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笃鲜
世界第六!中国选手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创造了历史。
半决赛9秒83打破亚洲纪录;决赛9秒98排在第六位,成为中国奥运百米决赛第一人。在那个如梦似幻的夜晚,梦想与奇迹交织碰撞,比赛的意义远远超越分数与奖牌。
数百项奥运赛事中,为什么短跑总是格外震撼人心?作为奥运会“皇冠上的明珠”,它将速度、力量与美感融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始终极其明确地承载着人类超越自我、突破极限的永恒追求——古希腊人用跑步比赛来纪念众神,并向诸神展示人的力量,现代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一路跑来,我们不知道人类的极限在哪里,但人类永远敢于梦想,并且敢于将梦想化为现实。
二十世纪上半叶,医学界曾断言“人类肌肉所能承受的运动极限无法超过10米/秒”。1968年,吉姆·海因斯第一次打破10秒。在那之后,百米成绩一次次被刷新。类似地,我们通常认为黑人身体机能更适合短跑项目。然而,从亚洲选手在国际赛事中跑进10秒,到苏炳添冲进奥运百米决赛与黑人选手同台竞技,事实证明,只要不放弃追求,一切皆有可能。在雅加达亚运会,苏炳添曾预言亚洲选手可以跑到9秒85,“黄种人其实有更多的进步空间……而我现在是那个无限接近这个成绩的人”。31岁、身高1.72米、黄种人……虽然有很多不利因素叠加,但是,他做到了。
如果说,不为梦想设限,强调的是人在精神上的勇敢与坚韧,那么,用行动突破客观“极限”,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加持。苏炳添有过一段瓶颈期,后来接受了主力腿测试,决定更改起跑技术。起跑脚从右换左,总步数从47步增至48步,这些调整看似是细枝末节,实际上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帮助他突破了10秒关口。短短50多年间,在人类百米成绩取得质的突破背后,人类基因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却有目共睹:跑鞋重量和形状更符合竞速需求,食物更注重营养配比,采用科学方法训练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身体机能……随着实践发展,国际上已经有学者作出百米成绩“破8”的大胆猜测。
梦想推动变革,科技反哺现实,百米赛场上的突破未尝不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我们为苏炳添的突破欢呼,为中国人跑进奥运百米决赛的设想成为现实无比振奋,而从当下以至未来,有更多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不为梦想设限,突破永无止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