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湛江,单用一只生蚝就撬动了整个宵夜圈。
在陈志文脑中,他要用一块蚝壳,撬动一下文创圈。毕竟,年轻人总是想做点创新的事。
▲陈志文的蚝壳文创工作室
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摆满了海鲜壳工艺品,生蚝壳绘画令人眼前一亮。传统的贝壳绘画,多局限于名贵珍稀贝类,如大珠母贝、唐冠螺、夜光蝾螺、鹦鹉螺等,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中国贝类学会理事刘志刚对陈志文用蚝壳绘画,十分赞赏:“在再普通不过的生蚝壳上画画,却是新鲜事物,表面来看,类似于废物利用,提升生蚝养殖附加值;深层次来看,其创意在于表达了一种于平凡处见辉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在于湛江生蚝产业将在湛江生蚝产业协会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从平凡走向辉煌!这不仅是贝壳艺术创新,更是生蚝文化创新!”
▲蚝壳工艺品
陈志文是广东粤之宝水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湛江生蚝界的后起之秀,今年28岁,正儿八经的90后。
▲陈志文
1985年7月,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开展“两水一牧”农业开发,塘尾村各家各户开始养殖生蚝,陈志文的父亲陈康茂成了生蚝养殖户。经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陈康茂做生蚝生意积累了一批稳定客户。2019年陈志文接手父亲的生蚝店,整合资源,创立了有口皆碑的“蚝贝爷”品牌。
从传统养殖户发展至今,陈志文放弃了重资产的生蚝养殖业务,专注生蚝销售。虽然公司小,销售额不高,但湛江生蚝产业哪儿都有他的身影,包括他筹备成立的湛江生蚝产业协会、创造性利用绘画开发蚝壳文创。
▲作为一名生蚝经销商,陈志文经常下到蚝排亲自挑选生蚝,确保品质。
他的脱颖而出,是湛江生蚝产业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缩影,展现了湛江新生代蚝民的产业眼光、创新思维。
专注自己
兜兜转转回家路
▲蚝排
在湛江,哪儿都能见到生蚝。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大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热土。三面环海,海岸线、海岛线合计长达1450千米,为湛江养殖近海生物生蚝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于是,学会和海相处,是湛江农村人的人生第一课。赶海也成了每个湛江农村少年的记忆,“我还得依靠大海生活呢。”
初中毕业后,陈志文不愿依赖父亲,一心想白手起家。2012年,他机缘巧合结识了父亲的一个生蚝采购商,随后,就去了广西柳州做烧烤生意,卖炭烤生蚝。这是陈志文第一次和生蚝打交道。看过纪录片《湛江生蚝》的都知道,湛江生蚝在街头小吃以及夜宵市场的江湖地位,“湛江生蚝”更被直接当烧烤摊名用。
直到2019年,随着父母年龄增大,经不住父母要求,也越来越坚定对海鲜事业的热爱,陈志文终于放下以白手起家证明自己的执念,回到湛江帮父亲打理生蚝生意。
专注公司
想把“粤之宝”做成大企业
从决定回家开始,陈志文就决心大干一场。他不满足家庭小店的经营模式,接手当年就注册了“粤之宝水产有限公司”和“粤之宝”商标。他想,湛江生蚝不就是广东的宝贝吗?“于是,就叫粤之宝了。”
“那时候,我经常主动去拜访业界大佬和前辈,和他们聊天、请教。”陈志文说,他还自费去上海、福建一些海鲜产业发达的地方慕名拜访名企,人脉渐渐打通,也为他的生蚝事业铺了路。2020年,他的公司成为“京选蚝物”的湛江生蚝供应商。
湛江近海有滩涂、海湾的镇,退潮后,能清晰看见海面布满的蚝田。这里多插桩式养蚝,就像在海面画了井田,一排排蚝田井然有序,风平浪静的日子,蚝民在日出潮起前,乘船出海。下到蚝田,站在一排排蚝架上,弯腰探海,以刀割蚝绳,十分考验看蚝经验。
▲与科研单位的长期交流,使得陈志文掌握一套培育优质的蚝苗的方法。
▲陈志文查看蚝苗生长情况。
采购商挑生蚝多在岸边,“就算不用开蚝,我也知道哪个蚝最肥美。如果是撬开的生蚝,肉质突凸型、金黄、肉多、少青,那就是优质蚝。”这纯靠经验,陈志文笑着说,“所以,蚝民挣钱靠两样:看苗的眼光和收割的时机,这两样看准了就能卖到好价钱。”
一旦行业挑货标准依靠个人经验,那么这个行业就需要现代化。多年前,陈志文就开始给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提供试验用生蚝。该学院在生蚝深加工方面科研成果较多。和科研机构有了合作,他就有了认识生蚝学者的机会,从他们那里获取行业先进知识。
专注行业
湛江生蚝要全产业链开发
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9年湛江养殖面积14万亩,产量达35万-40万吨,年产值35-4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100-120亿元,同年“湛江蚝”获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生蚝养殖是湛江市的重要传统产业,解决了沿海大量农民、渔民的就业或创业,是湛江市海水养殖的中流砥柱,也是湛江实施乡村战略、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支点之一。”刘志刚介绍。
湛江生蚝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化是出路,而湛江生蚝产业协会的成立颇具意义。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本今年6月举行的湛江生蚝产业协会成立大会推迟了。“目前,成立湛江生蚝产业协会已经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同意,通过搭建平台,聚集力量,把生蚝产业做大做强!”陈志文说,“未来,希望推动建立生蚝产业各环节标准,以保证生蚝养殖达到生态环境友好、生蚝品质评鉴有据可依,树立湛江生蚝品牌。”
▲生蚝美食
陈志文还在努力实现蚝壳绘画的经济价值。除了成立蚝壳文创工作室,他还将绘有湛江地标风景的蚝壳作品作为蚝壳画礼品,进行定制销售。“蚝全身是宝。”看着美丽的蚝壳绘画品,陈志文满腔期待,他说,“希望这一点不只是湛江蚝民知道,也希望越来越多人感受到。”
来源广东发布,转载自南方农村报
编辑:张瑞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