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中暑被送ICU,医生:中暑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
+ 订阅

广东的夏天真是热热热热,

进入三伏天以后

更是要把人热到融化的节奏。

出门2分钟,

流汗2小时的天气

可把老刘(化名)给“坑”了一把。

正值壮年的老刘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养家糊口,他在深圳一家工地上打工。

这天下午,老刘感觉有些不一样。

高温天气下作业时,他突然大汗淋漓,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仿佛被人扼住了喉咙。

身旁的同事赶紧搀扶着全身没力的老刘到阴凉处休息,老刘的症状非但没有缓解,手脚反而开始抽搐起来。

这下可吓坏了大伙,工友们赶紧拨打120将老刘送到医院。

在给予补液、对症处理的同时,医生为老刘完善了相关检验检查项目,发现他的心脏、肝肾也出现了不同程度损伤,中暑引起的脱水与休克一并威胁着老刘的生命安全。

病情严重的老刘立即被转至重症医学科进行抢救。

幸运的是,经过及时的救治,老刘目前病情平稳,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为什么小小的中暑也会要人性命呢?你可能真的小瞧了它。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患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

人为什么会中暑?

大气温度升高( >32 ℃) 、湿度较大( >60% )、对高热环境不能充分适应及工作时间长、剧烈运动或军事训练,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

此外,在室温较高而无空调时,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中暑。

有统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可使中暑发生率增加10倍。

通常,发生中暑的原因有:

环境温度过高

人体能从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产热增加

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使产热增加;

散热障碍

如湿度大、肥胖、穿透气不良衣服或无风天气等;

汗腺功能障碍

人体主要通过皮肤汗腺散热,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瘢痕或先天性无汗症、抗胆碱能药或滥用毒品可抑制出汗。

上述因素会促发和导致中暑。

正常人腋窝温度36-37. 4℃ ,直肠温度(中心温度)36.9-37. 9℃。

根据外界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控制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中暑损伤主要是由于体温过高(>42℃)对细胞产生直接损伤作用,引起酶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膜稳定性丧失和有氧代谢途径中断,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中暑有什么表现?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 、热衰竭和热(日)射病。

上述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

热痉挛

剧烈活动后,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后出现头痛、头晕和肢体、腹壁肌群痛性痉挛,肢体活动受限,有时腹痛与急腹症表现相似,数分钟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无神志障碍。

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早期表现。

热衰竭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严重热应激时,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

表现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心率明显增快、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

中心体温升高不超过40℃ ,无神志障碍。

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 。

热射病

高热(中心体温>40℃)伴神志障碍。

早期受损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

热射病是中暑里面最为严重的一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根据患者发病时状态和发病机制将热射病分为劳力和非劳力两种类型。

前者是内源性产热过多,后者是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减少。

1. 劳力性热射病

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

从事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160-180次/分,脉压增大,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MODS ,病死率高。

2. 非劳力性热射病

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

84%-100%患者无汗,皮肤干热和发红,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5℃ 。

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痛性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睡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

约5%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中暑了该怎么办?

01

一旦发现身边人出现中暑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急救,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降温。

02

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有条件的话移到空调房间。在腋窝、头部、腹股沟大动脉明显处放置冰袋或用30%~40%酒精涂擦,同时用电扇或扇子等吹风以快速散热。

03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饮用些淡盐水。已经昏迷者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引起气道梗阻或呕吐窒息。

04

出现心跳骤停时,要立即做心肺复苏。同时联系120,转运到有血液净化治疗条件的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通常要在2个小时内把患者体温从40℃以上降低到38.5℃以下。

05

另外,大家不能掉以轻心,平时要多加留意,避免中暑。

暑热夏季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

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至15:00暴露于阳光太久;

改善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条件,多饮用渗透压<200mOsm/L的钾、镁和钙盐防暑饮料;

中暑患者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阳光下剧烈活动。

编辑制作|健教科

审核|李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