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快评 | 中国田径崛起东京奥运,科学助力竞技体育

南方周末
+ 订阅

▲ 8月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出战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 (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图)

全文共1762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科研型教练”以“冠军模型”为指导,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助力运动员实现突破。这是科学的力量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体现。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辛省志

责任编辑|陈斌

中国飞人苏炳添男子100米半决赛跑出9秒83的新亚洲纪录,创造了属于亚洲的短跑奇迹;谢震业以20秒34的成绩晋级男子200米半决赛,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奥运会男子200米半决赛的选手;女子800米决赛,王春雨获得第5名;男子4×100米预赛中,中国队以小组第一杀入决赛,最终夺得第四名,平了中国队该项目的奥运会最好名次;女子4×100米比赛,中国队历史上第二次进入决赛……中国田径队在东京奥运会短跑项目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人的田径梦又一次被激发。

中国人的田径梦由来已久。上一次实现突破的是刘翔。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追平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冠军,此后,他又在国际田联大奖赛、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多项国际大赛中夺冠,成为中国田径史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世锦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大满贯运动员。然而,受伤病所累,刘翔在2008年奥运会上被迫退赛,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上再次伤退,最终在2015年退役。随着刘翔巅峰期过去,中国田径也陷入了低迷期。直到最近几年,中国田径又重新开始崛起,并在这届奥运会上收获了好成绩。

必须要承认,在毫厘必争的竞技体育领域,不同人种之间身体素质的客观差异,对于比赛成绩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人类百米短跑最好成绩中,苏炳添的9秒83排在第13位,而前12位全部是黑人选手创造的。这是因为百米短跑需要更强的肌肉爆发力,而黑色人种的爆发力整体更强,是有着生物学基础的事实。也正是因此,曾经有人预言黄色人种在百米短跑中不可能跑进10秒以内。

苏炳添为什么能够打破预言,实现“亚洲奇迹”?这当然有他天赋异禀和刻苦训练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科学的训练方法。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苏炳添总结新时代中国男子100米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原因,第一条就是“践行科学化训练理念”。他在论文中说,他的现任教练和中国另外两名短跑名将谢震业和韦永丽的现任教练均是来自美国的“科研型教练”,他们的整体训练思路是:以“冠军模型”为指导,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据此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进而恶补短板,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论文的表格中,苏炳添列举了十多项在跟随现任教练训练前后的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对比,从起跑器距离到预备姿势时两条腿的膝关节角度,到第一步的步长,都有不同。正是这一项项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优化,让苏炳添获得了突破,在东京奥运会上以近32岁的“高龄”跑出了自己的最好成绩。而另一篇论文,则专门针对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进行研究,证明了多项技术优化措施有效提高了运动成绩。这是科学的力量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苏炳添能在32岁时还驰骋在赛场,本身就是科学训练和伤病康复等运动医学水平提高的结果。中国竞技体育界此前一直认为,只有年轻人才能出成绩,大批运动员早早退役。刘翔获得雅典奥运会冠军时只有21岁,他的最好成绩基本上都是在25岁以前创造的。而苏炳添、谢震业(即将满28岁)等运动员的经验证明,通过科学的训练和保障,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可以大大延长,“大龄”运动员同样可以取得优异成绩。

当然,中国田径的崛起,也与全民体育的发展有关。随着更多人投入体育运动,国人的整体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体育比赛的增多也让有天赋的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的机会更多,中国体育将来也必将取得更好的成绩。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