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异想》新媒体作品线上展览

石排文化莞家
+ 订阅

这次“感知·异想”燕岭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成果展于2021年5月15日开展,展期原定于7月18日结束,现线下展览时间延迟至8月29日。很多小伙伴无法到现场观展,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展览,燕岭园特意开启此次线上展览,让更多热爱艺术的人能够观展。

展览前言

大部分莞城以外的人对于东莞的了解,主要来自其发达的制造业及娱乐文化。除了闻名遐迩的制造业,虎门销烟的历史,近年来,滨海湾新区、松山湖高新科技也被大家所熟知。东莞深厚的历史沉淀值得鼓励年轻艺术家前来挖掘,其对高科产业的投入与探索及其成果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燕岭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希望以燕岭园作为“原点”连接海内外年轻的艺术家,对燕岭园的历史文脉,东莞以及大湾区的地域文化进行观察、挖掘与创作,进而活化燕岭园。

感知·异想,指的是邀请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通过在燕岭园驻地,对东莞、珠三角地域文化进行观察、关注、感知、体悟的系列过程,并最后将过程的经历转化成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所有的创作基于实地考察,形成感悟之后的奇思妙想或异想天开。不同的感知,最后所呈现的是不同的创意与想象,展览展出的作品所呈现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感知与异想的结果,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最后构成了一个关于感知、创作以及再创作的展览内容。

我们将目光关注在年轻的新媒体艺术家,与东莞希望通过高新技术、引领东莞未来30年的经济发展不谋而合,希望通过艺术家在跨媒体、跨媒介领域的尝试,将艺术与技术、科技相结合,创新创造,为观众呈现不一样的视觉感官体验的同时,从艺术的角度赋能东莞高新产业的发展。此次展览一共展出5期8位艺术家的驻地成果,其中将在现场展出3位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另外5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将通过文献、图片、影像等形式进行展示,展示他们驻地期间的体验、创作,8个不同的故事,将呈现出一副丰富多彩的燕岭画卷。

——策展人:颜双艳

▲《感知·异想》新媒体作品展览现场

/

01

展览单元艺术家

/

黄成 Huang Cheng跨媒介艺术家,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Self-house艺术项目发起者,白石洲唱片创始人,作品曾参与深圳艺术双年展,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广东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唐人当代艺术空间、德国北部雕塑艺术节,I Project space,印度Sandarbh 艺术驻留等。作品主要探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互相构建为内容。2019获得第四届墙报艺术家优秀奖,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

▲《塘尾》黄成 音频CD 2019

作品介绍:

以塘尾村“康王宝诞”以及周边民间供奉作为线索,连同走访考察塘尾旁边的谷吓村和中坑,看到百姓日常中的佛教、基督教、孔教、洪圣宫,妈祖、康王菩萨、土地公土地婆、社稷之神、秦山大皇、土狗公、关帝庙、门神门官、渡头古庙、以及六位财神:关帝、文昌、玄坛、华光、太岁、土地、财帛,等等。印证了如此缩影丰富的民间信仰让以“世界工厂”为名的东莞显得更加鲜活。人无非是与人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神对话。向民间日常学习,作者将自己的艺术愿景“与神沟通”,祈求神能够帮助作者解决关于艺术上的困惑。以此为角度切入在地性声音创作《塘尾》。

王凯 Wang Kai出生于1988年,201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天津。他的创作致力于艺术综合材料语言的研究,主张从日常所见材料中寻找艺术创作的价值,形成边缘情景的再现,重新定位艺术作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王凯曾参与的展览包括:“广维交互——科技驱动下的媒体艺术”(大家艺术博览馆,东莞,2019)、“第七届‘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重庆,2019)、“罗中立奖学金入围暨获奖作品展”( 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重庆,2019)、“薛瓦勒的理想宫”(合美术馆,武汉,2019)、“2019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2019),他的论文《艺术生产与消费时代》曾发表于《当代美术家》,作品《三角》收藏于武汉合美术馆。

▲《燕脊推潮》王凯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1

作品介绍:这是围绕一个水怪与建筑的概念去做的一个作品的考量,驻地周边一座渡头古庙,在石排太和路和里仁路交汇处,两条马路中间不大的三角地带,有一座古庙,显得非常突兀。这便是谷吓的渡头古庙。渡头古庙,名副其实的与渡头有关。800多年前,浩荡的东江水流经谷吓村,该村周边都是一片汪洋,并一直延伸到惠州的博罗县。由于谷吓地势较高,故设了个渡头方便往来乡民。而在汪洋的另一头,博罗的绿兰,也同样开设了那么一个渡头……

庙里供奉的非神仙菩萨,而是博罗的一个郎中李祺。据说,这位李神医不但医术高明,还极具医德。因一次意外,李神医溺水而亡,谷吓村人将其厚葬,并为其建了一座庙宇,安放神位。其后,李神医800年如一日,始终守护着谷吓村……

由此而得之,当年东江水系的辽阔、汹涌,驻地的工作人员也跟我讲过燕岭园的由来,当年东江大水涛涛而来,淹没了周边,只有这个地方留存了下来,故而视为风水宝地,建造了燕岭园,那么东江之水为何潮来潮去、奔腾不止呢?或许是推潮鬼在作祟,推潮鬼在底下推。能推动的,潮就跟着涨,要是推不动,潮头一回身就把推潮鬼压的手断脚断,大潮嘶吼就来自他们的呻吟。大水卷走的多是那些横行霸道、满口仁义、装疯卖傻、不学无术之人,就像在剥去人世间的虚假,还一安宁、祥和。现在东江之水依然退去,推潮鬼貌似消失不在,但屹立起了渡头古庙,在守护那份世间的安宁与祥和。这座古庙屋脊的建式,以及上面蹲坐的各式吉祥物让我动容,在阳光下显的玲珑夺目而又庄严肃静。

把燕尾脊的结构异化成腿脚,端坐的吉祥神兽异化成头,围绕在上的避雷针(线性)异化成手,拼装成臆想式的推潮鬼的形象,以达到建筑式的外观效果,而这种向上的建筑式形态,配合灯条,声音,形成了一个围合场,以达到某种神圣感来影响观众。

▲《井》 王凯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1

作品介绍:像J.M.罗伯茨的《世界历史》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将人类从不确定、危险的原始生活和野蛮生活的状态,带到非常复杂、极度不确定且十分危险的今天……”

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村与村之间的隔离、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让我在思考人类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和骄傲,数不胜数,但产生的毁灭和挫败也是数不胜数。为了生存,在努力的求生存,原始文明时期,人类靠外出捕猎生存;农耕文化时期,人类划分土地,种植作物生存;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划分车间,生产制作生存;现代文明时期;人类划分工作间,依靠科技生存。这种隔离、划分、都是在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活下去。这就像一座围城,城内的人,看到城外稀奇古怪,玲琅满目的事态,总在思索在什么时间,地点可以好好到城外游玩一番,去获得某种刺激感,城外的人,羡慕着城内人相对的安全、相对的舒适、总要不假思索的钻进格子间,钻进城里、去获得某种安全感。现在看来,我们既没有城内,也没有城外,中间只是在表象上看似隔了一道围栏,其实中间是通透的,什么也没有。

我们只是在按照自己想象中该有的样子去生存,生存的最后又是什么?

▲《粉色东江》 王凯 综合材料 32*45*24cm 2021

作品介绍:东江之于东莞的关系,就像东江之于渡头古庙的关系,东江水孕育着东莞,东江水成就了渡头古庙,东江虽没有全境在东莞,但对于东莞来讲,对于渡头古庙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江承载着东莞的气与魂,承载着东莞人对东江太多的情愫,将这种情愫的体验装进盒子,带回家,对于异乡人也是一种幸福的事情。

▲《主谓宾》 王凯 灯箱 像素点 尺寸可变 2021

作品介绍:

这次驻地是我第二次到东莞,之前对东莞的印象是之前名声大噪的服务行业,还有就是引以为傲的科技公司和制造行业,所以在来之前的作品设定方向会跟这些有关联,但我真正在这走街串巷的生活,了解驻地周边的生活状态之后,发现,之前的印象是自己主观断论,是自己认为,其实客观存在的状态其实并不是那样,区域的划分、职能的划分、模式的划分,使主观与客观产生了分离,就像在街上行走,看到的标语,洋溢着幸福、健康,向上的主观思想,但作为行走在街上的人变成了被描述的、被支配对象,作为客观接受者所存在,这形成了一种意识分离状态。但在生活中作为主观存在的人的意识与客观存在的标语,这两种意识在某一个层面相互叠加、分离,形成了一个游离区,但,哪个才是真实。

在这里,我把这种关系转换成了一种构词、组句游戏,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拼写文字,组织图像,在与我所做的文字图像进行任意组合,构成观众想要表述的内容,这还不是单纯的通过文本的想象来重新构建一个图像,还需要有文本逻辑架构在里面,这种文本逻辑架构的存在才能支撑起对于文本的想象。文本逻辑架构作为个人原生家庭、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的一种内在化的分子,只是作为内在动因,并没有完全显现于表象存在。而这种展示方式的参与性,或许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黄嘉杨Huang Jiayang1994年出生于杭州,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2018年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获学士学位,2020年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与电子媒体系获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杭州。黄嘉杨的创作基于对媒体艺术的探索展开,他的作品曾在国内外的电影节和艺术展览上展出,其中包括:MICA GRAD Show(巴尔的摩,马里兰,2020)、“艺呼百影”(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2020)、“No Theater·不在”巡回影展(深圳/广州/上海,2020)、FVPS 美国电影展映(The Film And Video PoetrySociety,加州洛杉矶,2020)、上海青年艺术周(上海,2019)。

▲《燕岭乌托_理想岛》 黄嘉杨 数字影像 单轨动画立体声 2020

作品介绍:

理想岛是一个数字视频,以投影的方式呈现。理想岛,是以一个外部宏观的观看方式来体验“燕岭乌托”中的地标概念。通过由远至近,从高到低的递进式观看体验,来渲染一个虚拟的理想空间。在虚拟的空间中,又存在熟悉而模糊的真实地标,达到一种虚拟与真实交织的错觉。

▲《燕岭乌托_AR岛》 黄嘉杨 苹果IOS AR交互体验 2020

作品介绍:AR岛是一个现实增强的交互体验。是基于“理想岛”而简化获得的更为抽象的虚拟产物。通过AR的手段来进一步加深关于现实和虚拟的体验。让“理想岛”的存在不只是依托于语言,二维的视频,静态的图片,更是一种实实在在可以进行的体验。在观众与AR岛交互的同时,可以了解到在理想岛上的地标。

▲《燕岭乌托_VR》 黄嘉杨  头戴式360度沉浸式影像 2020

作品介绍:这是一个VR的观影体验,让观众切实在“理想岛”的内部空间进行行走和体验。目前此影片还在制作中,此次阶段性呈现为几个片段,分别是在燕岭宾馆内部的房间,在燕岭园中(燕岭宾馆,金城台),在石排老街,在广州荔湾的几个片段。

▲《燕岭乌托_金城台》《燕岭乌托_繁仔牛杂》

  《燕岭乌托_燕岭宾馆》《燕岭乌托_燕岭园》

黄嘉杨 三维扫描摄影艺术微喷 2021

/

02 文献单元

/

▲文献展现场

黄成 Huang Cheng

黄成于2019年7月1日至9月15日期间在燕岭园驻留创作,并于2019年9月15日至9月30日于燕岭园展出作品《塘尾》。

▲黄成驻地成果展:《塘尾》

安东·奥兰多 Antoine Orand

198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南部的埃夫里。他过往的创作实践主要集中于绘画及出版领域,关注力学、科幻、机器人以及大众肖像,尝试寻找音乐、当代出版和视觉艺术的交汇点。

2019年,Antoine Orand在法国和Tom Lebaron-Khérif、Elliot Dadat共同成立了一个独立出版团队Sub-Zéro Press。过去几年中,Antoine Orand还通过跨学科项目Podium延展自身实践,在位于布鲁塞尔、巴黎、马赛的独立艺术空间,集聚不同视觉艺术家、出版人和音乐人,自行组织、策划展览及活动现场。2021年,Antoine Orand参与了Art and Science Program of the Embassy of foreign artists in Geneva,并由此延展出基于影像的创作表达新路径。

Antoine Orand于2019年10月22日至12月23日期间在燕岭园驻留创作,并于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1月5日于燕岭园展完成驻地成果展“Antoine Orand: SZ N. 1”。

 

 ▲Antoine Orand驻地成果展:《 SZ N. 1》

苏杰浩Su Jiehao

出生于1988年,目前居住在美国普罗维登斯。他的创作涵盖摄影、影像、以及装置等媒介,作品曾于国内外若干艺术中心展出及放映,其中包括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 (Musée du quai Branly, Paris),北威州论坛美术馆 (NRWForum, Düsseldorf),  雅典贝纳基博物馆 (Benaki Museum, Athens),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美术馆 (UNMArt Museum, New Mexico), UCCA 尤伦斯艺术中心等机构。他曾作为驻地艺术家入选The Independent AIR (Silkeborg,丹麦,2015),SMArt (Sustainable Mountain Art, Sion,瑞士,2016),Light Work (Syracuse,美国,2019),AIR Krems (Krems an der Donau,奥地利,2019),燕岭园艺术驻留 (东莞,中国,2019) 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驻留项目。

苏杰浩于2019年10月9日至12月19日期间在燕岭园驻留创作,并于2019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于燕岭园展完成驻地成果展“苏杰浩:自我呈现 Self-Reflection”

 ▲苏杰浩驻地成果展:《 自我呈现 Self-Reflection》

舒达Shu Da

1995年出生于中国湖北省。2021年3月毕业于武蔵野美术大学大学院造型研究科雕刻分野,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日本东京。

舒达在创作中使用影像、定格动画、机械装置、陶瓷、雕塑等不同的技法和表现形式,表达在物质消逝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时间的形状”这一主题。他的作品曾于日本的国立新美术馆、府中市美术馆、以及国内的陶溪川美术馆、龙泉青瓷展示中心等地展出。作品被华人当代美术馆和陶溪川国际工作室收藏。

舒达于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在燕岭园驻留创作,并于2020年3月25日至4月10日于燕岭园展完成驻地成果展“舒达:荒诞人”。

▲舒达驻地成果展:《荒诞人》

马颖汶 MA Wing Man 1996生,马颖汶在香港工作及居住。她的作品让观众透过体验,唤起其对自身经历或对某事某处的感知、记忆和情感。受到参与式艺术的启发,她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和连结为最微妙且重要的存在。观众常成为她创作过程的一部分: 在人们参与以及交谈的时候,空间便被重新定义,跨越其既有观念。最后,促使了人与空间的全新关系。乐于建构空间与集体记忆的同时,她也同时钟情于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某些作品的灵感来自周遭事物给予她的深刻情怀、困惑和憧憬。它们作为心灵养料在她的作品转化继而呈现。近期,她专注探索行为艺术,透过身体的经验与物料进行对话,于行为现场累积并展开实时的交流,扣连并呈现当刻的自我精神。她的作品曾在香港、东莞、广州、成都、柏林和苏黎世展出。

2020年1月1日,马颖汶开始了在燕岭园的驻留,并于春节前(1月13日)返回香港家中过年,后受疫情影响无法返莞,于香港完成创作。

▲马颖汶驻地成果展:《OUTSIDE IN》

孟德宇 Meng Deyu1988 年出生于辽宁鞍山, 2009 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16 年毕业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绘画系 BISI 工作室,目前工作生活在辽宁。

孟德宇的作品曾在佛罗伦萨、北京、厦门、秦皇岛、杭州、上海、东莞、青岛等地展出,曾参与的主要展览及艺术驻地项目包括:“繁星计划”(树美术馆,北京,2021)、 “红门画廊驻地艺术展”( 北京红门画廊,北京,2020)、“从我到你当代艺术展”(山东青岛大赞美术馆,青岛,2020)、“途中”( 北京宋洋美术馆,北京,2018)、“佛罗伦萨美帝奇宫 WA.RT 当代艺术总展”( 佛罗伦萨,意大利,2017)

孟德宇于2020年4月15日至6月5日期间在燕岭园驻留创作,并于2020年6月5日至6月20日于燕岭园展完成驻地成果展“孟德宇:惑”。

▲孟德宇驻地成果展:《惑》

黄嘉杨 Huang Jiayang

黄嘉杨于2020年10月10日至12月7日期间在燕岭园驻留创作,并于2020年12月4日至12月18日于燕岭园展完成驻地成果展“黄嘉杨:燕岭乌托”。

▲黄嘉杨驻地成果展:《燕岭乌托》

王凯 Wang Kai

王凯于2020年11月6日至1月25日期间在燕岭园驻留创作,并于2020年1月28日至2月28日于燕岭园展完成驻地成果展“王凯:燕岭游记”。

▲王凯驻地成果展:《燕岭游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