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一部由汕头人拍摄的抗战电影惊艳了全世界,连映3个多月座无虚席,创下了旧中国电影卖座最高记录,这部电影就是蜚声海内外的史诗级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导演和编剧便是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的传奇导演——蔡楚生。
一代电影宗师蔡楚生
(1906-1968)
--------------
蔡楚生是华语电影史上第一位享誉国际的中国导演,其代表作之一《渔光曲》于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是中国剧情类电影首次获得的国际奖项。法国电影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的著作《世界电影史》中,蔡楚生是唯一一位被列入200名世界电影艺术家行列的中国人。
▲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邓颖超同志亲笔题词:“蔡楚生先生是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
▲蔡楚生故居(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新乡)
自学成才
汕头小徒工的电影梦
蔡楚生出生于上海,6岁时随家人回到家乡汕头,只读过4年私塾,12岁便辍学在杂货店当学徒。17岁时被父亲安排在汕头万安街纶章百货批发店工作,其后搬到集成发绸庄营业,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蔡楚生从小特别喜欢看书,家境贫寒,就利用各种旧报纸自学,同时刻苦钻研绘画和书法艺术,为以后从事电影事业打下了美术基础。
▲“红色汕头”系列连环画丛书 蔡楚生插画
坐落在汕头开埠历史文化街区的集成发绸庄旧址,是蔡楚生电影事业萌芽起步的地方。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19岁的蔡楚生深受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参与汕头店员工会活动,并在这里组织了“进业白话剧社”,自编自导自演,用文艺反映人民疾苦,进行反帝爱国宣传。
▲集成发绸庄旧址(汕头市安平路46号)
2019年开辟为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蔡楚生暨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2021年5月起闭馆重修。
1926年,蔡楚生参与编剧和出演的处女作电影《呆运》问世,报道宣传是中国第一部滑稽讽刺影片。当时汕头地区彩票盛行,很多人梦想着有一天能天降横财,甚至为此倾家荡产。蔡楚生便以夸张的场面,离奇的情节,揭露彩票骗局与危害。这部电影在汕头引起不小反响,蔡楚生也成了当地的名人。
▲电影《呆运》相关报道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蔡楚生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怎么有能力拍成一部电影。当时,上海“华剧影片公司”的导演陈天在汕头拍摄电影《白芙蓉》,获得蔡楚生与进业白话剧社成员的大力协助,出于回报,便帮他们拍摄了《呆运》这部短剧。这是蔡楚生对电影的初尝,也期盼着自己日后能够独立执导一部电影。
从片场杂工到著名导演
同乡郑正秋导演的知遇之恩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23岁的蔡楚生离乡背井,只身来到上海发展,经陈天介绍进入影片公司当杂工,兼任宣传、写字幕、演员、剧务、美术等四五项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不忘通宵达旦地磨炼绘画和书法,暗地里学习电影制作的技能。后来,坚忍刻苦的蔡楚生获得了当时中国电影界最具影响人物郑正秋导演的赏识。郑正秋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是蔡楚生的潮阳同乡和前辈。蔡楚生决心拜郑正秋为师,担任其副导演,经常一天工作20个小时,两三年中协助郑正秋拍摄了《战地小同胞》、《桃花湖》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蔡楚生也因此在业界名气大增。
▲郑正秋(左)与蔡楚生(右),同为中国电影艺术巨匠,潮汕人民的骄傲
如梦初醒
探索现实主义道路
1932年,积累了一定电影制作经验的蔡楚生独立编导了两部作品《南国之春》和《粉红色的梦》,讲述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电影呈现的小资产阶级的梦幻清新,与当下抗战爆发前夕的动荡时局相悖,无法获得观众的共鸣和认可,甚至遭到左翼电影人的批判。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聂耳,在报刊批评蔡楚生的作品是“麻醉阶级意识的工具”,希望他“不要再做艺术家的迷梦,创作出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影片来。”
年轻的蔡楚生并未因舆论的责难而气馁,反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让作品“最低限度要反映下层社会的痛苦,尽可能使它和广大的群众接触”。之后,蔡楚生加入了左翼文化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接连执导拍摄了反映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共赴国难》、赞扬劳动人民纯洁品质和斗争精神的《都会的早晨》、抨击恶势力和鼓励妇女解放斗争的《新女性》、关怀流浪儿童的《迷途的羔羊》、描绘大时代小人物命运的《王老五》等强烈反映现实主义的作品。蔡楚生善于用幽默讽刺的手法表达底层人民的深沉悲苦,获得观众的满堂喝彩。那时他的每部影片,几乎都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蔡楚生拍摄电影《新女性》
两部旷世巨作
奠定一代宗师地位
在潮汕地区长大的蔡楚生,对渔民生活很熟悉,更对他们海上凶险的生活、悲苦的命运倍加同情,电影《渔光曲》由此而生。电影以上世纪30年代渔民徐家的家庭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在经济恐慌、民生凋敝的社会状况下,下层人民所承受的多重灾难,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
诚如《渔光曲》开映广告所云:“渔光曲奏起,将响彻宇宙。”1934年,《渔光曲》在上海公映,创下了连映84天的卖座纪录;隔年参展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评委称赞蔡楚生勇敢卓越地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优秀品质做了现实主义的描写。
蔡楚生另一部创下中国最高票房的经典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抗日战争巨变之时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是一部在叙事跨度上贯通战前、战时与战后三个时期的银幕史诗,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也是蔡楚生走向艺术巅峰的里程碑。1947年,电影连映三个多月,创造了“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了戏院大门”的观影盛况,甚至有盲人来“听电影”;还有经过影院的公交车,乘客几乎都是来看电影的,到站时售票员干脆不报站名,直接喊:“一江春水到啦!请下车。”
当时蔡楚生身患肺结核,卧病在床,现场的拍摄指挥基本都交给了执行导演郑君里。郑君里每天完成现场拍摄,就骑自行车到蔡楚生家里报告进度,蔡楚生再将第二天的拍摄计划仔细告诉他。
▲蔡楚生为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手绘的布景图
大半个世纪过去,蔡楚生导演的经典作品仍在时间长河里熠熠生辉,他将抗战的宏大背景浓缩在了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刻画了个人与家国的命运共同体,传递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与理想,不仅在动荡的乱世里产生了思想启蒙作用,也铭刻在一代代中国观众的心中,永不褪色。
来源 | 汕头文化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