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把“血牙”当成上火牙龈出血,高中生差点失血休克

广东健康头条
+ 订阅

17岁高中生小明(化名)被送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时,口腔内咬着一块还在渗着鲜红血液的纱布,脸色惨白。 “小明已出现皮肤苍白、四肢发凉、心跳加快的临床症状,再晚来一小时就有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酿成不可挽救的局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陈伟良说。

7月27日上午,一台“惊险无比”的手术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患有右上颌骨动静脉畸形的小明突发口内大出血,陈伟良沉着冷静果断救治,化险为夷。

以为是“上火”,实则患“血牙”

家住广东省肇庆市的小明是一名普通高中生,一个月前,他常常感觉牙龈有鲜红色的血液流出。起初他并未在意,以为是“上火”导致的牙龈发炎,就前往当地的口腔诊所做了简单处理。

但没想到的是,处理后牙龈出血的症状更加明显,甚至影响到了进食。连续十多天牙龈持续渗血,小明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脸色苍白,毫无血色。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到当地三甲医院就诊。

经全面检查,医生发现小明患有“血牙”,也就是上颌骨动静脉畸形。但当地医院并不具备处理这类疾病的经验和技术,于是马上帮小明联系了陈伟良。

陈伟良得知消息后,立刻安排小明转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陈伟良团队的博士周斌当即为其紧急止血。抽血结果发现,小明的血红蛋白仅有55g/L,为正常值的一半不到,周斌立即为其进行输血治疗。

拔牙瞬间,医生死死按住出血点

经过对症处理后,小明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在完善相关检查后,陈伟良联系了介入科教授许林锋为小明实行右颌面部供血动脉的栓塞。栓塞结束后将安排进一步手术治疗,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出血的风险。

然而,小明做完介入治疗后,牙龈不再出血,家长便放松了警惕,不愿再手术,执意出院回家。回到家中不到一个星期,噩梦又开始了,鲜红的血液不停地往口外流,稍微恢复元气的小明又一次被拉到鬼门关前。家长当即联系陈伟良,陈伟良第一时间为小明安排床位入院接受治疗。

手术中,陈伟良堵住出血点,拔除松动牙齿

但这一次的情况比上次还要凶险万分,由于口腔里出血量大,为了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陈伟良果断联系手术室为小明做了气管切开术。生命气道有了保障后,陈伟良立即展开下一步手术,彻底堵住出血的“水龙头”。

在手术开始前,团队的博士周斌、硕士洪磊按陈伟良的要求提前准备了多个用骨蜡搓成的、不同直径大小的“糖葫芦”状小球,并反复演练手术过程中需要紧密配合的指压止血、拔牙、骨蜡小球填塞、牙槽骨修整、黏膜覆盖缝合等操作。

手术中,陈伟良取下小明口腔内压迫止血的纱布时,鲜红色的动脉血液喷涌而出,眼疾手快的陈伟良立马稳、准、狠堵住出血点,同时迅速拔除松动牙齿。

在牙齿脱出的瞬间,血流如注,陈伟良死死地压住出血点,并马上将骨蜡小球填塞至拔牙腔内,血柱当即止住;而后,陈伟良进一步冷静地修整牙槽骨,使骨蜡能更有效更充分地填塞至病灶腔隙,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最后,邻近黏膜组织瓣覆盖缝合后进行局部软组织硬化注射治疗。

这个手术方法是陈伟良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发明的,自从2005年发表在国际知名SCI杂志后,被国内外同行大量引用参考借鉴。术后,小明已经转危为安,出院时面色红润,状态恢复良好。

注意!拔“血牙”致死致残时有发生

陈伟良介绍,动静脉畸形是由于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动脉直接通过畸形血管团而不经过微循环直接进入静脉。病变可发生在软组织和骨组织,骨组织多发于颌骨。根据疾病发展,可分为静止期、进展期、组织破坏期、失代偿期。

民间常把拔牙时出现大出血的牙齿称为“血牙”,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发生于颌面部,尤其是颌骨的动静脉畸形。这类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容易被漏诊忽视,而此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组织破坏期。

由于局部大出血的突发性、颌骨出血处理的困难度,以及大出血后紧急多学科诊治的及时性与有效性,颌骨动静脉畸形已成为致死性疾病,需要尽早发现、恰当治疗。

近年来,由于动静脉畸形不恰当治疗造成的致死致残事件时有发生。陈伟良提醒,动静脉畸形静止期不易发现,若发现牙龈有出血不止的情况,应立即就医、明确诊断;一旦确诊,禁止拔牙,及时采取常规介入栓塞、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硬化术联合治疗。

【记者】钟哲 实习生刘婕桐

【通讯员】张阳 洪磊 周斌

编辑 佘余
校对 吴荆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