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讲故事,能唱红歌!红色基因在和平县四联中学代代相传

河源发布
+ 订阅

前言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和平县彭寨镇黄土岭,有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完全中学——和平县四联中学(以下简称四联中学)。该校立足“少年军校”这一品牌,将“秉承红色传统 培养红色传人”作为办学特色,努力打造红色名校,把红色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四联中学新校门

走过80余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四联中学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由原来的650多人增至现在1452人。先后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实践研究基地”“河源市文明学校”“河源市花园式单位”“河源市文明单位”“河源市绿色学校”“河源市一级学校”“和平县2017——2018年度红旗团委”“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等荣誉。

前身是培育英才的“革命摇篮”

四联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被誉为“红色学校”。

四联中学老校门 资料图片

在校史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让我们仿佛穿越了近百年的历史: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杰出校友。馆中陈列的大量珍贵图片、实物及获奖证书,无不是在诉说着四联中学的辉煌。

四联中学前身是“四约联立中学”,建立于1940年春,陈启珩为首任校长。当时,陈启珩任战时训练班教育长,有人倡议在下半县中心点的彭寨办一所初级中学,和平县委为贯彻中共后东特委与龙川中心县委“关于发展地方教育,建立党的活动基地,宣传抗日救国”的指示,通过和平县抗敌后援会推荐,由县政府委派骆维强、林镜秋两人任区员推动办学。随后,陈启珩召集各镇社会绅耆开会,商议在下半县的办学事宜,最后确定新校校名为四约联立中学。校址借用彭寨书院(今彭寨镇政府)。办学伊始,该校就建立了党支部,这也是该地区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其中,该校教师队伍中有很多党员是在外地暴露身份,进而转移到四联中学利用教师身份掩护进行革命活动。至此,四联中学成为中共地下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培育革命力量的摇篮。

春秋黄土岭,烽火铸基因。从1940年到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四联中学有28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

2007年7月,四联中学被全国少工委和全国少年军校总校联合命名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是当年全省唯一一所被命名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的农村学校。

将红色基因根植青少年心中

走进四联中学,感受红色教育氛围,看看“红色精神”如何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

新生入学军事拓展训练

自2016年9月实行“封闭式”管理以来,四联中学以“一年起好步、三年上台阶、五年有特色”为办学目标,传承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新时代四联中学精神,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形成浓郁红色文化氛围,以红色教育为办学特色,从硬件设施入手,开展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陶冶学生革命情操,引导青少年将红色基因“入心入脑”。

该校全体师生在校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 资料图片

在四联中学,随处可见红色印记:校园内矗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校史馆向参观者“叙说”着“联中精神”“红军长征故事”,以及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的革命情怀。该校还打造“红色碑林”“爱国主义教育长廊”“红色文化画廊”等红色文化设施,让人无论处于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作为和平县唯一一所“红色中学”,该校突出红色教育特色,坚持常年开展校史讲座、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祭拜先烈、军训,走进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地,重温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每一年的清明节和中国烈士纪念日,四联中学都会组织全校师生,集中在校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据介绍,该校还结合重大纪念节日,举办红色校史讲座,开展红歌演唱比赛、红色图片展览、红色实践活动等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丰富红色校园文化内涵,继续擦亮“少年军校”品牌,不断“秉承红色传统、培养红色传人”。

2019年,该校开办醒狮、舞龙特色社团,并着力培养舞蹈、体育特长生。学校秉承“不放弃一个、不抛弃一个”的理念,为国家培养人才。

党建引领启动学校发展引擎

近年来,四联中学在现任校长陈辉明带领下,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和党员引领作用,细化常规管理、加强德育活动、关注教师成长、研发校本课程,以此启动学校发展引擎。

该校以强化党员意识、激发党组织活力为着力点,以夯实“两学一做”、落实“三会一课”为支撑点,将党建活动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让党员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教育教学与师德师风“双引领”。同时,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和青蓝结对的方式,立足课堂教学,组织教师广泛开展各类教学比拼活动,推动全校教师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师生等,有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2016年9月以来,该校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初中部采用“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中部积极探索适合该校高中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成效显著。

“学校党支部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上争当先锋、党员教师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上争当先锋,带动了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成长,实现了党建和业务工作双促进、双提高。”陈辉明说。

在全校党员教师带动下,该校引导和带动广大教师沉到教学第一线,将教学研究当成“一盘棋”,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把每一节常规课都打造成为示范课、精品课,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迅速实现“双提升”。短短几年时间,学校“华丽转身”,一跃成为当地冉冉升起的教育新星。

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

四联中学的每名学生都能讲出几个红色故事,唱几首红歌。陈辉明说:“学校红色教育氛围浓烈,红色已然成为学生的人生底色,在他们灵魂深处打下了深深烙印。”

校内教育长廊,红色文化元素是主色调。

不仅如此,红色教育在该校也结出累累硕果。2006年10月,该校被河源市政府授予“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校园内竖立起革命烈士纪念碑,开设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成为河源市唯一在校园内设立烈士纪念碑和展览馆的学校。由和平县人民武装部资助建成红色革命画廊,校内还设有由革命战士和革命先烈后人或知名人士题词的“红色碑林”,以及“正义的枪声”纪念旧址和见证学校发展历程的校史馆。

在四联中学这片红色热土上,以红色精神为内核的革命传统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红色基因将在这里代代相传,浸润更多学生的心灵。

【学校荣誉】

近年来,四联中学师生先后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共获得县级三等奖以上奖励70多项。其中,省级三等奖2项;2个县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获验收通过;教师在省级以上合法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多篇;有90多位教师在市、县、镇、学校教学大赛中获奖。

该校在教学方面也获得好成绩:在和平县2017年、2018年秋季抽测中,学校老师谢花所任教的九(2)班化学科取得全县第一名;2019年秋抽测中,学校县综合排名第6名,其中谢花所任教的九(4)班化学科获得县第4名;2018年,高中毕业班学生参加高考,100%考上大专院校;初中毕业班中考综合成绩县排名由2016年的第17名上升到2017年的第13名,再前进到2018年的第9名,共提升8个名次;2019年高考上线率100%,中招考及七、八年级期末考试县综合排名均在12名内;2020年高考取得新突破,学生赵中兴被中南大学录取(本科)、刘恒被暨南大学录取(本科),陈佳豪被北京开放大学街舞系录取(本科)。

【学校简史】

◎1939年11月,战时训练班教育长陈启珩在彭寨街镇约场,召集彭寨、林寨、古寨、东水、贝墩等镇社会绅耆开会,商议在下半县办学事宜。

◎1940年春,四约联立中学正式创办。

◎1940年2月1日,四约联立中学在和平下半县的彭寨、林寨、古寨、东水等乡辖区内春季招生开学,共录取学生120人。

◎1940年9月,秋季招生60人。

◎1941年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同年7月成立总支部。

◎1941年春招生60人,至此全校4个班,学生达240多人。

◎1942年迁移彭寨镇约场(今彭寨粮所),招生120人。

◎1942年,学校新董事会会长周刚如在彭寨陈姓开明绅士支持下,决定校址选在黄土岭,迅速着手征地、迁坟、搬土方、建教学楼工作。

◎1945年春,正式迁入黄土岭。同年,更名为四联中学。

◎1953年,学校建立党支部,加强党对知识分子领导,被广东省教育厅定为“农村重点中学”。

◎1958年9月,四联中学开设高中班。

◎1978年9月,被和平县委定为“重点中学之一”。

◎2001年,和平县人民政府授予四联中学为“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和平县武装部授予四联中学为“军民共建文明单位”。

◎2006年10月,河源市人民政府授予四联中学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7月,四联中学被全国少工委和全国少年军校总校联合命名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 黄欣 编辑:吴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