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造“奥运战车”闪耀赛场,究竟如何炼成?| 寻找深圳专精特新

南方+ 记者

7月26日和27日,东京奥运会山地自行车男子越野赛和女子越野赛分别在静冈县伊豆山地车赛道举行,“95后”选手张鹏和姚变娃代表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出战。

与他们一同出征本届奥运会的,正是深圳科技企业喜德盛精心研发、融合多项先进科技和工艺的9.6千克超轻全避震“奥运战车”。这款“战车”选用航空级的T1000碳纤维材料,经历过1000公里以上的实地测试、赛事历练,还有近百次的改进、改良。

深圳造“奥运战车”闪耀赛场,究竟如何炼成?

奥运赛场上,大雨让原本高低差就高达150米的赛道更加泥泞、湿滑,十分考验选手的能力以及山地车的品质,但让电视屏幕前的喜德盛人欣慰的是,他们精心研发的“战车“性能稳定,帮助选手有效应对了赛道的各种挑战。

喜德盛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谭伟龙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组织员工观看了奥运会山地自行车赛的直播,看着中国选手骑着喜德盛奥运战车,和世界顶级品牌在奥运赛场同台竞技,民族品牌终于登上奥运会的舞台,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未来,我们将更加努力,为中国国家队制造出更好的竞赛器材。”    

单手就能提起的“奥运战车”,背后有何奥秘?

7月27日,南方+记者在位于深圳光明区的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喜德盛”)现场体验了奥运会选手同款战车。

7月23日中午,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运动员姚变娃(左)、张鹏(右)在东京奥运会现场训练。

7月23日中午,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运动员姚变娃(左)、张鹏(右)在东京奥运会现场训练。

喜德盛“奥运战车”整车仅重9.6千克,在全球同级产品中最轻。

喜德盛“奥运战车”整车仅重9.6千克,在全球同级产品中最轻。

作为竞技类山地自行车,“奥运战车”看起来比常见的自行车更大、更有分量感,但握住车梁,单手轻轻一提就可以抬起整辆车。

超轻,是这款“奥运战车”给人的第一大直观感受。

“我们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碳纤维山地自行车的重量每轻一克,价格就可以高1000元。”喜德盛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车根据赛事需求特别选用了航空级的T1000碳纤维材料,作为整车核心的车架仅有1150克的“梦幻”重量,大概相当于两瓶矿泉水重,打破了国外此前的“冠军车架”的记录,整车仅重9.6千克,在全球同级产品中做到了最轻。

除了超轻,强大的避震性能也是“奥运战车”的优势。

由于伊豆山地自行车赛道每圈的垂直高度差为150米,起伏多,弯道多,泥泞路段、陡坡路段、岩石路段、碎石路段交错进行,难度极高。山地车越野赛的比赛时间通常会超过90分钟,长时间、高强度的骑行需要选手拥有强大的体能和高超的技术,复杂的赛道情况对山地自行车的品质也是一项极大的考验。

因此,“奥运战车”既结合使用了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工艺,也兼顾到实际比赛的需求。喜德盛的外观结构设计工程师团队与国家队队员及教练组数以百次地深入沟通、收集信息,并且结合了一线车手的多次测试,经过一年左右时间才选定最终的产品设计方案。

据喜德盛副董事长李楚乔介绍,“奥运战车”采用的自主创新的高转点新结构倾注了工程师们的许多心血,为了在轻量化、避震效率等方面达到最佳平衡点,方案先后修改了数十次,包括使用3D打印技术多次修正、调教,多次推倒重来,最终,这个设计为整车高速骑行时提供了更高的刚性和通过性,使整车具备了重量轻、强度高、操控性好、结构优化的优点。这些优点能够助力奥运健儿获得舒适畅快、极速飞驰的骑行体验。

喜德盛创始人、董事长谭伟龙(右)与喜德盛副董事长李楚乔。

喜德盛创始人、董事长谭伟龙(右)与喜德盛副董事长李楚乔。

深耕自行车行业三十余年的“长跑者”

过去三十多年来,谭伟龙很少出面接受采访。今年以来,喜德盛的发展良好,再加上“奥运战车”亮相奥运会,谭伟龙显得踌躇满志。

他告诉南方+记者:“得益于深圳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喜德盛近年来发展顺利,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比增长35%。我们的增长也带动了自行车产业链的增长,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将自行车产业做大做强。”

谭伟龙是广东梅州人,身形瘦削但很精神,可以看出长期锻炼的痕迹。他喜欢与亲友一起骑自行车,也喜欢跑步、爬山、打羽毛球,读大学时一度曾打破5000米长跑的记录。

198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长跑冠军”谭伟龙只身前往深圳,开始从事自行车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从此,谭伟龙就在这个领域专注“长跑”了三十多年。在他看来,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样样都成功,更不能看哪里赚钱就往哪里跑,影响主业的发展。

三十多年来,他见证了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王国里,自行车从人们出行的必需品,到被生活日渐小康的人们远离,再到后来被当作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他也从生产一二百元的普通自行车,到生产定价千元以上的运动自行车、开发研制十几万元的高档自行车,甚至被称为“自行车大王”。

2021年5月,喜德盛正式向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交付“奥运战车”。

2021年5月,喜德盛正式向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交付“奥运战车”。

1995年,谭伟龙在深圳市光明区创办了喜德盛公司,在运动自行车领域奋勇开拓。作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的大学生,他早早明白,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他说:“当时选择深圳在深圳创业,主要是因为深圳的营商环境比较友好,而且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自行车产业链,原材料供给有保障,人才充足。”

创业初期,谭伟龙只有几十万元资金,一个人既要负责产品的设计,还要负责生产管理、销售,但不到一个月产品就上市了。他坦言,喜德盛早期的发展模式比较粗放,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知名度的提升,发展民族品牌的念头越来越坚定。

26年来,喜德盛专注主业,一直致力于高端自行车设计和制造,不涉及其他类型的投资,现已成为全球三大制造商之一。喜德盛拥有1万多名员工,建立了专门的研发部、技术部,组织了数百人的研发设计团队,每年都会有大量新产品面世。

2

扎根光明区的“自行车王国”

三十年多年来,谭伟龙从深圳市光明区起步,逐渐打造了喜德盛自己的“自行车王国”。

位于光明的喜德盛总部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除了企业常见的办公楼、展示厅,这里还有自行车博物馆,甚至还有一座小山。

利用这个地形优势,喜德盛2012年建成中国首座国际自行车大型训练基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融综合性土坡多功能赛道、山地越野赛道及速降赛道等多种级别的赛道于一体,极具挑战性,不仅方便比赛、训练、教学,也是业界测试产品、发表产品的不错场所。

在喜德盛数百平米的展厅中,各式各样的自行车、电动车琳琅满目,既有幼儿使用的平衡车,也有外观文艺的女士自行车,还有设计时尚的电动车,看起来价格不菲。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的产品可以满足2岁到80岁用户的需求。”

如今,喜德盛的整车年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辆,从公司在中国、柬埔寨等地设立的五个生产基地,其产品销售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基地中,还包括中国最大的镁合金新材料自行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纤维自行车研发制造基地。

谭伟龙表示,“我们的产品延伸到滑步车等,覆盖少年儿童群体,不仅是开拓市场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行车情怀’,促进他们养成骑行的习惯,将来成为骑行文化的主力军。”

谭伟龙喜欢骑行,一直大力推广骑行文化。

谭伟龙喜欢骑行,一直大力推广骑行文化。

谭伟龙对骑行文化的兴趣,起始于2009年。当时,他受邀参加台北国际自行车展,并与台北同行组成车队一同骑行游览台湾日月潭、阿里山,路上经常遇到不同的自行车队,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在互相打气、互相支持,台湾浓厚的骑行文化深深感染。此后,他一直大力推广骑行文化,喜德盛不仅自建了自行车文化博物馆,而且每年积极举行参加各种赛事。

谭伟龙的愿望是,未来国内能有提供更多的自行车运动场地、举办更多自行车运动赛事,使中国从自行车制造强国迈向自行车运动强国。

【企业档案】

喜德盛

喜德盛创立于1995年,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自行车企业,特别是在碳素纤维和镁合金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喜德盛2010年获批“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300多项国内外专利技术。喜德盛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团队成员:创始人、董事长谭伟龙,198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进入自行车行业,1995年创立喜德盛。

深创者说@谭伟龙

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能够使用喜德盛产品参加奥运会,是民族品牌在奥运赛场新的突破,这对于我们来说一种认可,也是一种鼓励。

实践证明,喜德盛“奥运战车”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在性能上不逊于国际大牌产品,实践证明国货是经得起奥运赛场考验的。

今年上半年,喜德盛公司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比增长35%,我们的成长也带动了整个自行车产业链的成长。

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将自行车产业做大做强,期待国内未来能有更多的自行车运动场地,举办更多自行车运动赛事,使中国作为自行车制造强国迈向自行车运动强国!

相关新闻:

1、东京奥运会开幕,“奥运战车”等“深圳智造”闪耀会场!

2、深圳造“奥运战车”现身东京,海关“纸黄金”助力出海

【记者】马芳

【图片/视频】朱洪波

编辑 胡佩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