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军人本色 写好时代答卷

潮州发布
+ 订阅

军人,是一种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他们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任,是祖国的“守卫者”、人民的“保护神”。从军时,他们穿上军装,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守护百姓平安;脱下戎装从事其他工作,他们仍保持军人本色,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在新的“战场”上书写精彩人生。

近日,本报记者走近现役、退役的军人们,聆听他们的初心故事,与读者一起感受军人风采、学习军人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勇前进,为潮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八六海战”一等功臣余成镇:保家卫国是我们军人的责任

潮州日报记者 詹妙蓉

“当时海上炮火很猛,我鼓励战友们不用怕!只要勇敢就能取得胜利!”回忆起那场海战,年过八旬的潮州退役老兵余成镇显得格外镇定。近日,记者来到“八六海战”一等功臣、拥有5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余成镇的家中,他拿出纪念奖章、红皮证件和老照片,一边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边向我们讲述那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海上战役。

余老口中的海战,就是“八六海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取得的最大一次海上歼灭战胜利,排水量仅125吨的“海上先锋艇”和兄弟艇紧密配合,击沉了国民党军队排水量450吨的“章江”号和1250吨“剑门”号,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辉煌战绩。战争结束后,余成镇作为护卫艇的枪炮兵,因表现优异荣记个人一等功。

海上训练眩晕呕吐是常事

余成镇是潮安区铁铺镇人。1960年,19岁的他正式入伍,成为汕头水警区的一名枪炮兵。作为一名海军,余成镇在部队训练主要负责装弹、架炮以及机械故障排除、射击训练等。

参军入伍之前,农村出身的余成镇还没有坐过船。“在船艇上几乎人人都会眩晕,刚开始我一天要呕吐四五次,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吐得更难受。”当海军却晕船,该怎么克服?余成镇向老海军请教经验,“老海军说,如果一两个月没出海的话,刚出海第一天就容易晕船。在上船出海之前不要吃东西,在船上呆两三天自然就适应了。”他说,人虽然晕,但是头脑必须保持清醒,要刻苦克服、坚持训练。军令一下,多大的风浪都必须立刻出战。

他和战友们在部队日以继夜、风雨无阻地强化训练,夏天船舱温度将近40摄氏度,一听到警报拉响,就要立即备战;冬天拉练要穿上厚重的棉服,再套上雨衣,避免衣物被海水打湿。他说:“有时候海上的风浪很大,海浪从船头直接打到船尾,人在船上要站得稳、抓紧绳索,不然很容易掉进海里,非常危险。”

在日常射击训练中,枪炮兵从瞄准镜里看目标靶心,只有一个火柴盒般大小,实际射击距离达到3000多米。与陆地射击不同,受翻涌的海浪影响,海上航行的船艇高低起伏、左右摇摆,要射中距离近4000米、火柴盒般大小的靶心,难度可想而知。“海上射击是有技巧的,船艇在上下起伏的过程中,有一个临界点,此时船是相对静止的,必须找准这个平衡点,距离相差一分一离都不行,抓紧时机射击,成功率才高。”谈起海上射击训练,余成镇神采飞扬,他说:“我必须保证我发射的炮弹,有90%送上敌人的炮艇。”

半个多钟海战射击2000多发炮弹

多年高强度严要求的海上作战训练,迎来了实战检验。1965年8月5日凌晨,国民党海军大型猎潜舰“剑门”号和小型猎潜舰“章江”号由台湾左营港出航,当天傍晚驶至福建省东山岛东南兄弟屿海域,企图向大陆输送特务。

5日傍晚7时,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接到情报后,部队立即进入一级备战状态。其中,汕头水警区派出护卫艇4艘、鱼雷艇6艘组成突击编队参与作战。

5日晚上9时,参战舰艇起航,驶往预定歼敌海区。“我们的护卫艇排水量只有125吨,四艘护卫艇才有敌军一艘小型猎潜舰大,想打赢他们很不容易。”他回忆道,由于是深夜作战,4艘护卫艇在茫茫黑夜中的海域搜查近两个小时。余成镇和战友们保持着高度警惕,他鼓励战友们:“不用怕!打战要勇敢才能取得胜利,保持信心就能消灭敌人!”

6日凌晨,敌方战舰抢先向大陆护卫艇开炮,战斗一触即发,炮弹声在海上此起彼伏。余成镇和战友们采取分散击破的方式,通过精准娴熟的炮击技法,将一颗颗炮弹击准敌方猎潜舰,最终取得此次海战胜利。

作为枪炮兵的余成镇,在半个多小时多激烈战斗中射击了2000多发炮弹,精准地打在了敌方的船舰上,还和战友们打捞了13名俘虏。他说,这场战斗他们一共击沉了国民党海军猎潜舰2艘,击毙官兵170余人,抓获俘虏33人,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胜利”。

返回基地后,由于余成镇出色的战斗表现,本来申请三等功的他,最终被评为一等战功。他与其他有功战友一起前往北京接受表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全国上下得知战争取得胜利后一片沸腾,我们也为此感到光荣。”余成镇说。当记者问及一等战功所带来的荣誉时,余成镇的回应掷地有声:“这是我们为人民而战,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责任。”

时光荏苒,当年意气风发的炮兵小伙,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但他时刻不忘勉励青年人参军报国,听党话、跟党走,“当兵是光荣的,希望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在部队严守纪律、学好本领,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武警潮州支队机动中队排长叶寅生:用忠诚和担当守护人民群众平安

潮州日报记者 郑新培

“立正,向右转,齐步走!”在市人民广场,武警官兵铿锵有力的口令让人安全感倍增,官兵们全副武装、昂首阔步,穿梭在人群之中……节假日期间,总能看到英姿飒爽的武警官兵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执勤站岗,武警潮州支队机动中队排长叶寅生便是其中之一。他身着绿色军装,眼神坚定,用忠诚和担当,守护着潮州人民群众平安。

节日巡逻守护平安

“杀、杀、杀……”士气震山倒,杀声如狮吼。在武警潮州支队机动中队的训练场上,叶寅生和战友们正在进行刺杀训练,他目光坚定,每一个动作都刚劲有力,杀气十足。

见到叶寅生,他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黝黑的皮肤,令人印象深刻,彰显着军人特有的气质。今年25岁的叶寅生参军入伍已有7年,去年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毕业后,来到武警潮州支队机动中队担任排长。面对武警部队全新的工作环境,他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平时训练都非常认真刻苦。去年12月,在支队创破记录比武竞赛中,他夺得3公里警官组第一名,在手枪快速射项目中荣获第二名。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刻苦训练就是为了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叶寅生介绍,每逢重大节庆,中队都会担负市区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任务。“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完成各项安保任务。天气炎热时,汗水经常湿透衣服,甚至战靴都被地面烫得变形,但是全体官兵没有一个叫苦叫累,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卫士的铿锵誓言。”叶寅生骄傲地说。

路遇车祸紧急救援

今年6月8日中午,刚结束巡逻任务的巡逻官兵途经市区新洋路与泰安路交界处时,发现道路前方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位驾驶电动车的老人躺在地上,流血不止。情况紧急,叶寅生当机立断下车开展救援。他指挥一名战士为伤者清除口腔内的瘀血,让伤者维持呼吸,同时另一名战士维持现场交通秩序,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叶寅生介绍,当时老人的伤势比较重,每耽误一分钟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他决定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我与现场群众合力将受伤的老人抬上巡逻车,一路上打开警笛,提醒其他车辆避让,火速赶往医院。”叶寅生说,一路上仅用时8分钟,就将老人安全送到医院。因送治及时,伤者经过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

据了解,老人伤情稳定后,其家属多次表示要向叶寅生和参与救援的武警官兵送上锦旗,向他们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表示感谢。不过叶寅生却多次谢绝,他说,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保护人民群众安全,是他们的职责与担当,换做是其他战友也会这么做,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湘桥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人曹志坚:当好退役军人的“贴心人”

潮州日报记者 吴育杭 实习生 张敏

今年是他退役的第20个年头,曾经的军旅生涯,让他练就了坚强不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他是湘桥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人——曹志坚,于1999年12月入伍,2001年12月退役,200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服兵役期间,曹志坚听党指挥、作风优良。退出现役后,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做到“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继承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在新的岗位上续写新篇章。

化解信访难题 保障合法权益

自2019年12月从事退役军人服务工作以来,曹志坚始终站在“促稳定、促发展”的高度,认真贯彻执行《信访条例》,紧紧围绕退役军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踏实开展信访工作,有效化解各类难题。

为了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曹志坚积极探索,畅通信访渠道,以便倾听信访人的意见和投诉,及早发现苗头,及时反馈信访信息;并做好收集梳理、报告工作,力争超前化解。在接待过程中,他能及早发现带有全局性的情况和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到“早介入、早化解”,有效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曹志坚常说:“在接访中,我们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

1975年3月退役的信访人陈伯,服役期间患上慢性肾炎。去年,他上访要求享受优抚待遇,解决医诊费用。曹志坚第一时间根据信访资料,研究信访内容,查阅个人档案。了解事情原委后,他通过发函给老陈原服役部队,调阅其在部队的住院档案,查阅“带病回乡”申请依据,并引导老陈到本地三甲医院进行检查、复诊。根据医院鉴定结果,陈伯符合“带病回乡”申请条件。

在曹志坚的帮助下,陈伯的信访诉求得到圆满解决,获得了补助,保障了后续医疗费用。“曹主任待人热情,责任心强,总是耐心地为我介绍相关政策,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陈伯高兴地说道。

据统计,曹志坚从事信访接待、受理工作以来,共处访案件22件,办结22件;一般信访问题5件,办结5件;办结率100%,信访人“满意”及以上评定100%。

情系退役军人 打造温馨之家

“林伯,我来看您了!您要保重身体。”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曹志坚带队来到辖区退伍老兵林伯的家中,向他送上节日的祝福和问候。

曹志坚把服务保障好退役军人作为事业追求,坚持为民服务,切实维护、实现退役军人的合法利益。他经常走访慰问辖区退役军人,耐心细致解答政策法规,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临近重大节日,他还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开展义医义诊、家居保洁等活动。这些暖心的举动,赢得了广大退役军人的信任和支持。“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对大家的困难和诉求,我感同身受。他们很信任我,会主动和我沟通交流。那么,我也要发挥所长,尽力帮他们解决困难。”曹志坚真诚地说,他希望将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打造成温馨的退役军人之家,让大家感受组织的温暖。

两年来,曹志坚开展走访、下访和约访“三访”活动共20多批次,常态化联系走访退役军人70多人次,覆盖了全区各镇(街道)重点优抚对象。

曹志坚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做好退役军人事务政策宣传、解读工作,架好服务退役军人的连心桥,办好暖心事,当好他们的贴心人,让辖区退役军人服务工作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内二科主任涂德军:当好一名人民军医是我毕生的追求

潮州日报记者  郑媛

他既是身穿戎装的军人,也是妙手仁心的医生。他从事医疗工作25年,以仁心仁术治病救人,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赞誉,也给身边的医者树立了榜样;他不忘初心,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做好临床工作,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内二科主任涂德军。

最看重的仍是“人民军医”的称谓

涂德军是湖南人,1993年从湖南中医学院毕业的他怀揣着从军报国的理想,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96年,硕士毕业后的他,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八医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工作,他把精力与青春献给了医院与军队卫生事业,见证参与了医院的发展与进步。

“今天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新洋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在内科病房内,涂德军正在给患者做常规的身体检查。涂德军热爱内科临床工作,面对病人,他都会耐心询问病情,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认真解释从不敷衍。这些年,经他治疗的病人成百上千,他手头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所治患者的病情,正因为如此,他对每位伤员的病情都了然于胸。

除了日常工作外,他还坚持随访,了解掌握出院病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的情况。几年前,潮安区凤凰镇一名已经出院的患者,半夜突发消化道大出血的症状。得知这一情况,他第一时间跟上救护车,连夜赶往患者家里处理。由于担心病人的情况复发,他将病人接到医院留院观察。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病人逐渐转危为安。还有一次,一名农村老人被确诊为鼻咽癌,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且该名病人对癌症治疗没信心,一度坚决拒绝治疗。涂德军始终坚信病人有治愈的可能,亲自两次去患者家里耐心说服患者及家属,使其消除顾虑,接受治疗。为了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涂德军带领科室人员为病人募捐,送去部分医疗费用。后来,病人痊愈出院,为涂德军送来一面“人民好军医”的锦旗。

这些年来,涂德军凭着精湛的医术和对病人用心负责的精神,先后获得海军陆战队“陆战先锋”、先进医务工作者、优秀军医及服务之星等荣誉称号,但他最看重的仍是“人民军医”的称谓。当一名好军医,是他的毕生追求。

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疫第一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多地暴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被上级明确为定点收治单位。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涂德军主动请缨出任感染科主任、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专家组组长,面对疫情风险,他勇挑重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疫第一线。“我不仅是一名医生,还是一名军人,关键时刻我没有理由不上‘战场’。”涂德军说。

抗疫期间,他前接入院的发烧病人、陪同病人检查、核酸采样,他总是把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带领团队为抗疫奋斗冲锋,为患者保驾护航。整整2个多月,他一直坚守在一线,未曾与家人见过面。疫情缓解后,他又担负起整合内科建设等多项任务,着力发展感染、呼吸专业,充分展现了他顺应时代呼唤、深含大医情怀的责任担当。

从军一生,履职一生,涂德军用一名军医的专业和敬业,在无形的战场上,治愈了许多受伤群众的身体和心灵,不一样的战场,一样的赴汤蹈火,他在平凡的人生中书写着不凡的人生篇章。他表示,将始终坚守从军行医的初心本色,恪尽服务病患的职责使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