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龙川人,曾为毛主席做饭菜

河源发布
+ 订阅

核心提示

位于龙川县贝岭镇上盘村石灰坑的李同军(县志为李童军)故居维修竣工。随即,龙川县纪委监委在此为“龙川县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挂牌,龙川县委宣传部公布其是“龙川县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012年秋出版的《龙川县志》,在“新增人物”章节,收录了2004年前逝世的30名县内或县籍人物,其中李同军排在第一位。《龙川县志》写道:长征途中,李同军一直担任炊事员工作;解甲归田后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坚持传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延安精神”。至今,他的儿子李良波还珍藏着父亲长征时使用过长达6米的一条背包带。

长征前和长征期间,李同军担任毛泽东同志的炊事员。“李同军”这名字,还是毛泽东给取的呢。

李同军遗像
李同军长征期间使用的背包带,长6米。

毛主席给他取名李同军

李同军原名李观富,1895年生于龙川县贝岭镇上盘村石灰坑。父亲李久永,生3子2女,长子就是李观富。原上盘小学校长袁富胜说,因家境贫穷,李观富没有进过学堂,年纪很大了,非但未能娶到老婆,就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

1930年的一天,李观富约上邻村米贝村的同龄人李和荣一同赴古圩场——细坳街,因没钱买米回家,无颜见父母,便让李和荣告诉家人,他北上江西赣南谋生去了。

袁富胜说,只身来到赣南的李观富,先为人家磨豆腐,后到了寻乌县。

1930年5月,毛泽东带领红四军来到寻乌,看到寻乌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不禁喜上眉梢,决定红四军留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也是在这个时候,李观富得知红军是打土豪、除恶霸、为穷人谋幸福的队伍,于是在寻乌县参加红军。因为他为人诚实,不久被安排到中央机关任炊事员。袁富胜说,李观富不止一次说过,他的名字“李同军”还是毛泽东给取的呢。那次,毛泽东见他身材矮小,名字又追求富贵,认为不好,遂给他另取名字,说“就叫李同军吧”。

毛主席让他抓紧马尾巴渡过了大渡河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瑞金,经于都县城开始长征,跟随首长过湘江,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胜利抵达陕北延安。

然而,由于保密的需要,加上李同军文化程度不高,在首长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长征途中的战斗过程,他心里清楚,却无法或不会表述出来。问起打仗的场面,他只说,就跟电影上放的一样。但是,他也说过一些细节。他多次提起的一段回忆,是如何渡过天险大渡河。也许,长达一年零三个月的长征,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的事件太多,目睹的场面无数,只有铭心刻骨的体验,才能留在心间。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西康省冕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地区,准备渡过大渡河。渡河时,毛主席见李同军原地站着不动,就喊他:“小李,你怎么不过河?”“我不会游泳。”李同军也很着急。毛主席告诉他:“你就抓着马尾巴过吧。”于是,李同军背着黑黑的、大大的行军锅,死死抓住马尾巴,终于渡过了大渡河。

“如果不抓住马尾巴,命就怕保不住了。”李同军每每提起这段往事,就如此说。

不进机关而选择去农村

李同军走过毛儿盖,通过腊子口,翻过六盘山,终于到达延安。原上盘大队大队长李观林说,李同军曾讲,过草地时,他看见沿路死了好多红军。领导告诉大家,有战友陷入沼泽地时,不能奋不顾身踏进泥沼中去救,而要用绳子、绑带扔过去,拉着他们上来。

中央红军虽然胜利到达陕北,但人马仅剩下一成多。李同军说,战友们不是被打死、饿死就是冻死,在翻越笔梦山、打鼓山等大雪山时,战士们用火烤被冻僵了的手脚,到了有知觉的时候,皮肉已被烤熟了。李同军说,越是年轻的战士越是没有经验,死得越多。还有部分战士是被敌人拦截或掉队了,甚至被打死。

李观林说,到延安后,李同军离开了中央机关,到陕北农村去了。他管过财,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凡有单位递上申请,他都认为很符合实际,都同意给钱,结果有限的资金很快就批完了。他仔细一想,可能是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于是选择了辞职。

革命成功了,新中国成立了。但李同军没有去西柏坡,没有进北京,他坚守在陕北。

回乡养老勤俭持家

一直以来,李同军家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了。1952年上半年的某一天,家中突然收到来自陕北的信,才知道他的近况。在此后的书信往来中,家人得知他将申请解甲归田,志愿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这时,他已将近60岁。

1953年,李同军先到广州。有领导要他留在广州工作,他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领导说可以去公园管理处上班。但他还是选择回家乡。当年,李同军回到老隆,经四都、黄石、车田步行回家。当时,第十二区(贝岭)上盘乡乡长刘天标带人敲锣打鼓,渡过东江前往第十区(车田)丰石乡迎接李同军。

袁富胜说,李同军到家后发现,房屋已破烂不堪不能居住。适逢土地改革复查阶段,政府没收了地主马玉山的房子,分给李同军居住。按规定,李同军可以拿12级的工资,但他没有去申请。他自食其力,一边上山收割松脂,一边在分来的那块1亩多的水田种水稻,就这样过起了日子。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田地收归集体,劳动社员每年可分口粮360斤,为照顾老红军,集体给李同军分了720斤口粮。

对身边的人,李同军非常友善。李同军经常自掏腰包买猪肉,改善大家的伙食。在陕北担任炊事员时,李同军学会了做馒头。上世纪50年代后期,贝岭粮所有面粉出售,李同军买来面粉,用酒饼充当发酵材料制作馒头给大家吃。

教育子女方面,李同军要求很严格。1956年,经人介绍,李同军才娶了老婆。老婆带来一个儿子。翌年,老婆生下女儿李桂兰。李同军之子李良波说,父亲教育他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别人,也不要麻烦政府。

李同军去世后,他的儿子、儿媳被安排“农转非”,分别进入当地食品站、粮所工作,其遗孀每月有30元生活补贴,直至1991年终老。

1983年去世享年89岁

1983年5月20日,李同军因病在龙川县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9岁。

22日,龙川县政府为他举行追悼会,时任县长杨华维致悼念词,贝岭公社党委书记主持悼念仪式,县四套班子成员,贝岭七所八站、各大队负责人,各学校代表以及当地村民共数百人参加。

贝岭中学老师马仁铭领着学生代表刘伟东、李伟权敬献花圈。刘伟东说,悼念会场设在上盘小学操场,棺木上盖着红色毛毯。杨华维在悼念词中称“李同军高风亮节”。送葬队伍排成长龙,有数百米。李同军安息在他家故居后山的翠竹林中。

5月31日,《南方日报》第三版报道了“老红军李同军同志逝世”的消息。该报道称:“30年来,李同军保持红军的革命本色,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立了新功。”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谢全建 编辑:戴珍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