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暑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地已发生多起溺水事故。
眼下正值暑期、汛期,天气炎热多雨,池塘河沟蓄水增多,每年此时都是儿童溺水意外高发期。
不少案例是经过了现场人员搜救,但送至医院急救中心后,证实送来时已确定临床死亡。溺亡事故令人痛心,背后又是多少个心碎的家庭,我们应该反思事故背后的原因。
不要到江河等危险或野外区域游泳、戏水,是严防溺水的关键。而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也非常重要,万一遇到有人溺水,采取怎样的急救措施才有效?溺水者救上岸后是否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平提醒:
把溺水者救上岸后,正确的做法,应马上拨打120,请求医护人员帮助。
若溺水者已经昏迷,呼叫无反应但有呼吸和脉搏,应先清理其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并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
如果没有心跳呼吸,就要紧急采取“心肺复苏、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循环按压”四个步骤;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采用AED进行电击除颤。
民间有说法,只要溺水不超过1个小时,使用“倒背控水法”就能救治溺水者。所以很多市民习惯把人救上来后,放到椅背上或抬起来进行控水的动作。这种动作往往需要5到10分钟,而这5到10分钟恰恰是做心肺复苏抢救的最关键时期,而且倒背控水反而会导致溺水者的胃内容物反流,造成误吸或气道阻塞,还会导致肺部感染。
所以,“倒背控水法”是不可取的!
刘平副主任提醒,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群体,尽量不要下水游泳,因为水偏凉有可能会刺激冠脉、呼吸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日常去游泳要先进行10到15分钟的热身,活动关节以及各部位肌肉,防止下水过冷而抽筋。下水前可以先在身上浇一些冷水,使身体更好地适应入水后游泳池的温度。
另外,在酒后也不适宜下水游泳,还有刚吃完饭、饱餐后也不能下水。因为下水后剧烈的运动,会使胃肠道收缩痉挛、导致呕吐,也是加重窒息的一个过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