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第二节:客家山歌里的民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订阅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客家人来自中原,他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礼俗,山歌的旋律中,流淌出客家人完整的风景、风俗、风情。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客家山歌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民俗性和包容性。

首先,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自己独特的生产环境中创造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艺术内容来自于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跟客家社会的生产生活内容紧紧相连。而表现的艺术手法,也必然受到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客家”,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原著人和先入为主的“主家人”而得来的称谓。“主家人”早就占据了当地利于生产生活的好地方,而后来的“客家人”,只能到边缘地带、山区定居生活。这样,一方面使他们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创造的艺术具有浓重的“俗”气;同时,也避免了外界“繁杂”(包括高尚的和低下颓废的)的艺术渗透和污染。因而,这种“俗”的艺术的内容比较纯真,表现手法大多采用白描或浅白、直接的比喻。因此,他们创造的艺术——“歌”,从内容,大多与“山”有关,与“情”有关;表现手法比较简单、直接。客家山歌,若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发展,内容丰富,但始终离不开“山”味和“情”调;形式多样,但大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粗放易学,深受客家人民的喜爱。如:

山歌唔唱心唔开,大路唔行生溜苔。

坝上洗衫李三妹,借问阿哥从哪来。

……

郎在上坑妹下坑,郎唱山歌妹接声。

阿哥好比阳雀子,阿妹好比画眉声。

……

客家山歌反映的是客家地区的民俗民情,客家地区普通百姓的生活。打渔,掌牛(放牛),砍柴,山坡,这是客家山区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年轻的客家儿女在一起劳作,在劳动中建立起真挚的情感。山歌表达了恋爱中的男女内心炽烈的情感,抒发着他们的心声。这些表现爱情的山歌淳朴真挚,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悠扬婉转,歌声

伴着山泉的叮咚,如行云绕着山林,在山野,在田头地边,在客家人的家乡久久地回响。

其次,客家山歌吸纳了中原直至往南等地文化的养分,特别是平民文化的精华而发展起来。客家者,自魏晋时代开始由中原不断南迁至明清间逐渐在赣南、闽西、粤东北定居的汉族人。由于他们的生活习俗及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中原文化的特征,所以便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汉民族的一系。其特点亦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与当地土著相处,也会吸收了各民族、民系民歌的优点。如,采用“双关”语手法,就与古代江南“吴歌”有相似之处。在山歌活动形式方面,也受南方少数民族对歌、斗歌形式的影响。

客家山歌的语言丰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如:

脚倦难上这条岗,肚饥难过四月荒。

洗净甫锣无米放,锁匙难带家难当。

这是一首独自在山上吟唱的山歌,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聊以安慰自己。

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剥削下,劳动人民,生活贫困,许多男人不得不抛妻别子,外出谋生;有的则终生打光棍,凄凉一生;这些情况,在《离别》《相思》《怨情》等山歌中充分反映出来。如:

蛤蟆蝈子叫连连,想娶老婆又无钱

兜张凳子同爷讲,摇头叹气又一年

……

一心种竹望上天,谁知紧大尾紧弯

一心同妹望到老,无奈家贫去过番

……

这些山歌便是当年客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山歌,成了客家人的“生活必须品”:

唱歌唔论好歌喉,条条唱出解忧愁。

一日三餐歌送饭,夜夜睡目歌贴头。

客家人通过山歌总结生活经验,教育人们勤俭努力、孝敬父母、交朋结友传播各种知识等等。

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广大劳动妇女长期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凌辱和迫害;有的当了童养媳、等郎妹,有的遭到丈夫遗弃,有的夫死不能再嫁。种种不合理的封建清规戒律,使得他们辗转呻吟,发为悲歌哀婉动人.如:

六月拔扇心唔凉,妹子跟到歹家娘。

出来还有人劝解,回去好比坐监房。

床头食饭床尾眠,无人知涯恁苦情。

出门冇个亲伯叔,夜里冇个痛肠人。

这些山歌,深深地唱出旧社会客家妇女所受的痛苦,一字一泪,感人肺腑!

客家山歌的群众基础十分扎实,可谓“处处有山歌,人人唱山歌”。正如这样一首山歌所唱的:

爱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

唱到鸡毛沉落海,唱到石头浮起来;

爱唱山歌就来唱,唱到日头对月光,

唱到麒麟对狮子,唱到金鸡对凤凰。

上述客家山歌的各种表现手法,都是用来描绘和刻划人们各种复杂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表现和种丰富的生活,客家山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广东平远,绝气山歌 

演唱: 黄熙祥 

今日㧡担上江西,口又渴来时肚又饥;

拱拱下岌唔得到,几多辛苦无人知;

今日㧡担上江西,口又渴来时肚又饥,

上岌好比时牛套扼,下岌好比时抖干被。

这首是流传在赣粤交界处平远县的山歌,过去当地的人们挑盐到江西卖,要挑着盐担翻越这样陡峭的山岭,这首伴随着换气的节奏边走边叹的山歌,当地人称为“绝气山歌”。

它再现了山区人民的生活场景。还有反映衣、食、住等方面的山歌,如:

新打耳环胡椒花,交了耳环交绉纱。

问妹交情到几时,交到河里冇水下。

上述山歌,是反映了客家人的衣饰穿戴的一部分,又如:

妹会起火锅过来,四盘八碗摆满台。

香菇鱿鱼爱多放,芹菜蒜子莫搭来。

这两首山歌,反映了客家人旧时习用四盘八碗作宴席及喜好的菜式。再如: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

做了三间又两栋,问妹爱廊唔爱廊。

山歌中所指的三堂四栋、廊等,均属客家民居建筑的一种形式。有反映婚、丧、嫁、娶习俗的山歌,如:

一家女儿做新娘,自家女儿看镜光

街头铜鼓声声打,打到心中只说啷

有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山歌。如:

郎有真心妹有情,两人牵手拜神明

当天烧香来发誓,永久千秋唔断情

由于客家人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佛教,这方面在山歌中也有较充分的反映,而其他的信仰——如道教、基督教等的反映就不多见了。在迷信方面(如信仰神仙、风水占卜、流年八字、时运命运等宿命论)的山歌,也有一部分如:

想讨老婆想到癫,上求神明下问仙。

神明话唔使急,仙姑话下半年。

有反映农时节令的山歌、如:

正月做田讲落秧,唔到夏至禾唔黄。

阿妹还比早禾谷,节气唔到唔登场。

龙,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血缘的认同,对一部中华文明史的执着。龙的传人,就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代名。而客家人对龙,也就更有着一份不同寻常的敬畏与崇拜,对龙的文化更为发扬光大。

在客家民俗中,龙是至高无上的,过年也得有龙灯,山歌会唱: 

正月是新年,烧香奉祖宗。

杀鸡开老酒,三牲备一宴。

门前挂利是,门神贴两边。

龙灯狮子舞,锣鼓闹錚錚。

妇人转妹家,甜粄用油煎。

不觉正月半,屋屋赏花灯。

在客属地,无处不见一队队舞龙的队伍,他们舞得地动山摇舞得月落星飞,舞得风风火火,舞得狂野忘我……

各式各样的龙,客家人同样作为龙的传人的无限风彩:宁化的灯龙、光龙;石城的竹竿龙;长汀的蟠龙,旋卷飞舞;深圳龙岗拔地而起的巨龙;兴国的板凳龙,别具一格;石城曹龙,玲珑奇趣;五华埔寨火龙,让人热血贲张。

丰顺埔寨火龙图

丰顺埔寨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埔寨镇村民便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祥和吉利。

火龙舞动时火花四射,场面壮观,吸引周边几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2008年6月丰顺埔寨火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3月,张世钻同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顺埔寨火龙的代表性传承人。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东海龙王的第21今孙子叫浊龙,被父派到南粤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指现今埔寨一带)。浊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群众忍无可忍,只好向老龙王告状,于是龙王命其小女清凤,佩上龙剑赶赶南粤。一日,清凤趁浊龙醉酒如泥时杀死了他,将其斩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然后带回斩下的龙头向父王禀报。留下其馀三段,变成现今埔寨的“龙身”岽、揭阳的“龙尾”、揭西(与埔寨交界处)的龙颈。于是埔寨人民的祖先把这古老的民间故事,巧妙地通过“烧火龙”的形式,作为闹元宵的文艺活动,代代相传

“火龙”的制作方法,起初是用竹篾做成龙的躯体,再裱上白纸,涂上颜色,就成一条简单的龙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

到了元宵晚上,外地的观光客和方圆几十里群众,从四面八方拥到这里来,观看烧火龙这个精彩表演。真是“万民同乐城不夜,银花溢彩景长春”的情景。

“烧火龙”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的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由原来丈把长,发展到30多米长;烟架也由原来五、七架,发展到多的有13架,高达15米,特别是“禹门”,已失传了60多年,重新挖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为发展民间艺术,作出了新的奉献。近几年来艺人队伍不断壮大,制作工艺也进一步提高。

洛带水龙节图

洛带水龙节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习俗。洛带水龙节也是客家水龙节,而传说前期来洛带的客家移民备受干旱煎熬,他们在盼雨望水的苦熬中,历尽沧桑。后得知洛带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蜀太子刘阿斗游玩甑子场时,不慎将手中玉带滑落井中,阿斗急令太监淘井捞带,不料一淘井便风雨大作,一停止便风平浪静,再一淘又风雨大作,无法将玉带捞起,从此甑子场更名落带。又得知八角井为东海的海眼,其水甘甜,取之不尽。受此启发,客家人便自发地将老祖宗的舞水龙配合以淘井祈雨,既得雨水,龙王又不发怒,甚是灵验。之后即使不再天旱,每年端午节洛带客家人均以舞水龙感谢上苍风调雨顺,(元宵节则舞彩龙、火龙),并庆贺丰年。舞火龙和水龙遂成为洛带客家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习俗。

迄今为止,洛带客家人最后一次舞水龙是1948年,当时的水龙是谷草扎成的九节草把龙,耍龙男子赤膊上阵,头戴柳条圈,众人用淘八角井之水泼洒水龙求雨,得以渡过当年的干旱。

解放后,由于“人定胜天”的思想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舞水龙的习俗一度中断,仅保留了火龙和彩龙。龙泉驿区在成功举办两届火龙节的基础上,于2001年7月举办首届"西部客家水龙节",在保留原水龙舞法的同时,于内容、形式和参与方式上作了较多的完善和补充,使其更具参与性和刺激性,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客家水龙节的举办旨在弘扬客家文化,发掘水龙的独特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也为成都市及八方宾朋提供一个激情参与、潇洒刺激的好去处。

(作者:陈菊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