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委市政府致唁电 悼李文达先生仙逝

江门发布
+ 订阅

7月27日,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向李锦记家族全体成员和亲友致唁电,对李文达先生仙逝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深切慰问。唁电全文如下:

李锦记家族全体成员和亲友:

惊悉著名乡贤李文达先生不幸仙逝,深感悲痛!

李文达先生一生爱国爱港爱乡,兢兢业业,秉持“思利及人”“永远创业”精神,带领李锦记集团从香港走向世界,让“李锦记”百年品牌焕发生机,成为国际知名的酱料和调味品品牌。李文达先生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并为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一生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奖项不计其数,深受江门家乡人民和社会各界敬仰。

李文达先生仙逝,令人不胜惋惜。谨此电唁,深表哀悼,万望节哀顺变。

中共江门市委

江门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7日

1888年,李锦记创立人李锦裳在广东省珠海南水镇意外发明蚝油,创立李锦记。1902年,李锦裳举家迁往中国澳门。1920年,第二代成员李兆南接手,并于1932年将公司总部迁往中国香港。1972年,李锦记第三代传人李文达出任公司主席一职,随后李锦记从蚝油和虾酱两种产品局限中跳出,学习酱油制造,曾用“熊猫牌蚝油”打开美国市场,并最终成为“酱料王国”。

△图片来自李锦记集团官网

李文达(江门市新会区七堡人),是佛山市、珠海市和新会的政协委员,江门市荣誉市民、新会荣誉市民。2017年,荣获第三届世界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李文达生前秉承“思利及人、造福社会、共享成果”的企业精神,肩负起“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责任,积极推动教育事业。1990年出资在珠海市南水镇兴建“李兆南纪念中学”及“陈彩琴科学馆”;1998年中国水灾捐出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之物资作赈灾用途;2002年,李文达又向清华大学捐资1000万元兴建“李文达医学生命科学图书馆”等。

为支持家乡的经济发展,1996年,李文达在新会七堡投资兴建了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占地上千亩,且每年都按需扩建厂房,包括酱油厂、虾酱厂、芝麻油厂、原料加工厂及包装车间等多个生产工厂,员工2000多人,成为李锦记集团下最大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调味品生产基地。

△新会李文达中学

1998年,李文达捐资2000多万港元在家乡七堡兴建“李文达中学”,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并先后捐出450万港元用于购买学校的教学设备等。2001年,在新会筹建体育馆期间,李文达又慷慨捐出50万港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李锦记连年捐资支持广东江门新会区的慈善公益事业。此外,李锦记集团在江门新会捐资建造的“李文达大桥”“无限极大桥”陆续落成,促进了本地的交通发展。李文达事业有成,惠泽故里,深受家乡人民称颂。

2020年2月,为了全力协助地方阻击疫情、支持坚守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李锦记通过广东省江门市慈善会向江门市中心医院捐款人民币200万元,并向江门新会红十字会、各医院捐赠物资,以爱心之举扛起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

李文达

其之于百年李锦记

甚至中国食品行业

都是一个“传奇”

从澳门再到澳门

李文达的“传奇”要从他的祖父,也就是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说起。

1888年,李锦裳来到今天的广东珠海南水。提起祖父,李文达回忆说:“祖父为了谋生,开了个小茶寮,兼卖蚝豉。有次煮蚝做蚝豉忘记熄火,锅中的蚝水变成了黑色糊状的液体。他舍不得扔,尝了一下,觉得味道鲜美,便放在茶寮里卖,这便有了蚝油和李锦记的诞生。”

从珠海南水起家的李锦记,在1902年搬迁到了商业贸易更为活跃的澳门。后来租下澳门人流量较旺的新马路611号作为店铺。李锦记当时虽然只是一家蚝油作坊,但其口碑很好,很早就树立起“李锦记蚝油品质最佳”的名声。

△1902年,李锦记迁往澳门,建立横跨广东及香港的分销网络。图片来自李锦记集团官网

李锦记创业40年后,1929年1月5日,李文达在澳门出生。这一时期,蚝油已成为澳门著名的特产。当时澳门蚝油庄有十多家,街道上蚝油庄林立,除供应当地的高档酒楼外,还销往北美的中餐馆。在李文达4岁那年,父亲和伯父决定将经营重心转到已经成为国际转口贸易港的香港,于是就在中环开了李锦记在香港的旗舰店。不过,当时还年幼的李文达仍留在澳门生活和求学。李文达的一位同学曾说:“李文达上进心强得不得了,满脑子想做生意,而且在升上初中时已专注于蚝油了。”

△1932年,李锦记总部迁往香港。图片来自李锦记集团官网

1946年,年仅17岁的李文达来到广州,在大德路的一间铺面中生产和销售蚝油。李文达回忆说,每天他要骑着单车将生产出的蚝油,送到广州街头的各大酒楼或云吞面铺。一番努力之下,李锦记蚝油在广州的餐饮界中名声渐起。

然而,伴随时局的动荡,没过多久,李文达不得已离开广州。李文达这样回忆回到澳门时的情景:“父亲不同意我加入李锦记,我便说那不如自己做生意,他同意,并将他在新马路的一间店铺给我,于是我便自立门户,当时主要是做贸易生意,将一些港澳采购的百货转售至非洲。”

尽管李文达自己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是命运的车轮并未一直这样按部就班地转下去。不久之后,李文达的人生轨迹将重新与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与李锦记发生割舍不断的交集。

“李文达的李锦记”

1955年,李文达携新婚妻子蔡美灵从澳门搬到香港,在这之后李文达开始逐渐更深层次地涉足李锦记的业务。不久,李文达亲自设计了李锦记的新商标和包装,希望令李锦记的品牌形象更加突出。1969年,为改善澳门李锦记的业务,他还想出搞批发的点子,让李锦记在澳门的营业额回升,解决澳门业务的亏损问题。

人生的道路,没有可能一路平坦而毫无风浪波折,对于李文达来说也是如此。

在李文达重投李锦记怀抱后,李文达固然希望重振李锦记,然而,奈何事事受制于家族的人多口杂以及观点看法各异,所以李文达无法照自己的判断和思路走。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72年。

1972年,在历经家族分家之后,李文达开始全盘执掌李锦记。这对李锦记未来的蚝油版图而言,可谓是一个重大转机,对于李文达个人来说,他可以开展他脑中酝酿已久的蓝图,构建“李文达的李锦记”。

这一年,李文达做了个大胆的策略转变,推出工薪阶层也吃得起的平价蚝油。当年,恰逢美国总统尼克松破冰访华,中国送给尼克松两只熊猫作为国礼。正在苦苦思索如何在美国扩大市场的李文达灵机一动,认为不妨推出一款“熊猫牌蚝油”。然而,熊猫牌蚝油推出后,起初卖得并不好。

李文达并不服气。他亲赴美国,一连几天,待在洛杉矶和纽约的唐人街超市里寻找答案。他敏锐地发现,自己的判断并没有错,平价蚝油绝对有市场,需要改进的,只是行销上的细节与新品牌的形象而已。譬如,熊猫牌蚝油的包装颜色不够鲜艳,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不够突出。于是,他讯速将熊猫牌蚝油的包装主色由黄变红,以增强视觉效果。另一方面,针对经销商们担心存货的疑虑,李文达让他们尽管先拿货,卖完了再付货款。

恰逢当时美国中式餐饮业蓬勃发展,熊猫牌蚝油在美国大获成功。

“他好像一个战略家”

伴随熊猫牌蚝油的成功,扩大产能就被李文达提上议程。1976年投产的黄竹坑厂房,以及1982年建成的田湾厂房,虽然在机械化效率上有了极大提升,但是依然无法满足迅速扩展的市场需求。

1984年,李文达选择在香港大埔工业区兴建更新、更大、更现代的厂房。1988年是李锦记创业一百周年,李文达特意选择在当年的8月8日,在李锦记的大埔厂房生产出第一樽蚝油。李文达希望借助大埔厂房进一步迈向中国内地乃至全世界。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主要盛行于广东地区的粤菜,逐渐开始在全国流行。李文达相信:“中国人的勤劳举世闻名,用不了多久,会有更多的人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去餐馆吃蚝油生菜,买李锦记的蚝油等各式酱料。所以,要有耐心,等待中国内地市场的成长。”

不久,李文达拟定了这样的发展计划:先在内地建一个生产基地,同时再培育市场,等待着它慢慢成熟。

△1996年,为拓展中国业务发展,李锦记在中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七堡镇设立生产基地。图片来自李锦记集团官网

1993年和1996年,黄埔和新会工厂的相继运行。这一方面实现了李锦记产品在中国内地的本土化生产,大幅降低了产品价格,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得起;另一方面,因为生产基地更加贴近客户,所以有助于李锦记了解内地市场特性,并迅速提高品牌在内地知名度。

△1998年,中国广州黄埔生产基地成立。图片来自李锦记集团官网

近些年,李锦记相继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等国际盛事的指定调味品。如今,李锦记的200多款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4月21日,在李锦记130周年创业纪念日晚会上,“李文达奖励金”正式启动。

鉴于李文达以及他所执掌的李锦记在中国食品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18年4月21日,在李锦记130周年创业纪念日晚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决定,在 “科技创新奖之突出贡献奖”中,首次设立以人物命名的“李文达奖励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希望通过“李文达奖励金”的设立,让李文达先生的公益心得以绵延,让当时近90岁高龄的李文达先生的事迹和名字,如同李锦记的发展一样,永远融入世界食品之林的伟大进程中。

传奇企业家

一路走好!

来源:江门发布、新会发布、李锦记集团官网

责任编辑:方艺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