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 | 关注全红婵,警惕不怀好意的揣测与消费

南方评论
+ 订阅

文|静子

一跃成名的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遭遇来自不怀好意者的揣测与消费。

面对镜头,全红婵直率坦言“我妈妈生病了……然后就很想赚钱回去给她治病,赚好多钱治好她”,部分自媒体账号瞄准了这一吸睛点,炮制出“农村娃苦练跳水救母命”的悲情剧,并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金牌的货币化转算“让人感觉尴尬”。

罔顾真相编故事的套路暂且不论,单凭略过朴实亲情谈灵魂清澈的思路,就足够恶臭。年仅14岁的全红婵凭借一己之力实现慈乌反哺,有何不可?如果“赚好多钱治好母亲”是全红婵的原初想法,反而更加彰显其内心的纯正与本真。她钟爱的跳水运动,或许就是实现这一原初想法的途径。

8月5日,中国选手全红婵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8月5日,中国选手全红婵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14岁了,连日常问话都听不懂”“跳水机器”“为国争光的童工”……作为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参赛者,全红婵没有与媒体打交道的娴熟技巧而坦率直言,难免会上演别样“小插曲”。一些自媒体账号紧盯各种采访片段,有意将部分言论与年龄事实关联,从而得出似是而非的不靠谱结论。

忽视竞技体育规律大谈人的权益与国家荣誉,有“空中楼阁”之感。从小刻苦训练并非一国专属,比如新晋羽毛球男单冠军丹麦人安赛龙坦言“17岁开始打羽毛球,你基本上和专业赛事冠军无缘了。”努力不分国界,年龄也不是进行批评的好理由。选择性忽视国际惯例、重点瞄准特定对象展开围攻,目的性可见一斑。

全红婵明确表示“妈妈生病了,可是我不知道那个字怎么读”,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揪住了这段采访,扬言“她没有时间读书”,进而上升到竞技体育对年轻运动员受教育机会的剥夺。

看似一番“忧国忧民”之思,实则行恶意中伤之举。体校开设文化课是基本常识,即使专业训练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课学习进度,各大高校通常也会有针对不同等级运动员的优惠录取政策,而入学后的集中文化课学习是重要一环。运动员群体的全方位发展固然需要引起重视,但剑走偏锋的执拗甚至信口开河更需警惕。

东京之旅,一跃入水,全红婵画出了专属自己人生的完美弧线。作为观者,不以满腔恶意揣测别人、不以猎奇言论攻击他人,当是基本修养。面对14岁天才少女的成功,消除恶意、少些打扰、多些掌声……或许我们可以努力做得更好。

编辑 赵晓健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