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街“南门”标志物:以轻巧样式和简单符号传递古城历史信息

潮州发布
+ 订阅

潮州古城是潮州一张亮丽的名片。今年初,为、潮州市决定对古城区周边环城西路至环城南路两侧建筑立面进行改造,提升古城区周边建筑风貌,让古城区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范围概念。设计技术团队经过多次实地踏勘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初步方案,其中包括在牌坊街南端建设南门标志物,突出古城南门入口标识。

牌坊街“南门”标志物效果图。

目前,市区环城南路两侧立面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其中牌坊街南入口标志物的建设备受市民关注。标志物的建设方案是怎样形成,有什么标志性意义?记者对此进行采访。

“南门”将作为牌坊街入口标志物

牌坊街“南门”标志物是环城南路建筑立面改造的组成部分。那么,此次方案设计、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市自然资源局用地规划管理科科长苏程湫介绍说:“我们自今年2月份起开展相关工作,设计技术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思考,发现场地限制条件很多,需考虑位置选址、尺度协调和交通影响以及地下市政管线避让等因素。”设计技术团队根据实际完成现状调研,并确定了初步方案,提出在太平路南端原古城南门(三阳门)位置设置入口标志物,同时提出多个备选方案思路。

3月3日,方案经修改完善后,征求了市文广旅体局和相关专家意见,鉴于南门(三阳门)历史上已经灭失,设计定位为立面整修中增加“三阳门”历史信息,而非复建三阳门。随后,设计技术团队按照该设计定位进行深化,形成修改方案。

4月12日,潮州市召开专家评审会,设计方案经专家评审会评审通过,并征求湘桥区政府、市城管执法局、市文广旅体局、市住建局等有关部门的意见。

4月29日,市政府召开会议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与会同志认为该方案经征求意见、专家评审,已较为成熟,可以组织实施。

5月25日至5月31日,市自然资源局将“西河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两侧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方案在市政府网上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6月形成方案成果,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实施建设。

经研究,方案确定了入口标志物的设计“采用轻巧的样式和简单的符号传递城门与城墙的历史信息,以作为牌坊街的入口节点”,这既是一种对已灭失古迹及其历史信息的科学态度,也是与场地环境条件妥协的务实策略。

“南门”设计团队负责人朱雪梅:

建设带城墙标识门楼 提升古城南入口整体形象

在南门建设入口标志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该标志物是否符合潮州古城建筑风格?广东工业大学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所所长、岭南历史村镇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此次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朱雪梅,向记者分享了该方案形成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标志物并非复建“城门”

这个不是复建一个“城门”,而是作为牌坊街南入口的标志物。为什么不是复建“城门”?记者了解到,有三方面的理由,其一是位置问题。相关记载中,明代初年扩南门时,城墙和城门位置在现在的环城南路上,而宋代“三阳门”无法考证其准确位置。其二是尺度的变化。环城南路沿线已是现代建筑,该路口两侧大多是6—7层的建筑,空间尺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原高度原风貌复建城门,除非把两侧建筑拆除或降层,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三是交通问题。该路口交通繁忙,而传统城门强调“重”“实”的特点,与现状场地条件矛盾。这些条件的限制都使得复建“城门”难以实现。

设计团队做现场调研的时候,访谈了很多潮州本地人,发现除了文史、文物、建设领域的专业人员外,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环城南路曾经是古城城墙所在地,因此建议这个区域需要有一个入口标志物来向群众、游客展示城墙和城门的历史信息。“但此处是交通要道,两侧又有两座体量很大的居民商住楼,中间空间非常有限,简单的标志牌很难发挥标识引导作用。因此尝试建设一个带城墙标识的门楼。”朱雪梅说,该标志物的建设一方面是让历史记忆得以传承延续,另一方面是借此改善现有牌坊街口和古城南入口风貌欠佳的状况,提升整体环境。此外,该标志物采用的主要是钢结构,是可逆的,将来如果各方面条件成熟,再恢复重建古代城门也是可以的。但就目前来看,抓住环境提升的契机建设标志门楼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迫切性。

值得注意的是,从场地条件综合分析,因为两侧多层建筑的存在,该构筑物体量不能采用过于“实”的设计,否则会连成一堵“墙”;从交通角度,应尽可能保留原有通道大小,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车行道,需要更“轻”量的设计。该标识物需要有传递历史信息的用途,因此要使用“轻”和“虚”风格样式来表现城墙和城门的历史信息,并把对交通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这一设计方案就是基于这样的设计定位和理念形成的。

“潮州古城建筑风格,在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其建筑风格有所不同。因不是重建城门楼,我们只是建标志性门楼,主要以古城墙和古城门风格作为参考,用现代简洁的手法提炼元素符号体现潮州古城门和城墙。”朱雪梅说,该标志物将运用铝板做成雉堞符号体现城墙;城楼则参考潮州古城画中的城门楼形象,采用钢构仿木结构、坡屋顶、潮汕古建火式屋脊、宋代兽面瓦当抽象图案。因交通所限,中间机动车道不能做成拱形门洞,但两侧人行道用了拱门的形式。

根据史实命名“南门”

关于该标志物命名为“南门”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关注的问题。据介绍,根据潮州城门的历史演变情况可知,1370年,潮州古城有一个向外拓展的历程,而后城门位置就固定在该位置附近,建设时成为“南门”、后在洪武十年改名为“镇南门”,在清代古城图里标注为南门,因为明代潮州古城有一个明显南拓的古城,“三阳门”的位置应该位于太平路南段的某个位置上,因此,设计单位和专家们认为采用“南门”更加严谨。

朱雪梅指出,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也想赋予该建筑物更多的功能。但经实地调查发现,两边商铺都是私人物业、住宅,而且都是独立小开间,占用私人物业行不通,做成天桥和连廊难以有效连通形成公共空间。如果将其作为观光平台,设置楼梯上门楼观景看牌坊街,却因两边人行道空间有限,设步行梯将占用大量人行道妨碍通行。如设电梯到门楼上观光,但电梯间又会遮挡一楼的商户铺面,影响地下管线。所以,该标志物只是座标识性的建筑物。“不过,我们在设计中也留有今后铺设天桥地板的预案,在未来条件成熟时,就可考虑进一步改造。”

对于古城,我们最重要的是修缮现存的“真文物”,而对于千年的古城有很多已灭失的古迹,并不是所有的古迹都需要“原样复建”,只有确实能彰显古城肌理和特殊历史意义的古迹,才有必要以“文化景观”方式进行重新演绎和建造。而这一类文化景观的设计,设计理念不是依靠“传统文献”+“传统样式”来简单的“1+1”式推测和演绎原古迹样式,不然呈现出来的就是千城一面的仿古建筑。目前主流的设计方法,基于现状环境条件的和谐性和传达历史信息符号的识别性,基于对传统建筑样式元素的提取和重新演绎,在符合现行规划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开展传统和创新有机融合的设计,这样做法才能赋予古城更巨大的魅力和特色。

■ 相关新闻

工程预计国庆前完工

牌坊街南入口标志物建设工程进展如何?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该标志物正进行基础开挖,工程预计国庆节前完工。

近日,记者来到市区环城南路与牌坊街交界路口处看到,路面两侧进行了围挡,中间大约有一个车道可供通行。施工方正进行基础开挖等工作,届时将在此打造牌坊街南入口标志物。

据工程施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标志物基础采用混凝土结构,主体采用钢结构,外墙采用新型的轻质铝板形式进行包封。在环城南路外立面完成后,将配套灯光,使之与牌坊街的灯光协调突出古城的亮点。工程预计在国庆节前完成。

(文/潮州日报记者 丁玫 吴冰)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