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昕雯”憾失金牌,网友评论刷屏!奥运精神凭什么感动世界125年?

+音
+ 订阅

+音 | “昕雯”憾失金牌,网友评论刷屏!奥运精神凭什么感动世界125年?

00:00/00:00

南方有“+音”,每周末晚与您准时相约。

本届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夺金时刻总是令人激动。

而在7月26日的乒乓混双项目中,中国“昕雯”组合虽然遗憾错失金牌,但两位老将拼到最后一刻,同样令人动容。

刘诗雯赛后接受采访时泪流不止,说觉得对不起大家。

许昕说,这场比赛对于他和刘诗雯来说,没能给各自一个好的结局。

1

揪着心看完整场比赛的网友们,在听到两人这些话后,都破防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夺冠,是所有人的拼搏目标。但奥林匹克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1896年希腊雅典举办了首届奥运会,至今已经来到第125个年头。

无数体育健儿在这个赛场上挥洒汗水,留下动人故事。

奥林匹克精神究竟是什么?它凭什么感动世界125年?

奥运赛场,逐梦无关年龄身份

30岁的老将王涵,是一名奥运新手。

在人才济济的中国跳水梦之队,王涵并没有太多在大赛上争金夺银的机会。

图片

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王涵连续以替补队员的身份随队出征,但最终都没能上场。

从里约回来后,她黯然回到省队。

“被国家队退回省队,对任何一个运动员来说,都是很大的打击。”

后来,吴敏霞退役,王涵再次受到征召,成为施廷懋双人项目的新搭档。

王涵知道,机会来了。剩下的,只需努力。

从研究、模仿新搭档的动作,到找到双方契合点实现完美同步,王涵坦言,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图片

7月25日,王涵第一次站在梦寐以求的奥运会赛场上,与队友施廷懋搭档,把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的冠军收入囊中。

所有人都在祝贺王涵,只有她父亲说了一句:“18年啊!”

从起跳到入水不过几秒,但圆梦奥运这条路,她足足走了18年。

“到了三十岁还能在追梦,是我的幸运。”王涵甘之如饴。

图片

王涵用了18年第一次站上奥运赛场,而来自哥伦比亚的举重选手——奥斯卡·菲格罗亚,已经是四度出征。

你对他的面孔或许并不陌生,因为他已经是奥运赛场的“常客”了。

2004年,是奥斯卡第一次征战奥运。雅典奥运会上,他只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绩。

为了准备北京奥运会,奥斯卡进行了更刻苦的训练。

图片

可是,他还是失败了。

3次试举均以失败告终,止步决赛。那一刻,崩溃的奥斯卡绝望怒吼,不少观众为之惋惜。

又过了四年,奥斯卡在伦敦奥运会上收获一枚银牌,再次与梦想中的冠军失之交臂。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33岁的奥斯卡咬咬牙,毅然决然迈向里约奥运会的舞台。

用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参赛历程,奥斯卡花了整整12年。

2016年,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奥斯卡成功了!这一次,他为哥伦比亚夺得了里约奥运会的首个冠军。

图片

随后,他亲吻了陪伴自己十几年的杠铃,脱下鞋子,向全场宣告退役。

图片

四届奥运的付出,终于化为幸福的泪水,感动了无数观众。

在奥运赛场,逐梦无关身份,无关年龄。

他们重新定义“输赢”

在奥运赛场上,有人用行动诠释梦想,用热爱创造奇迹。

7月25日,当46岁的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完成最后一跳时,全场掌声雷动。

图片

“在我小的时候,参加比赛只为追求结果。当我儿子生病时,我只能靠比赛赚钱为儿子治病。”

一枚世锦赛的金牌意味着3000欧元的奖金。丘索维金娜坚持参加大大小小各项比赛,只为拿到更多的奖金给儿子治病,随之而来的还有满身伤病。

幸运的是,北京成了她的福地。

“当我参加完北京奥运会回到祖国,他们通知我,我的儿子完全康复了。”丘索维金娜说,“现在,我终于可以把比赛当成一种享受,为自己而战。”

图片

助跑、起跳、翻越、转体、然后稳稳落地……

这几个动作,丘索维金娜重复了无数次。

“我只是单纯热爱这项运动。喜欢给观众带来快乐,享受自己在场上的每一次表演。”

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丘索维金娜宣布退役。下场后,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躲进教练怀中,放声大哭……

图片

16岁成为世界冠军、17岁拿下奥运金牌、27岁为子复出,如今终于圆满谢幕。

和丘索维金娜一样,日本游泳选手池江璃花子也在用惊人的意志和坚持,诠释着另一种“向死而生”的输赢。

作为日本泳坛的天才少女,池江在多个项目上保持着日本乃至亚洲纪录。

但2019年确诊白血病的噩耗让她的运动员职业生涯按下了暂停键。

池江先后接受了长达10个月的治疗,期间一直使用抗癌药物,并且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

图片

最低潮时,她甚至想到了死……

但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7月24日晚,痊愈后的池江参加了她在东京奥运会唯一一个比赛项目,对全世界宣告她的回归。

图片

无论赛果如何,当他们克服一切阻碍,站上这个赛场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是顶天立地的胜利者。

奥林匹克因什么而“伟大”?

在奥运赛场上,许多人用亲身经历和所感所召,诠释了体育的力量以及和平的意义 。

12岁的亨德·扎扎,是东京奥运会最年轻的小将,也是叙利亚历史上首位参加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运动员。

图片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当时,扎扎只有2岁。

后来,战火不断蔓延,叙利亚国内安全形势急转直下。从记事起,扎扎就无法正常上学,也不能随意出门玩耍。

5岁时,扎扎开始与哥哥一起练习乒乓球。在饱受战火摧残的童年里,躲在屋里打球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慰藉。

“乒乓球给了我一切,教会我成为一个强大和自信的人。”

深陷战乱,并没有让扎扎停下追梦的脚步。

当时,中国奥委会得知扎扎的训练条件十分艰苦,特地邀请她来中国与国乒队员一起训练。

虽然后来因为疫情扎扎未能成行,但是她仍然感激中国对她的善意。

图片 

7月25日,扎扎在奥运会上对阵39岁的奥地利华裔运动员刘佳。

这场强弱悬殊的比赛基本没有悬念,上场仅24分钟,扎扎便败下阵来。

但她没有过于沮丧,“过去五年,因为战争,以及奥运相关资助的推迟,我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我想给所有与我处境相同的人传递这样的信息: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处境,为梦想努力拼搏,你终会实现目标。”

扎扎说:“愿手中的白色小球,能把和平的讯息传递给大家。”

图片

这,正是奥运精神能够鼓舞人心的地方。

运动员的“伟大”不仅在于比赛成绩的优劣、奖牌的多少,更在于运动员本人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实践。

奥林匹克的意义不仅在竞技层面,更在精神层面。

它不是能瞬间治愈的鸡汤,更不是什么精神胜利法。而是在无数次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过程中凝结而成。

我们为奥运喝彩,也为这生生不息的精神点赞!

本栏目接受作者投稿,请直接在后台留言。我们静候您的佳音

来源 | 南方+客户端

作者 | 古嘉莹 陈明诗 姚雪嘉

主播 | 王宁

录制 | 陈明记

编辑 朱丹
校对 曹柏英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