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患肝癌的风险有多大?南方医院肝病专家创建预测模型

南都名医大讲堂
+ 订阅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日,南方医科大南方医院在医院门诊楼外广场举办了肝炎日义诊活动。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暨肝病中心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近三年,在中国最佳专科排行榜(复旦版)传染科排名第3-4名,在华南区排名第1名。在今年的“世界肝炎日”,该院肝病专家向记者介绍了该院肝病团队创建的肝癌风险预测模型(aMAP评分),以及肝癌早期癌查的“金字塔”策略。

义诊现场。通讯员供图

义诊:提供多项免费筛查服务

义诊现场,很多市民早早来排队,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南方医院增城院区肝病科多名专家现场为市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免挂号费,并提供免费丙肝抽血筛查、肝癌早诊筛查、慢性肝病随访登记、发放宣传手册等。前50位患者还可进行免费肝硬度扫描检查。一上午时间,接近400人参与了义诊活动。

“我们现在的门诊病人,75%是看乙肝的问题,20%是脂肪肝,脂肪肝越来越多”,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陈金军参与了本次义诊活动,并就乙肝与肝癌相关问题面向患者做了一场科普讲座,他说,过去,他可以从病人的状态来大致判断可能是乙肝还是脂肪肝的问题,“瘦的可能是病毒性肝炎,胖的人是脂肪肝的多”,但现在,他感觉自己“看走眼”的时候变多了,因为,现在乙肝患者也可以控制得较好,而控制好之后又变胖、出现脂肪肝的情况变多了。

义诊现场。通讯员供图

肝癌风险评估:已有预测模型可预测患者肝癌风险

我国乙肝感染人数众多,而肝细胞癌是导致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肝细胞癌的发病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以及黄曲霉毒素长期暴露等有关。

那么,什么样的人群更可能从乙肝发展至肝癌?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建立多个肝细胞癌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利用这些评分系统,可有助于筛选出肝细胞癌高危人群进行密切监测。

据了解,目前,南方医院团队依托国际合作网络,创建并验证了一种可适用于各种肝病、不同种族的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aMAP评分)。aMAP 评分由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白蛋白和总胆红素这 5 项常见检验指标构建而成,将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综合评分分为0~100 分,并将其区分为:低风险组(0~ 50分)、中风险组(50~60分)和高风险组(60~100分)。

南方医院肝病专家团队创建的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aMAP评分)小程序。

南方医院副院长、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孙剑表示,根据系列研究结果,无论在高级别医院还是基层医院,运用 aMAP 评分可准确预测肝细胞癌发生风险,并使接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极低风险人群(年肝细胞癌发生率低于 0.2%)免于频繁筛查,从而显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省医疗资源。

“如果将 aMAP 肝癌风险评分进一步推广至国内社区范围,低风险人群这一比例范围预计会更高”,孙剑认为,识别肝癌发生低风险人群,将医疗资源更多集中于中、高风险组人群,将使社区肝癌筛查工作简便、经济、有效和精准。

肝癌早期筛查:我国肝癌筛查还未普及

2020年1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目前肝细胞癌位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第4位,恶性肿瘤致死人数排名第2位。肝细胞癌是导致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提升肝细胞癌的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是关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主任对此表示,尽管我国肝细胞癌的诊疗效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步,但年龄标准化后患者的总体 5 年生存率未见显著提升,仅 14.1%,我国肝癌防治事业,亟待进一步有效应对。

由于我国慢性肝病患者基数庞大,各地卫生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目前尚未全面普及肝癌筛查工作。

侯金林认为,肝癌的筛查与监测迫切需要通过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进行,创建医院社区一体化“金字塔”肝细胞癌筛查模式,发现肝细胞癌高风险的患者,并使患者加入到肝细胞癌的终生监测计划,实现肝细胞癌的早诊、早治,从而降低肝癌相关死亡率和总体肝病相关死亡率。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团队提出的肝癌早期筛查“金字塔”策略。通讯员供图

六成患者确诊肝癌时已是中晚期 这几种情况要重视肝癌筛查

侯金林指出,多种病因或危险因素叠加,例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等,可显著增加肝细胞癌发生风险,此类人群应密切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

特别是,任何病因所致肝硬化都有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我国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是筛查的重点监测人群。

他表示,大家应充分认识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或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降低肝细胞癌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尤其对于已进入肝硬化阶段患者,仍需按筛查流程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

肝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分期密切相关,中国大陆地区诊断肝细胞癌时60% 以上的患者已处于中晚期,中位生存时间小于 12 个月。

肝癌早诊的实现取决于在全民普及肝癌早期筛查策略。定期筛查是提高肝癌早诊率,降低死亡率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7月28日,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陈金军在南方医院作乙肝相关科普讲座。

怎样筛查?不同的人群建议筛查标准各不相同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陈金军介绍,目前临床上,甲胎蛋白(AFP)仍为筛查早期肝细胞癌的首选血清学指标。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是肝细胞癌危险人群监测的主要影像学手段,可发现> 2 cm 的肿瘤及结节。超声联合甲胎蛋白被很多国家的指南推荐作为高危人群肝癌的筛查最普及的方法。

不过,他提醒,尽管肝脏超声是目前最常用的肝细胞癌筛查手段,但也存在检出率较低的不足。既往研究显示,超声对于肝细胞癌检出的敏感性为 84%,其中对于早期肝细胞癌的敏感性仅为47%。此外超声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手法和细致程度的影响,也受患者肥胖的影响。

此外,已有多项研究显示增强CT或增强MRI在高危人群的肝细胞癌筛查方面具有更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然而,CT 和 MRI 同时存在耗时、昂贵,特别是CT存在造影剂肾毒性和放射线危害等缺陷。

目前主要中国专家共识认为:腹部超声联合AFP为慢性肝病患者肝细胞癌规筛查方法;多模式肝脏MRI 、CT为加强筛查方法。

对此,陈金军建议,低危人群每年 1次常规筛查,中危人群每 6 个月 1 次常规筛查;高危人群每 3 ~ 6 个月 1 次常规筛查,每 6 ~ 12个月 1 次加强筛查;极高危人群每 3 个月常规筛查 1 次,每 6 个月加强筛查 1 次。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李晓姗 郝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