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至19世纪,大批客家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马来西亚便是其中一个目的地。据了解,客家人到马来西亚最早是在槟城,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会馆即为1801年成立的槟城嘉应会馆。马来西亚许多主要城镇如吉隆坡、怡保、芙蓉等是由客家人开辟的。
马来西亚早期(19世纪末)经济支柱为锡矿业、橡胶业,当时的华侨特别是客家人对此贡献尤巨。此外,早期客家人主要从事典当业、药材业、裁缝业、眼镜业、制鞋业、白铁业、布疋洋服业等。
客家山歌《洗琉琅》
洗琉琅,洗琉琅,赶着好阳光。
走到沟尾上,白色沟尾沙。
掏出黑金矿,年轻琉琅妹。
两手洗到软,两脚站到酸。
从早洗到晚,难求温和暖。
客家人早期在当地政治地位中颇具影响力。早期担任重要官职如清廷驻槟榔屿领事和甲必丹(当局选定的管理华人社会事务的领袖)的华侨,以客家人为主,如张煜南、梁碧如、叶亚来等。“崇文重教”的客家人在大马华文教育上的贡献具领导性作用。全马第一间私塾学堂——“五福书院”为客家人在槟城于1819年创办,而第一所现代式学校是客家先贤张弼士于1904年所设的“中华学校”。“报业大王”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定)在一生中创办了包括著名的《星洲日报》在内的十余家大小报刊;现存报刊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孙中山所设《光华日报》。
目前,马来西亚有2500万人,其中华人约占1/4,客家人约150万,分散在全马各地(其中怡保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城市),涌现出不少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马来西亚山歌
演唱:黄进财
当然客家有人才,三巴大埠靠双手去开,
吉隆坡有今日的旺啊,功劳就先归叶亚来啊。
客家人精神千万代传哦。
客家人是华人当中较早来到马来西亚的,是“下南洋”或者说“过番”的主要力量,过程艰难,贡献巨大。2017年时任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领事参赞龚春森认为,“客家人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族群,而且它用客这个字,走遍天下。我就是做客,永远是客客气气,跟人家平等发展,友好发展的这么一个族群。所以这个客字,真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融合的伟大的精神,这种客家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客的精神”。
100多年来,客家人发扬先辈余烈,既忠于马来西亚,这个自己参与创建的国家,又不忘报效中国,这个魂牵梦萦的故国。日军侵略中国,扫荡南洋,客家人与当地各族人民在本土坚持抗战之余,还出钱出物支持中国抗战,有的还回到中国,组建武装对抗日寇。
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当年美国的一部电影《恶梦醒来是早晨》,讲述的是抗战胜利以后,抗日游击队还在深山里面没有出来,也不知道日本人已经投降了。当年这些抗战的这些队伍,无论在菲律宾也好,在马来西亚也好,基本上都是华人,而华人,真正组织起来的最多的还是客家人。美国的军队经过了解以后,要让他们出来,只有靠客家话来喊话,开着飞机,开得比较低,用客家话来喊话,告诉游击队,就说日本人已经投降了,抗战已经胜利了,你们可以从大山里面出来了...
如今,客家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马来西亚著名艺人 黎明
高高山上一棵松,斩下拿来做灯笼。
咹靓灯笼冇蜡烛,咹靓细妹冇老公。
这位精神饱满讲得一口流利客家话的老人,时年90岁。她叫黎明,是广府人,客家人的儿媳妇,她是东南亚第一部客语电影的主角,又在马来西亚客家电台主持方言节目20多年,深受客家人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的喜爱。
【马来西亚,节气鼓】
时任马来西亚交通部现任部长廖中莱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说:“我十分的荣幸,生活在客家的家庭,客家人有客家的精神,所以从小呢就在客家人的家庭熏陶了客家人的价值,言行身教,特别是在如何的勤俭,克勤克俭,所谓的奋斗,所谓的刻苦耐劳,这一些都是我们在客家人的生活圈子里头,学习到的非常好的价值”。
客家人是农业本位,耕读传家。他们恪守“天人合一”的理念。他们用音乐的方式,将这种天道观艺术地表现出来,并且带到世界各地。
跟马来西亚一衣带水的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发达的国家。在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之间,我们寻觅着这里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客家人的足迹与山歌的旋律。
新加坡 张振兴唱山歌
今日又是落水天,我将阿妹手来牵。
两人散步在坑水边,甜蜜情意在心间。
今日又是落水天,我又想见阿妹面。
想爱问你肯啊唔肯,陪我一起到永远。
天公呀落水哟,阿妹呀,戴等笠麻来到坑水边。
坑水呀,清又清,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新加坡张振兴先生的父母上世纪四十年代先后来到新加坡。他父亲年轻时会唱山歌,因此吸引了他的母亲,二人成就良缘。他们的性格,影响了年幼时期的张振兴,使他成为新加坡客家山歌重要推手。
他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作为客家人,我自己问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唱山歌的。从小妈妈就跟我讲,唱客家歌羞死人。我还是不要唱客家歌。可是我的左邻右舍,比如我家对面那个福建人,小时候就跟我调侃,“爱唱山歌你就来哦,不爱唱山歌快快走”,他反而用客家歌来调侃我,他说你会唱山歌,你就来,你不唱山歌就给我滚吧,反正我就觉得不会唱山歌羞死人了。
新加坡,大埔山歌班竹板歌
打起个竹板啊唱虚玄哦,(哎唱虚玄哦),
我的虚玄较新鲜哦。(较新鲜哦),
越秀山上踢脚趾啊,打个冷颤到兴宁,(嘿呀嘿呀嘿到呀到兴宁),
一部汽车哦让我踩到绵啊,哦嘿!
新加坡从中西传统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发展起来。发达的经济与教育,又培养出国民从容优雅的气质,这为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有很多新客会在新加坡的加冷河河口的海滩边的小公园唱起客家山歌。
新加坡的客家人邬国盛收藏了许多客家唱片,有梅州的山歌、韶关的山歌、陆丰的山歌……据他介绍说,早期在马来亚广播电台,后来在新加坡电台,就有专栏方言节目《客家山歌》,最早的有《巧梅》、《二梅看郎》等山歌小戏。早在1952年,就有一位叫做巫美玲的歌手,在当地的夜总会演唱客语流行歌曲:
爱唱山歌你就来,听了山歌就发大财;
荷包有钱爱记得,野花园中有好人才。
早期在新加坡会馆教唱山歌的高金宝老师说:因为我们客人,来到客属总会,自然就会讲客家话,自自然然就会发扬客家山歌。那时候没有歌谱,就靠记谱来教学....
目前新加坡客家山歌班组织者谢世康先生介绍说:在新加坡,客家山歌已经沉寂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了。因为50、60年代就有一些没有组织性的人在唱,唱一段时间之后也停下来了,因为没有正式的组织。所以我们现在要组织起来的话,就要经常有一些活动。
21世纪以来,新加坡各客家会馆,举办客家山歌歌谣大赛,每两年一届。这里的客家人,从早期的儒乐社、汉剧社,到现在的华乐团、山歌班,活动频繁,并多次回国参加山歌联谊活动。
新加坡当地的客家人组建了山歌班,邀请中国的艺人来传经送宝。这里的竹板歌也一改原乡的悲凉风格,变得喜庆热烈。他们在富裕之后还能学习祖先的文艺,这或许是客家先民的初心所在。
新加坡,丰顺会馆竹板山歌
各族同胞信心强哎,信心强哎,
食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哇,做到老哇哇,
为国出力来增光,国昌家昌人更强哎,人更强哎。
比起我们走过的很多地方,新加坡的山歌水平只能算是一般,但我们感受他们优渥的物质条件,与其乐融融的氛围。他们缺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积淀,但他们善于学习,他们从毗邻的马来西亚,还有大海彼岸的中国大陆,请来山歌与曲艺名家,传道授业。
山歌名为山歌,却不限于山野,在山为山歌,在海为海韵,远渡重洋,无远弗届。因为客家人继承圣贤世人合一的教导,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如绕指柔,但遇到是非节点,却又坚如百炼钢。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能淡定生存,从容处世,赢得外人的尊敬与爱戴,因为他们是自尊自爱的族群。
客家山歌,走过了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多样的风格,如同遍布大地的河流,从遥远的时空流淌至今,逶迤曲折,不屈不挠,翻山越岭,奔流浩荡,共同托举起客家语言与客家文化这一轮明月,终古常见,光景常新。
(作者:陈菊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