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重温赤坎光辉党史,弘扬革命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力开启赤坎“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南方号“赤坎古镇”推出【红色赤坎 继往开来】专栏。下为第十五篇:
邓一飞牺牲时年仅23岁:将生命献给伟大的抗战事业
他虽是华侨子弟,却放弃优渥生活,舍小家为大家,更名改姓离家远赴山东参加抗战,为抗日救亡积极奔走,将生命献给伟大的抗战事业。
他就是烈士邓一飞。邓一飞(1919-1942年),又名邓维述,参加革命后改名罗森。邓一飞中学时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抗争精神,和谢永宽、周天行在开平市开侨中学成立“红黑社”读书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跟随部队奔赴胶东抗日根据地。在山东牙山反“扫荡”的突围战中,他冲进敌阵,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3岁。
A 将生命献给伟大的抗战事业
1919年,邓一飞出生于赤坎镇护龙东盛村的一个华侨家庭。
邓一飞自幼聪慧好学,1933年考入开侨中学,是该校首届学生。邓一飞在开侨中学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途径。他利用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
在开侨中学,邓一飞和志同道合的谢永宽、周天行等带头成立“红黑社”读书会,初步接触到当时国内外的一些新思潮。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校内外公开的抗日救亡活动。他和“红黑社”的同学们一起,积极组织师生下乡义演,宣传抗日,“红黑社”成为当时抗日救亡的进步学生组织。
1937年,邓一飞从开侨中学毕业,到广州读高中,他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从他的高中学校收支表上可以看到,除了日常生活基本开支,邓一飞的钱大都用于购买进步书刊,如《抗战理论书》《救亡日报》《怎样夺取最后胜利》等。
1938年5月,日军大规模空袭广州,邓一飞随校迁至开平,并发起成立开平突击抗日救亡工作团,出版刊物《突击》,宣传革命理论。
1938年8月,19岁的邓一飞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平地下党组织重新恢复活动后较早吸收入党的党员之一。同年9月,经党组织安排,他奔赴陕北上“抗大”,并担负转战敌后的任务。
1939年,邓一飞跟随部队到达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上党地区,与同时到达的陕北公学部分学员,合并成立“抗大”一分校。
1940年春,邓一飞从“抗大”一分校政治教员训练班毕业,跟随部队奔赴胶东抗日根据地,后被分配到胶东抗大五队任政治教员。在紧张的军事转移中,他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思想和政治上越发成熟。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胶东地区遭到日寇的三次大“扫荡”。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全体军民动员起来,展开反“扫荡”的英勇斗争。
1942年冬,日军展开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出马,纠集日伪军三万多人,采取所谓“铁壁合围”“分进合击”“对角清剿”的战术,向胶东抗日根据地猛扑。
当6000名日军围困牙山时,邓一飞英勇地走到这次斗争的最前线。他所在的二营五连担负着牙山地区内线作战、防御牵制敌人的任务。1942年12月14日,邓一飞和战友们坚守的阵地被日寇重重包围。在突围战斗中,眼看战友倒下,在最危急的关头,邓一飞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他毅然冲进敌群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3岁。
B 革命精神在故乡代代传承
邓一飞故居位于开平市赤坎镇护龙村委会东盛村第二巷1号,邓一飞青少年时便居住在这里。走进故居,室内大厅保持原来的面貌,二楼左边房间为邓一飞的书房,房间里如今只剩下一些桌椅。1983年3月23日,邓一飞故居成为开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邓一飞的妻子司徒顺将烈士书柜、书籍赠送给开平县华侨博物馆。
开平市赤坎镇护龙村委会护龙学校前,矗立着邓一飞烈士纪念碑。邓一飞烈士纪念碑于1983年始建于梁金山公园内,2001年,雅琪集团董事长谭炳立和司徒顺出资,将纪念碑迁建到现址。纪念碑周边松柏环绕,邓一飞的革命精神也如松柏般,在他的故乡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据了解,邓一飞壮烈牺牲后,“抗大”胶东支校广泛宣传其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胶东人民政府在牙山地区建了一座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陵园里有罗森(邓一飞)的陵墓。1974年春,当时的开平赤坎公社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邓一飞纪念大会,宣扬他的英雄事迹。1983年7月,邓一飞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故事:司徒顺将邓一飞死讯“藏”了30年
司徒顺虽是邓一飞的妻子,却没有和邓一飞共同生活过一天。
邓一飞是独生子,邓家很早就为邓一飞做媒,想让他早日成家。
1938年8月,当时18岁的司徒顺被介绍给邓一飞。1939年8月,司徒顺嫁进邓家,但新郎官邓一飞却缺席了婚礼,司徒顺一个人拜堂成亲。
原来,早在1939年2月,邓一飞不顾家人的劝阻,以做生意为由离开家乡,从此再没有回来。其实,邓一飞已更名“罗森”,投身革命事业。
1943年一个寒冷的冬天,司徒顺已嫁进邓家4年,邓家和司徒顺的娘家同时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书信,来信人是邓一飞的战友。邓一飞母亲不识字,让司徒顺代为读信。寄给邓家的信说,邓一飞已经牺牲了,他是一个英雄,请邓一飞的家人好好保重身体。寄去司徒顺娘家的信则让司徒顺趁年轻改嫁,不要耽误了她的青春。
读完信件的司徒顺,心如刀绞。但一想到邓一飞的母亲听到独子牺牲的噩耗后肯定会伤心欲绝,她强忍悲痛,隐瞒了邓一飞的死讯。“除了我之外,没有人知道。”司徒顺曾经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她告诉家里的老人,邓一飞寄信回来说没有时间回家,请家里人不要担心。
就这样,司徒顺独自一人承受悲伤。后来,司徒顺还给来信人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她生是邓家的人,死是邓家的鬼,她不会改嫁。她想知道邓一飞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牺牲的,“想去纪念他”。
当时,不知情的邓家人也托人四处打听邓一飞的消息,但由于家人们都不知道邓一飞离开家乡后改名为罗森,因此几经寻找都没有结果,直到1973年10月,邓一飞的战友李林特意来到开平寻访司徒顺。随着李林的到来,邓一飞的事迹才在开平广为人知。
而这个时候,司徒顺已经将邓一飞的死讯隐瞒了30年。“我一心在邓家守寡。他为国牺牲了,我也要为他的家庭做牺牲。”司徒顺曾说。
1983年7月,邓一飞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司徒顺上台领取烈士证明书。“我扶她(司徒顺)上台,她很能忍,直到接过证明书的那一刻,才扑在我身上,哭了起来。”时任开平县妇联主任的邓彩薇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转载自:江门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