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一纸书信的重量轻如鸿毛,但蕴藏的情感却重于泰山。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让我们翻开这些专属于中国军人的一封封家书,走进他们的动人故事和家国情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年代,硝烟四起,面对敌人的无耻侵略,国家生死存亡之际,
中国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舍身为国,鞠躬尽瘁。
他们笔下的家书饱含对战争的必胜信念,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爱儿:你的来信,我收到了。我不知道你今年已经十三岁。你不要怨恨我这不尽责的父亲……”
为了革命事业,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广东地区青年运动先驱者之一的阮啸仙经常离家在外,九年间,只与儿子阮乃纲通过两封信,但他却从未放下对儿子的记挂。
他在信中常叮嘱儿子知识并不局限于书本之上,凡事都有其道理,从眼前的小事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见识。
在阮乃纲寄出第三封信后,却再也收不到父亲的回信了。
那是1935年的一天,阮啸仙在江西指挥部队突破敌人封锁的时候,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阮啸仙工作照。
被称作“共和国第九烈士”的陈毅安投身革命,戎马一生。他先后给妻子李志强留下54封家书,每一封都写满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思前想后,除了我们努力革命,再找不出别的出路。把一切旧势力铲除,建设我们新的社会。”
这是他坚若磐石的革命信仰。
“你说不要糊糊涂涂的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
这是他为了革命视死如归的铮铮誓言。
而最后一封送到李志强手上的家书,信封里只有空空如也的两张信纸,却让她伤心欲绝。
“如果我哪天不在人世了,我就会托人给你寄一封不写任何字的信去,你见了这封信,就不要再等我了。”
1930年,在长沙战役中任前敌总指挥的陈毅安,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不幸腰中四弹,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李征明在战争间隙给妹妹写下了一封封特别的家书。
为了让妹妹看懂,李征明手绘简笔画,将他在朝鲜的点点滴滴跃然纸上。
在信的开头,李征明总会手绘出可爱的妹妹头像。
书信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李征明为人兄长的担当。他叮嘱妹妹要帮忙家务,也要好好读书,今后还要送她去女子中学。
23岁牺牲!他手绘的“表情包”家书,看哭了
在家书末尾,李征明满怀期待地说:“我已戴上祖国人民赠送的勋章了,你看见也会很高兴吧!回去见!”
遗憾的是,这个承诺没能实现。在距离胜利只剩一个月时李征明英勇牺牲,年仅23岁。
这封穿越68载才被公诸于世的家书,让无数网友潸然泪下。
△李征明(二排中)和他的战友们
“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战争的烽火让岁月斑驳,而那颗满怀信仰和热爱的初心,滚烫依旧。
大好山河,寸土不让!
在和平年代,仍然暗藏危机,面对外敌的挑衅,对领土的践踏,
中国戍边战士挺身而出,誓死不退。
用血肉之躯筑成钢铁长城,守护祖国每一寸疆土。
他们笔下的家书饱含对驻守边关的青春无悔,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还有对祖国清澈的爱。
2020年6月,边防官兵面对印军一再公然越线挑衅的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团长祁发宝身负重伤,戍边战士陈祥榕、王焯冉、肖思远、陈红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戍边期间,战士陈祥榕曾两度提笔写下家书,但都只写下了书信抬头,再无下文。他的所感所想,他的千言万语,最后只化作了五个字:“亲爱的妈妈”。
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想对妈妈表达什么,但我们清楚地知道,在那场战斗中,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毫不畏惧战斗到最后一刻,壮烈牺牲。
而陈祥榕妈妈得知儿子牺牲后,被问到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这位英雄母亲也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战士王焯冉是一名乖巧的孩子,他做的唯一一件叛逆的事情,就是瞒着父母报名参军。王焯冉的父亲王恒召到现在还记得儿子那句话:“你不让我当兵,我会后悔一辈子。”
在执行任务前,王焯冉曾写下一封家书,信中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歉意和牵挂:“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好好报答你们。”
王焯冉
在战士陈红军的遗物里,一封用透明胶带塑封的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这是陈红军30岁生日时,妻子肖嵌文寄给他的书信。信的背面画上了大大的蛋糕,还有生日祝福。为了防止信件磨损,陈红军小心心翼翼地用胶带将信件塑封起来,可见他对这封书信的珍视程度。
但最终妻子无法再亲口送上生日祝福,陈红军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30岁的青春年华。
陈红军在组织装甲车训练。新华社 资料图
边防官兵把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留在了边关,筑起巍峨界碑。
他们头顶边关月,守卫的是国也是家。
若有战,召必回!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充满未知的病毒和突然袭来的疫情,
中国军队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
他们笔下的家书饱含对亲人的关心嘱托,还有无惧生死的勇气担当。
我是人民军医!我们是人民的军医!
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湛又菁的身份有些特殊。她既是一名军队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军嫂。她的丈夫长期驻守西藏,两人相聚的时间少之又少。
2020年春节,好不容易盼到丈夫回家过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作为一名护士长,湛又菁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春节前夕暂别亲人,奔赴武汉。
当时,湛又菁正在武汉疫情的主战场——金银潭医院支援,每天穿着厚重沉闷的防护服连续工作,鼻梁上的压伤迟迟无法痊愈。
她在深夜给丈夫写下家书,字里行间都是对丈夫的愧疚和感谢。
“这次执行任务,我知道你非常支持我,但我内心对你还是有一丝愧疚,因为你已经三年没能在家过春节……”
“(我)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武汉需要我们,中国需要我们……”
“谢谢你对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而她的丈夫的回复也令人感动不已。
“以前是我在前线,你在后方保障;这次是你上前线,我在后方保障。等你们打了胜仗,军功章可得有我的一半。”
夫妻俩人不同的坚守,背后是同样的家国情怀。
“看到您在收到通知的前一秒还在休息,后一秒立刻开始准备,没有一丝犹豫,我想,这应该就是军人的作风。”
驰援武汉的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军医宋立强收到了15岁的女儿宋美伦发来的手写家书。
宋立强
“我们作为党的儿女,解放军子弟,理所当然冲锋在前,我们为你的所作所为深感骄傲。”
另一位军医赵峰则收到了81岁的老军医父亲发来的视频家书,他18岁的儿子在视频中表达了自己也要当一名军医的志向。
军医初心,代代相传。
一封家书三代家学!81岁老军医给战疫儿子的家书
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支援中,解放军先后派出3批次,共40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和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
一封封家书的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民子弟兵。
他们有信仰,有勇气,有力量。
他们是坚实的堡垒,是祖国的界碑,是人民的希望。
他们是守夜人,是逆行者,是这个时代的无名英雄!
八一建军节,致敬这群最可爱的人!
【话题研究员】陈明诗 赵晓健 实习生 姚雪嘉
【本期策划】郑佳欣 曹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