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承能力弱,闹离家出走,家长该怎么办?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 订阅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安全意识很薄弱,有儿童手表就觉得天下无敌,这样是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离家出走的原因。

而有的家长说,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听一两句就崩溃了。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当代少年儿童的心理状态到底怎么了?

屡次出现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况,背后的成因有哪些?

除了家长们情绪控制和语言表达出现问题以外,当代孩子的生活环境、教育有什么样的缺失?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为您解答

儿童离家出走,在青少年心理康复治疗中占比约百分之30~50%。

当我作为一个咨询师,我接触这样的孩子,会首先有一种心碎的感觉浮出,好像是看到了内心伤痕累累,但是又在抗争,然而最终还是伤痕累累的局面。

这类的孩子,内心有想对父母说的难以言说的话,比如孤独、羞耻感、愤怒、不被保护等感觉。

他们的年纪在8岁到15岁之间,离家出走的情形会给家庭带来一个冲击,家长鼓起勇气,来求助咨询师,往往是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已经不愿意跟父母说话。父母的价值感降低的最低的时候。

一般我们处理:

1、让孩子先安静两天,而让父母接受访谈,把自己所看到的重点问题以及父母的态度、教育的目标进行描述,并反馈给家长清晰的发生过程,甚至给家长看孩子的心理报告。

2、对于青少年,再继续做访谈,建立信任感,同理他们的感受,特别是把他尖锐的观点一定要明显标记出来,让他看到实际上是有成人愿意倾听他的观点的。

3、处理青少年和父母家族的冲突,往往在家里治疗中发现,冲突来源于某些控制和反控制的矛盾。这里是有一些家庭潜意识心理的原因。

比如说,

有父亲本身小时候是被爷爷严厉教育,从小挨打,长大后,父亲有所成就,对待员工和对待孩子的身份都是一个角色,严厉,并且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就是你比别人优秀,但是你永远也达不到父亲的要求。

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压力,但是他不会在父亲面前说,甚至不愿意承认,于是泛化到去了学校遇到问题不会请教他人,压力堆积,加上以往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失效了,于是他便被社会刺激物所吸引。

比如打游戏、比如吸烟、比如拉帮结派,比如离家出走、早恋、甚至欺凌弱小。

因为这些事物本身会刺激大脑多巴胺,有暂时的愉悦感,开始形成强化心理路径。

普遍来讲,这就已经在影响青少年道德的发展了,从生理上就是在影响大脑发育。

我期望能够在孩子日常生活之余,进行离家出走预防教育:

1、比如讲一些社会的现象,让孩子明辨是非曲直,以及感悟健康生活难能可贵,珍惜幸福等等!

2、树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降低普遍的一些分数教育、不以一个标准去评价孩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