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第一节:客从中原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订阅

广东 连平山歌 

演唱:菊子

打鱼唱歌歌满河,放牛唱歌歌满坡,

砍柴阿哥满山走,满山满坡都是歌。

在历久弥新的中国,有一支客家民系,他们是中国汉族这个庞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客家民系的形成历史久远。客家人原属中原汉民,历史上古代中原因为战乱、饥荒、瘟疫和官员贬庶等灾难原因迁徙到南方的汉族人。经过多次迁徙,他们最后逐渐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定居下来。他们拥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包涵了语言、服饰、饮食、建筑,尤其是山歌,这所有的总和,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具有华夏文化的共同特征,坚韧、绵长、富于凝聚力与延续性。

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产物。客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因为她更多保持着汉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在不少方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客家成为既不同于土著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原汉民的一个汉族民系。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末(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四川、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许多地区。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广东兴宁的客家人罗香林是现代著名学者、“客家学”奠基人。1930年,他在其名著《客家源流考》中提出“民系”的概念,更提出客家民系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观点:

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当时的移民仍操中州口音。

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当时的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吸收迁入地原住民的语言。

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 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除以上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从北方的中原地区出发,为了寻找可以生存的地方,客家人一路扶老携幼,在迁徙—居住—再迁徙中跋山涉水、颠沛流离。目前客家人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闽粤赣、湘桂川以及港澳台地区,还东南亚、以及世界上几十个国家。据统计,现在生活在我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客家人共计有1亿2千万之众。

从这一历史变迁说明“客家人”决不是被曲解的所谓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原是由中原地带搬迁来的汉人。在这一千多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了各种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客家人来到了南方各地以后,无论从生产、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等方面,均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互相进行交流和影响。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在文化艺术方面,客家山歌远承《诗经·国风》、汉魏六朝乐府的余韵,上接自唐以来南方民歌主要是江南吴音的脉流,旁融大量南方瑶、畲等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兼收并蓄,不断地发展和创造,逐渐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音乐----“客家山歌”。

客家文化低调,又有鲜明的个性。他们随遇而安,又勇于开拓。 从中国南方的偏僻山区,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到南美洲的广阔河口,都能看到客家人繁衍与生息、流动与回归。在血缘与语言上,客家人保留了丰富的中古汉族基因;在文化与习俗上,客家人保持着华夏文明中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他们在近乎原始的农业生存中坚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作者 :陈菊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