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成功挑战首例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

广东健康头条
+ 订阅

近日,一名66岁男性因二尖瓣脱垂并重度瓣中反流出现反复心衰,7月29日,其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手术,术后症状随即缓解。

据了解,本次手术成功运用SAPIEN 3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完成经导管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瓣中瓣置换,是广州本土团队独立完成的首例。

目前国内该手术的临床开展经验较少,这一病例的顺利完成不仅是对中山一院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水平的充分肯定,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证据。与此同时,心脏瓣膜介入团队还成功获得了SAPIEN 3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独立心脏团队认证。

患者与医生团队。

患者与医生团队。

首例独立完成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

患者为66岁男性,10年前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植入一枚瓣膜,近期因反复发作心功能不全而入院。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其人工二尖瓣生物瓣退行性变,二尖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轻度狭窄;彩超可探及收缩期重度瓣中反流,反流束紧缩口宽约5 mm,反流束面积8.8 cm²,左右心房及左室内径增大,三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轻度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左室收缩功能正常,EF值64%,舒张功能减低。

“当前生物瓣的使用年限一般是10—15年,该患者的生物瓣已经衰败,今年已两次因心衰住院接受治疗,处理衰败的生物瓣刻不容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李怡说。

中山一院瓣膜介入团队考虑到患者反复心衰发作,身体条件较差,外科开胸手术风险极高。使用SAPIEN 3球扩瓣开展经导管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介入治疗在国外已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而SAPIEN 3球扩瓣也已进入国内,尽管经导管二尖瓣的瓣中瓣手术国内应用经验较少,但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手段。

瓣膜介入团队为更好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降低相关风险,在术前根据CT结果,对既往植入的人工瓣膜的位置、瓣环情况进行了评估,对再次植入瓣膜后主动脉瓣及左室流出道受到的影响、房间隔情况及穿刺部位、术中投照角度、左心耳内是否存在血栓等问题给予了充分考虑,并详细拟定了手术流程,讨论预演并参考督导专家的意见,对策略流程进行了多次修订完善。

手术当天,超声医学科、麻醉科多个科室共同协助手术,富有经验的外国督导专家给予了全程指导。术中,瓣膜介入团队经股静脉入路,在房间隔穿刺后成功建立导丝路径,同时使用10 mm球囊充分扩张房间隔通路,随后送入SAPIEN 3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在对位完毕后,团队利用可调弯输送系统,将瓣膜输送至瓣口预期位置,以140次/分的频率快速起搏,平稳完成瓣膜释放。经血管造影确认,瓣膜释放效果良好,术后超声显示,瓣周漏与跨瓣压差近乎为零,手术效果良好。除前期准备工作,手术全程耗时仅40分钟。

系国内首批独立团队认证中心

“机械瓣虽然更具耐久性,但长期用药对患者身体健康不益,我们现已掌握了这技术,需要更换的生物瓣不再是问题了。”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董吁钢介绍,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仅三个微小穿刺口,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受惠病人将大比例增加。

第一例病例成功后,中山一院瓣膜介入团队又为另一位72岁高龄、低体重、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女性患者完成了TAVI手术。值得一提的是,该高龄患者的股动脉入路非常细小,仅5mm,目前国内的自膨胀瓣膜输送系统至少需要使用18F的鞘管(股动脉直径6mm以上)方能植入,该患者的外周血管条件无法达到要求,而SAPIEN 3球扩瓣的最小输送鞘管(14F)却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患者术后2天即可下床活动,预计3天内就能出院,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完成这例手术后,团队正式获得SAPIEN 3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独立心脏团队认证,成为国内首批独立团队认证中心之一。

【记者】钟哲 实习生 张诗瑶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符如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