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抗疫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医生》于7月9日开启全国公映,掀起观影热潮,截至7月18日总票房已达到约9亿元。该片以武汉金银潭医院、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为故事背景,以武汉医护人员、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再现了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之际中国抗疫一线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奋战历程,向白衣执甲、舍生忘死的中国医务工作者致敬。
【作者】何美(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处长)
电影《中国医生》以艺术化的影像形式,重现一年多以前发生在武汉的那场举世瞩目的抗疫大战,无数最美逆行者不顾自身安危,争分夺秒驰援抗疫前线,守护国人生命安全。从得知父母确诊后担忧落泪、吃完泡面又继续上岗的小护士,到并肩作战、心意相通的医护伉俪……银幕上,人物的一笑一颦、不经意的一句对话,似乎随时都能让观众瞬间破防,泪如雨下。
作为一部粤产电影,《中国医生》从台前幕后都与广州有着深厚的缘分,影片中有不少情节,源于广东驰援武汉医疗队员的真实经历,剧组采风之路从广州起步,拍摄也在广州杀青。同时,《中国医生》也是博纳影业在广州设立大湾区总部后推出的首部力作,请来了擅长动作片的香港导演刘伟强,编剧、主演等沿用了《中国机长》原班人马。
在导演的调度指挥下,全片通过不断逆转的“战况”事件、持续“奔跑”的动态影像和流畅紧凑的剪辑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千钧一发的生死时速感,与导演陈国辉的《烈火英雄》和林超贤的《紧急救援》等灾难剧情片相映成趣。而在日趋成熟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的支撑下,这样一部表现中国医生群像的主旋律影片,呈现出过硬的视听品质和专业说服力,与电视剧《最美逆行者》《在一起》和纪录片《中国医生》《中国医生战疫版》等,组成医疗行业影视作品新的风景线。
例如,《中国医生》剧组按照1:1比例,在布景上真实还原了医院内部场景,让金银潭医院这一闭合的内部叙事空间不断闪耀希望之光;以武汉与首都相互呼应、切换,构建起全国抗疫战场的宏观视角;为力求细节的专业严谨,剧组还特别聘请了多位医学顾问,跟组5个月,帮编剧打磨剧本,监督场景搭建,为主演及几百名群众演员进行新冠肺炎救治和各种重症抢救技术等医疗培训。
高频率出镜的“医疗现场”,诸如吸氧、插管、拔管、心肺复苏、人工吸痰等画面,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医学纪实影像;动员大会、各科室总结会、特殊病例研讨,在三场会议戏份中逐层深入,将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责任与勇气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的病床、仪器,精准使用的药品和器械,令张文宏医生等专家看完影片几乎找不出Bug;感动落泪的钟南山院士更是评价电影体现了“中国医生的良心、责任、决心和行动”。
从影片叙事手法来看,《中国医生》将视角聚焦于抗疫中心的“风暴眼”,通过在典型环境中制造密集的戏剧冲突,来推进剧情、塑造人物。从发现首例确诊病例到病毒逐步蔓延,从流行病学专家紧急会诊研究到各地医护人员的火速驰援,从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的修建奇迹,到世卫组织派人赴武汉考察,迎战、苦战、增援、鏖战、决战、胜利,每一步剧情递进都很扎实、合理,紧张揪心和温暖感动交织叩击人心。
《中国医生》对抗击疫情的过程进行了全景式呈现,也对参与这场特殊战役的群体进行了点面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描摹。观众在电影中既能看到专业医师的救死扶伤,也能了解到医疗职场上的菜鸟成长记,还有病患及家属、社会各界对医护人员的感恩和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张竞予、文婷、陶峻等医生角色都有真实人物原型,同时又避免人物形象概念化、脸谱化。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也是最早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地点。
疫情暴发初期,张竞予院长(张涵予 饰)挺身而出扛住压力,毅然决定:“必须收治病人,有多少收多少。”在春节临近、人手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召开动员大会,医护人员纷纷举手应战,其中有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袁泉 饰),也有一度迟疑的住院医生新手杨小羊(易烊千玺 饰)。
随着收治病患的不断增加,张竞予带领全院同事尽力收治病人,想尽办法保障专业防护服质量、ICU供电和死亡率的下降,然而身为院长的他,竟无法为爱妻找到一张床位。高强度工作的压力、疲惫加上精神恍惚,他不慎摔下楼梯,但爬起来后第一反应却是和路过的清洁女工打招呼,提醒她注意做好防护工作。妻子病情加重,张竞予和她视频时哽咽落泪,说:“你不能丢下我啊。”这一幕将其大公无私的品质和铁汉柔情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广东援鄂医生陶峻(朱亚文 饰)是片中另外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他在出发前往武汉前,特意去买了份烧鹅大快朵颐;将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后,还不忘用一口粤普调侃对方:“你好命撞到我啊!”此外,ICU停电时的发火,斥责急救犯错的新人医生,这些镜头都将一位心高气傲、一丝不苟、抢救生命容不得一秒钟耽误与失误的医生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
不仅如此,片中角色随着剧情的发展也在不断成长变化,陶峻与上海援鄂医生吴晨光(李晨 饰)从最初的隔阂到成为生死之交,与张院长因医学观点不同发生争执到最后转为惺惺相惜,这样的情节设置,颇有几分神似港片当中那些爱憎分明、有个性有血性的“双雄”设定,白衣侠客的风骨也在相互映照中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中国医生》中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离不开一众主演们的倾情演出。张涵予、袁泉等主演除了认真学习相关医学知识,还曾向亲历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虚心请教。重重滚下楼梯那一场戏,张涵予从试戏到实拍反复尝试,拒绝使用替身,体现了对医生的敬畏和对表演的初心;而文婷等主要角色几乎全程都戴着口罩和医用隔离面罩,穿着沉重的防护服,“全副武装”披挂上阵,难以直接捕捉到表情,只能通过眼神来彼此交流。
特别是袁泉饰演的文婷,表演细腻、富有层次,继《中国机长》中的空姐过后,再度展现过人的“眼技”。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文婷看到第一批病患大量涌入临时诊治区时场面濒临失控,她果断爬上桌子,拿起扩音器,一语定乾坤:“你们都想活,我们都想救!”训练有素的反应能力和沉静坚定的眼神,充分展现了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担当精神。
“第一次拥抱我们的是护士,照顾我们出院的也是护士。”影片中,痊愈出院者要求看一看护士口罩下的真容,并向其鞠躬致谢,而护士们也对出院的病人送上真诚的祝福。这种注重牺牲、奉献、奋斗、感恩的叙事基调,既激昂又充满温情,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凸显生命的可贵,在悲壮中挖掘凝聚人心、提振士气的力量。
医护人员胸前的红色党徽熠熠闪光,众人齐心协力推着病床奔跑……这些凸显集体主义的特写,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战疫写照,有力地传递了国家、民族、时代的声音,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回响。
由于创作时间有限,《中国医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瑕疵,例如总体上看,封闭单一空间内的镜头语言较多,后半部剧情有些游离拖沓,部分场景的煽情味道过浓、不够节制,但影片在挖掘重大题材、讲述中国故事、留存历史记忆等方面,仍给影视工作者提供了许多参考和借鉴经验,为中国交出的抗疫答卷予以了一次较为成功的影像总结,对于主旋律影片的开拓和提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发表于2021年7月20日《南方日报》“文艺评论”版)
【图片】出品方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