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抄袭”李清照,有证据吗?

南方周末
+ 订阅

在宋词的范畴里,如果只读一个人,那么应该是辛弃疾。

首先在数量上,辛弃疾现存的词有六百多首,是“词”这个行当里的第一名。

而且在题材、质量和类型上,辛弃疾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

我们都知道“词”是言情的“艳”科,柔媚、幽婉是“词”原有的特质,到了苏东坡,又开启了豪放一路。不过苏东坡的豪放跟辛弃疾相比,那就是等而下之。这当然是比较刻薄的说法。

苏东坡的豪放是文人的豪放,而辛弃疾的豪放是武人的豪放。

东坡的词是隐居山间的侠客;辛弃疾是万人敌的将军。在辛弃疾笔下,即使是写柔情,他也是用的雄健之笔。

叶嘉莹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有一个说法特别好,他说稼轩不仅带军气,而且带梁山水泊气,写起来赶尽杀绝;说辛弃疾写柔情,不用红楼的笔法,而是用水浒的笔法;此稼轩所以为稼轩。

我是向阳。今天读了吗?本周我们来一起读读宋词。

01

辛弃疾“抄袭”李清照?

辛弃疾也有偶像,比如陶渊明、屈原。辛弃疾都曾模仿过他们的创作。

辛弃疾也曾多次模仿李清照,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样致敬他的偶像李清照:“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这里的“一霎儿价”,就是一会儿功夫的意思。

一霎儿价会让我们想到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那首词最后一句,“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牵牛织女莫不是在离别中,正赶上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风。

辛弃疾不仅借了这个“霎儿”,接下来还有“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这一霎儿的之后的远处斜阳,这样的风景,怎么能画得出来?

我们还记得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前,一个人怎么熬过黑夜呢?

辛弃疾对李清照的致敬不限于此,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被收入语文课本的《青玉案·元夕》,同样是辛弃疾致敬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有一首《永遇乐·元宵》。他们两个的元宵写的都是南宋的首都临安——杭州。

首先辛弃疾使用了李清照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宝马雕车”,一个是“蛾儿雪柳”。

《青玉案·元夕》上阙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京城放着礼花,街上跑着宝马香车。

李清照的原版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李清照的元宵节是个好天气,然后她喝酒的、写诗的朋友派了香车宝马来接送她。

辛弃疾行楷书法去国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除了这两个关键词,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人”。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上阙写的都是大街上的景象,礼花、灯笼、宝马雕车;下阕写的是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清照的元宵有“人”吗?找“人”了吗?有。《永遇乐》开篇就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李清照回忆了在中原的时候开封城的情形,“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她在临安城的元宵节,想起了在开封城的元宵节。那个时候过节,姑娘们都很清闲,而且特别重视元宵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自己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头发上装饰很华丽。

但是“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李清照老了、憔悴了,头发蓬乱,有风霜,不愿意晚上出门。所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躲在帘子后面听听大街上别人的欢声笑语罢了。

所以李清照“人在何处”的答案是——人躲在帘子后边,不出门的人;而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人却在灯火稀疏的地方,也不是在一个繁华耀眼的去处。

我们对比一下会发现,辛弃疾是隔了几十年在唱和李清照的元宵。

这首词的本意就是一个人寻找另外一个人的感情故事,但是因为辛弃疾的志向远大、雄阔,所以他的每一首词都被人们追加意义。况且他这段结语确实可以被引申、放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道理,所以意境格调要大于被他致敬的李清照。

王国维就认为这是人做大事业、做大学问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读了吗?》读宋词·分集要点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更多

读宋词01·论豪放,苏东坡和辛弃疾谁更胜一筹?

- 辛弃疾的豪放是武人的豪放

- 顾随评稼轩,带梁山水泊气,用水浒笔法写柔情

- 41岁才有房的辛弃疾,房子起名稼轩

- 十年乡村生活写了一大批的好词

- 稼轩山庄为何也叫带湖居?

- 辛弃疾的乡村生活,看湖、看水、看水鸟、看水稻

读宋词02·跟山东老兵辛弃疾学写言情词

- 辛弃疾“致敬”偶像李清照

- 《青玉案·元夕》撞款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

- 稼轩、易安词中的“人”都是谁?

- 辛弃疾本人是否真的找过“那人”呢?

- 稼轩情词教你如何体面分手

读宋词03·只有岳飞的孙子敢批评稼轩词

- 陆游造词“大材小用”形容辛弃疾

- 将才辛弃疾是很多同代人的偶像

- 年轻小伙辛弃疾带五十骑马闯敌军营地取敌首

- 职场拍马屁的应酬诗词,辛弃疾也写得好

- 狂人辛弃疾开诗歌朗诵会,不断求人点赞

- 岳飞孙子评稼轩词典故金句太多

读宋词04·论喝酒,杜甫、李白都比不过陆游

- 写词最多的辛弃疾和写诗最多的陆游

- 陆游诗中的“山西村”和“孤村”是一回事吗?

- “放翁”源自陆游特别能喝酒,七十岁还能喝上千杯

- 在陆游看来能不能吃上羊肉,是家庭贫富的指标

- 吃不上肉的陆游,菜地里头种了什么菜?

- 陆游的乡村生活、房子和实现不了的梦

读宋词05·陆游的爱情诗是宋代之最

- 钱钟书先生说,宋代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套版

- 宋人恋爱不反映在诗里,都在词里,宋代爱情词前三甲陆游《钗头凤》

- 因婆媳关系被逼离婚的陆游和唐婉,沈园重逢

- 七旬陆游重回沈园再写情诗,“古今断肠之作,无如此前后三首者”

- 八十岁陆游临终前一年,梦回沈园再作诗“也信美人终作土”

- 宋代“梅花热”皆因陆游好友范大成而起

点击下图解锁完整版《今天读了吗?——读宋词》

已更新专题:读红楼、读楚辞、读唐诗、读大女主、读电影、读爱情、读日本、读鲁迅、读大唐、读她们、读美国……

▼南周年会员免费领价值138元《今天读了吗?》▼

还不是会员?领50元优惠券,开通会员仅需138元

相当于直接赠送课程

开通年会员后可畅享《我们的苏东坡》(原价109元)、《南周记者口述·新闻背后的故事》等数十门好课,畅享总价值5000+元的会员权益

02

辛弃疾不止豪放,也很会写情诗

辛弃疾写男女情的情诗,最著名的是《祝英台近·晚春》。“祝英台近”这个词牌,据说就是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关。

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情诗。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这三句是用了三个典,说的都是分别、分手的故事。

“宝钗分”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典故。话说杨贵妃死后,李隆基派人上天入地去找,结果还真在天宫找到了杨贵妃。杨贵妃也惦念李隆基,就送了份礼物让人带去。什么礼物?就是宝钗、金钿盒。看起来用情深的还是女人,“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分开的宝钗和金钿盒,一人一半,等待相会的那一天。这就是宝钗分的典故。

“桃叶渡”是王献之的典故。王献之的一个妾叫桃叶,送别她的时候,王献之写了一首诗《桃叶渡》。

“烟柳暗南浦”的南浦是屈原的典故,《九歌·河泊》有“送美人兮南浦”。

所以这三句实际上都是说的都是:分手、分手、分手。

说完三个分手的故事,然后“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我们还记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到了《祝英台近》,这里是“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为什么怕上层楼呢?是担心天气不好吗?是担心心情不好。

下阕是更好的表达。“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猜这女人一定是把鬓边的花摘下来了,用来占卜“回来不回来、来或不来”。卜了一遍,不信,再来一遍,还不信,再来。写出了女人内心的纠结、忧郁、烦恼。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个女人睡在罗帐里头,一边哽咽着,说的都是梦中的话,春把愁带过来了,春要走了。但是春走了,为什么不把愁带走呢?

下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女人的自我描写、自我叙事;一种是男人的猜想,“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猜想她应当是摘了花,在占卜这个男人回来的时间。

辛稼轩,一个山东老兵,写出了那么细腻的女人心思,这是文学家的功夫和体贴人心的能力。

点击下图解锁完整版《今天读了吗?——读宋词》

已更新专题:读红楼、读楚辞、读唐诗、读大女主、读电影、读爱情、读日本、读鲁迅、读大唐、读她们、读美国……

▼南周年会员免费领价值138元《今天读了吗?》▼

还不是会员?领50元优惠券,开通会员仅需138元

相当于直接赠送课程

开通年会员后可畅享《我们的苏东坡》(原价109元)、《南周记者口述·新闻背后的故事》等数十门好课,畅享总价值5000+元的会员权益

03

只有岳飞的孙子敢批评稼轩词

辛弃疾很喜欢也很得意自己的比喻,还很喜欢拿青山来做比喻。

辛弃疾率五十精骑劫叛将张安国。(图/电影《辛弃疾1162》)

喜欢拿青山开涮。比如说《沁园春》,“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青山长得那么漂亮,好像是因为我回来了才长得这么漂亮的。辛弃疾很蛮不讲理的。青山的漂亮是因我而生。

不仅如此,他还没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我眼中的青山很妩媚,那青山眼中的我,那也应该妩媚。咱哥俩互相夸。

这几句“青山词”是《贺新郎》一首词里头的。这首词还有更加狂的句子,“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说我看不见古人没事,但是古人应该遗憾,因为古人见不到我这样的狂生。

这种狂言狂语,辛弃疾自己写了也罢了,他还不断地朗诵,不断地求人点赞。

某次现场,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场,他看见了记录下来,说辛弃疾读了这样的狂言后就自己拍着大腿哈哈大笑。而且还要问这些客人如何,那客人会如何?当然满口赞叹。可见辛弃疾也确实是一个性情中人。

岳飞的孙子怎么能跟辛弃疾碰到一块呢?因为当时辛弃疾做镇江的知府,而岳珂那年应该参加高考,暂且在镇江府做小官,所以见到了这位老大。

诗酒会的现场,辛弃请大家提意见,其他人都不好意思说。岳珂很大胆的说了两点意见:第一点,说你这篇杰作“豪视一世,独首尾两腔,警语差相似”,这篇很豪放、很雄壮,但是首尾这两句都是金句、警语,好像有点相似。第二点,说“微觉用事多耳”,我觉得你这词里用的典故是不是忒多了点?

辛弃疾什么反应?辛弃疾哈哈大笑,说喝酒、喝酒,这确实就是我的毛病。

再说一个八卦,“大材小用”这个成语是谁造的呢?是陆游。

陆游写给辛弃疾的一首诗里有这么一句“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大材小用这样的故事古来很多,辛弃疾就是管仲、萧何这一类的人。说这话的时候陆游已经八十多了,辛弃疾六十多了。

……

进入《今天读了吗?》解锁更多内容

《今天读了吗?》经典必读合集:

✔读楚辞:如果没有《离骚》,中文词汇里不会有“骄傲”和“嫉妒”

✔读红楼:所有的人生课题,所有的情商问题,《红楼梦》里都有

✔读大女主:萧太后、武则天、慈禧、维多利亚女王、茜茜公主,在自我、母职与事业中传奇又家常的故事

✔读电影:5条套路把垃圾小说拍成伟大电影

✔读小王子:经典重读,更有演员郝蕾献声

✔读爱情:被赶出家门的列侬和杨贵妃

✔读日本:怀石料理、拉面、浮世绘,竞都与中国文化有关?

✔读鲁迅:在上海,鲁迅做了父亲,也成了中国文学的“教父”

✔读大唐:花式解读“不安分的大唐男人们”

✔读她们:李清照、叶嘉莹、林青霞、张爱玲、山口百惠,5位才女加美女,每一个都个性到了极致

✔读三国:刘备、曹操、诸葛亮……另读三国枭雄

每周持续更新中……

在这里,一季100集,以书串讲1500+分钟音视频节目

300+本中外图书 10集视频加餐

和文化大咖嘉宾一起畅聊

每周更新,持更5个月的陪伴式读书会

▼南周年会员可点击免费领取价值138元的《今天读了吗?》▼

还未开通南方周末年会员?

送您一张50元的读书礼券

开通年会员立减50,到手仅138元

开通年会员后可畅享《今天读了吗?》(原价138元)、《我们的苏东坡》

(原价109元)、《南周记者口述·新闻背后的故事》等数十门好课,畅享总价值5000+元的会员权益

---------------------------------

在《离骚》之中,屈原三次求女。怎么去追求宓妃?“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屈原解下香囊,作为信物,让蹇修去做媒人。结果宓妃很暧昧,不给准信儿。

然后,屈原发明了一个词,叫“骄傲”。“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宓妃依仗她的美貌很骄傲,整天没有节制的游玩。

屈原还有第二、三次尝试。追求简狄和有虞国姚家的两个女儿,也没成。

屈原的诗,应该把它理解成什么?应该理解成是言志书,所谓诗言志。

屈原的诗非常完美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志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世间言志的文字当中,还从未出现这样惊艳的文辞。

(更多内容,点击进入《今天读了吗 · 读楚辞》专题获取>>>)

曹操、刘备、诸葛亮,他们的遗书都写得非常的不错。

刘备一生就15岁前认真上过两年学,从来不是个读书人,但是他居然在临死的时候创造了一对金句,流传后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刘备给他儿子刘禅最后的一封信《刘备敕刘禅遗诏》。

人终有一死,曹操怎么安排自己的死亡他早早的就给自己准备了四箱衣服,按照春夏秋冬一个季节一箱,然后在这箱子上还贴了小纸条:“有不讳,随时以敛”,就是曹操死了,让他穿当季的衣服。小纸条里头还有一句话,叫“金铒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就是金玉珠宝这些东西,一概不要随葬。

那随葬的有什么呢?在曹操的高陵葬品中发现了有三十个香囊。香囊这事有点好玩,因为第一,曹操本来反对佩香、焚香,他最初因为要提倡清廉甚至禁止家里焚香。后来因为他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按照国家的礼制不得不焚香。曹操的遗嘱中有那么一句,“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香作为财产可卖钱分予身边的女人,不用来烧香给他来做祭奠。

诸葛亮死前给刘禅写了一封近似遗书的信,核心内容,诸葛亮自曝家产,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有薄田十五顷。诸葛亮这些财产在蜀汉只能算一个中小地主。诸葛亮的这些遗产在哪儿呢?有人去考证,诸葛亮的这些田庄都在双流县,就是现在的双流机场附近。

但是诸葛亮本人,他死后却葬在了汉中定军山,这是诸葛亮本人的遗愿。学者分析认为诸葛亮是不想给刘禅出难题,因为他这样的功高震主的名臣,回到成都如何修陵,如何进行追悼、祭悼?一定是让刘禅很为难。

(更多内容,点击进入《今天读了吗·读三国两晋(上)》专题获取>>>)

数魏晋风流人物,嵇康竟然是曹操的孙女婿?

嵇康这辈子名义上只做了个八品官——中散大夫。而且当这个官仅仅是因为嵇康做了赘婿,他娶了曹操的孙。在司马家族一手遮天的时代,做曹家的赘婿,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职业。

很不幸,嵇康40岁被迫害致死。嵇康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幅形象,就是手挥五弦,弹《广陵散》。临刑前,嵇康还给儿子留下了一篇《家诫文》。其中说了很多原则性的训导,也有具体的细则和案例,很有趣,很当代,很实用。

“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对你的顶头上司、领导,只要尊敬就行了,不能太亲密,来往不能太多。一定要去拜访他的话,也要注意掌握一下时长。要是跟其他人一起去,那就不要单独跟领导一起走在最后,尤其不要在他家里留宿。为什么呢?因为等到这位领导要处理事情、甚至惩办一些人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有曾经暗中告密的嫌疑。

嵇康的粉丝鲁迅先生看了《家诫书》,这么结语:“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这样的庸碌。

家诫、劝子书、家训,可以说是中国古文体中的一个特殊的文类。《文心雕龙》里对这个文体有一个说法,叫做“顾命之作”。

(更多内容,点击进入《今天读了吗·读三国两晋(上)》专题获取>>>)

鲁迅先生在上海住了十年都是租房住,没有买房,因为买不起。鲁迅在北京倒是置了两套房子,一套是八道湾的房子,一套是西三条的房子(现在的鲁迅博物馆)。

看起来鲁迅很有钱,在北京可以买两套四合院。但是从第一套房子开始,鲁迅就是借钱买房,借了多少钱呢? 买八道湾房子的时候,单单是1920和1921年,两年内就借了12次,总计借了1000元,其中500元还是高利贷。1923年买西三条的房子,1924年又开始借钱,一年之内借了9次。

鲁迅在北京,一直到他离开北京,1926年8月份为止,他才把这些欠款全部还掉。所以我们不要单单看鲁迅在北京有房子,有房子背后还有很多的狼狈和困窘。

(更多内容,点击进入《今天读了吗·读鲁迅》专题获取>>>)

在这里,一季100集,以书串讲1500+分钟音视频节目

300+本中外图书 10集视频加餐

和文化大咖嘉宾一起畅聊

每周更新,持更5个月的陪伴式读书会

▼南周年会员可点击免费领取价值138元的《今天读了吗?》▼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