主打推理的沉浸式体验剧本杀则融入角色扮演的游戏元素,拓展了文旅项目的边界。

江西上饶市的望仙谷,以景区自营的模式运营剧本杀。利用灵山传说,结合多媒体技术,创作沉浸式体验剧《我就是药神》。团队把剧本杀设置在古宅场景,以古旧的布置营造气氛。每轮剧情可供6人参与,每次持续时间为2—3小时。每周开放2—3天,基本集中在周末。虽然项目没有带来明显的收入,但带动了景区的餐饮、住宿等业态。

《暗礁——长江专场》把剧情设置在百年前的武汉,20名演员真情演绎,玩家的任务环环相扣,五场互动话剧贯穿剧本杀,硬核推理赢得玩家一致好评。网红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吸引玩家前往打卡。知音号原是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主打实景剧场,观众可以自由在船上走动,观看表演。当演艺剧场融入剧本杀,观众参与进来,体验上世纪的武汉风情。随后,知音号还开设《特殊身份之破浪者》等系列剧本杀,特惠售价298元,依托知音号的场景、演员资源来拓展剧本杀业务。

《特殊身份之破浪者》海报

据报道,2017年,湖南长沙的渔窑小镇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剧本杀《洋沙湖·梦回1911》,场景面积20多万平方米。虽然项目达到了为景区引流的目的,但仅在两年后,由于人力物力匮乏、内容同质化和重游率低等多重原因,这项仅达到收支平衡的项目最终退场。现今,景区已将其改编成沉浸式真人RPG《梦回渔窑》(注:RPG Role-Playing Game 角色扮演游戏),缩小了参与者规模,体验时间也由两天缩短为一个半小时。

表面看来,剧本为景点带来的新玩法,能吸引游客,带旺景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怎样的景区条件才能适配剧本杀场景,剧本杀的内容如何才能引人入胜,还要考虑旅游运营的问题。所以,剧本杀并非投资就能赶上时代的风口,还要考虑项目是否能持久。当前,景点剧本杀主要分为专业团队外包与景区自营两种模式。知音号与望仙谷的案例属于景区自营,通过剧本杀为景区带来了一定的营收,而渔窑小镇的剧本杀则属于专业外包,却以失败收场,暴露了运营方和景区之间的难以协调。据公开报道,游娱联盟方运营负责人曾透露:在“运营方负责改造运营、景区负责场地”这种合作模式下,双方在项目认知定位上有许多地方需要磨合,尤其是在景区方对剧本杀本身并不了解的情况下。景区的对接团队,如果有人体验过剧本杀、对这类活动项目的形式、内容及行业特质有足够了解的时候,双方的推进和合作才会更顺畅高效。

其实,剧本杀并不完全适合所有景区的发展。虽然,改造景点剧本杀成本较低,但也需要建设资金的支持、优质的体验内容、合理适配的基建、餐饮住宿条件,方能成型。为打造对玩家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剧本杀,运营团队需要对项目有高度支配的权力。团队需要懂剧本杀,懂客户心理,还要懂旅游经营方法,以全方位地把握剧本杀的剧情设置、游戏走向和NPC的专业度。

行业洗牌,初显投资风险

相较于城市的剧本杀店铺,景点剧本杀具有配套的景区资源,因而有更沉浸式的体验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剧本杀项目入局,行业正经历大浪淘沙般的洗牌。

今年4月,央视网微博公布消息:4月全国剧本杀门店倒闭数量翻倍,某闲置平台上以倒闭为由转卖剧本、道具、门店桌椅等剧本杀商品的数量较上月增长了110%。

对景点剧本杀而言,靠回头客来维持营收并不现实。一般来说,景点位于郊外,剧本杀的热门游玩时间段在节假日。多数玩家的主要目的是游览,顺道玩个剧本杀。此外,当前沉浸式剧本杀的价格,比城市的桌面式剧本杀、实景剧本杀的价格高。因此,怎么延续玩家的兴趣,或者依托剧本杀打造更新颖的业态,是需要关注的方向。

此外,当玩家素质提升,对剧本杀内容的临场感、体验感越来越高时,剧本与场景的支持变得关键。单一线程的剧本容易带来剧透,这意味着编剧需要把剧本的线程设计得更加复杂。剧本是否对玩家具有真正的吸引力,也是行业焦虑的问题。

另外,景点剧本杀比城市的剧本杀店铺拥有更成熟的行业资源。虽面临风险,但抗风险能力较强。同样面对建设成本,景点剧本杀可以利用既有的景区资源,降低硬件成本;利用景区已有知名度,用剧本杀进行提升;利用景点客流,带动相关业态繁荣。

沉浸式剧本杀是体验式文旅的一次尝试。但是,其能否规避当前的行业风险,建立成熟的开发方法论?

观察看来,文旅项目也越来越关注玩家的体验效果,多数“剧本杀+文旅”项目尚处于尝试阶段。因此,剧本杀的发展应当建立动态变化的模式,要从景点的特征出发,不断调整。例如,景点剧本杀应探索线上与线下的游戏联动,或是植入虚拟现实等技术,以提高其可玩性。

市值百亿的剧本杀市场是优胜劣汰的,当剧本杀市场和参与人数达到相对饱和的阶段,低端项目无奈退场,沉浸式体验的剧本杀正期待探索出一条新路。这要求剧本杀设置更多元、复合化的剧情,以适配景点的娱乐特点,洞察玩家的娱乐需求。否则,沉浸式剧本杀容易变成资本的泡沫。

IP向和定制化,剧本杀的未来进路

面对剧本杀的诸多风险,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未来剧本杀可能会走出怎样的新路?

首先是剧本杀IP产品的打造及引入。今年4月,爆款IP《庆余年》剧本杀作品在郑州剧本杀展会首发,短短几天首发意向达2700多家,最终确定近600家城市限定发售。此外,《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八佰》《金刚川》《流浪地球》《头文字D》《琅琊榜》《鬼吹灯》《斗罗大陆2》等多部IP授权剧本杀剧本正密锣紧鼓地推出。影视IP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在影视作品上映之初已为人熟知。当经典影视IP与剧本杀结成组合,或是依托电影创作地点,设置剧本杀场景,可以增加剧本杀的知名度。

其次,以城市为核心,引入剧本杀,打造城市品牌IP。《红色恋人》剧本杀,以革命题材为蓝本,其实景场地约800平方米,纳入了上海的大沽路、渔阳里、四行仓库等红色地标。此项目不仅融入了红色革命主题,还推广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实景剧本杀可以呈现本地特色,在盗版剧本杀尚未得到完善整治之时,剧本杀应利用场景的特殊性,结合本地的文化元素和实际情况,设计精良的故事线。

剧本杀的启示:沉浸式游戏助力实景文旅升级

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断升级以提升吸引力到潜在压力。近年,剧本杀是景区引进项目的热点,而文旅项目的更新迭代迅速,几年后可能又有新的娱乐形式出现。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剧本杀中总结一般性经验,明确未来景区的发展可能?

剧本杀的故事本质是推理叙事,其将故事游戏化,用演绎的方法,为玩家提供沉浸式体验;而高段位的沉浸式体验,将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完美世界文创在无锡拈花湾做过尝试。项目以拈花湾唐风宋韵的实景为依托,统一了实体景区与线上游戏,应用AR技术,组织NPC进行线下互动,把景区升级为巨大的游戏空间。玩家可以在根据不同的路线,获取任务,以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推理,达到沉浸式游览的目的。文旅项目的可玩性依赖与内容质量与技术形式,线上线下的游戏联动正指明着方向:实景文旅的升级离不开游戏,技术能统一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为玩家打造全新的在场体验。

完美世界文创案例

在疫情常态化的时期,实景剧本杀的客源难免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线上剧本杀APP开始流行,如“百变大侦探”、“我是谜”等。虽游戏形式变为线上,但推理故事的内核不变。数字技术为游戏带来无限的拓展空间,不断改变着剧本杀的玩法,沉浸式的推理体验仍是游戏的亮点。

当下,剧本杀的机会与泡沫并存,是投资,还是投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沉浸式体验剧本杀正利用旅游景区的优势,扩大场景支持,盘活文旅资源,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就剧本杀的发展而言,若能加大实力团队对项目的甄别,注重剧本与场景的高度融合,设计复合的线路玩法,加入专业NPC玩家的互动等,将在一定程度抵抗行业带来的风险,收获剧本杀的红利。

进一步来讲,由剧本杀引申出的经验表明:未来实体文旅升级的突破点仍是以文化为基础的高价值内容和技术,由此带来的线上线下的游戏联动,将带动文旅项目体验形式的革新。

【研究员 莫止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