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说莞②|赵长庆馆长为您讲述东莞可园的革命故事

南方+ 记者

大家好,我是东莞可园博物馆馆长赵长庆。今天我以《一座园林,辉映历史;一种精神,照耀未来》为题,与大家共同分享一段你可能未知的可园故事。

东莞可园知多少?

东莞周边山水环绕,“因天才,就地利”,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加之所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三冬无雪,四季常花”,历来盛行筑园莳花之风。东莞可园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与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布局灵巧,装修清雅、园景幽致,极尽园趣,是岭南古典园林珍品。其修建者张敬修,东莞博厦人,是唐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裔。张敬修文武双全,富有政治军事才干,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作为一位爱国将领,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也以文人之风行世,情趣高雅,修筑可园后,又资助居巢、居廉堂兄弟客居可园十余年,促使其开创“撞水撞粉”法,从而产生“居派”画风。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陈树人均出自居廉门下,可园也遂之成为岭南画派策源地。

可园孕育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化名家,对莞邑文化乃至岭南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目前东莞可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东莞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大湾区城市文化地标。

东莞可园

东莞可园

在可园,发生过什么样的革命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东莞可园作为中共东莞县委水乡区委会工作站,发挥了重要作用。1946年,无数地下工作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下牺牲。为了加强水乡区工作,中共东莞县委决定成立水乡区委会,确定由26岁的共产党员王河担任区委会书记。王河年龄不大,却是一位有着1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担任过东莞县交通情报站站长,参加过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东莞县委妇女部长,面庞上永远带着娴静镇定的笑容。

共产党员 王河

共产党员 王河

当时王河的丈夫,可园主人张敬修的玄孙,同为共产党员的张如正潜伏在香港为党组织筹措物资,在他建议下,为了方便开展工作,王河将张氏老宅——东莞可园设立为水乡区委会工作站。

可园主人张敬修玄孙,共产党员 张如

可园主人张敬修玄孙,共产党员 张如

可园临近县城,交通便利,信息流通。此时可园因无人居住而荒芜破败。环境越艰苦,却越方便开展地下工作,王河在邀山阁二楼两个四面漏风漏雨的狭小房间里住下办公。为了不引人注意,她不敢添置生活用具,缺床少被就直找来稻草铺上,笑称是道本土名菜“金针菜蒸鲤鱼”;来往交通的同志多,又不能上街大量采购粮食,就将番薯切成细丝,加在米里一起熬煮成番薯丝粥,能够多吃几顿。在可园,王河带领区委会同志们搜集传递情报,组织开展生产互助合作,保护东纵革命力量,将可园工作站打造成一座钉入敌人防线,隐蔽而坚挺的党的战斗堡垒。

20世纪初可园旧景

20世纪初可园旧景

东莞可园邀山阁

东莞可园邀山阁

这天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代政治委员、中共路西县委代书记王士钊在工作中被敌人探查到踪迹,交通线被重重封锁,他几处辗转都没能冲破搜捕圈。危急关头,得知情报的王河立即换上村妇衣服,以暴雨夜幕为掩护,一口气一夜走了四十多里路赶到接头点,联系堡垒户想办法,借来一头牛,让王士钊牵着这头牛,再戴上顶大草帽,自己挎着篮筐放些针头线脑。两人扮做一起探亲的亲戚,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绕路好几个镇街,潜回可园,又从邀山阁二楼挪到三楼小房间里隐蔽起来。为了保护同志,随后几天,王河日夜探听着敌人动向,最终使王士钊躲过搜捕,成功转移,继续带领队伍。

邀山阁上的三个小房间

邀山阁上的三个小房间

在可园,感受革命先辈的信仰力量

战争时期,东莞可园是革命工作的基地;战后可园作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展现和弘扬东莞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阵地,充沛着革命先辈们遗留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可园这三个房间虽然狭小,燃烧着的是共产党人炽热的心,正是无数个共产党人坚守的简陋房间叠成基石,才最终造就了共产党的高楼大厦。

现在东莞可园在常年精心养护下,建筑华美,林木葱茏,疫情前观众数量年近90万人次。但是每当看到这三个小房间,我总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信仰的力量,和他们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斗争精神。我们应当珍惜和弘扬这些珍贵的红色精神,坚定信念,在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扬帆出发。

【策划】靳延明

【统筹】龚名扬

【撰文】东莞可园博物馆馆长 赵长庆


编辑 于羽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