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吃蘑菇中毒的话题
接二连三冲上热搜
7最近雨水多,
野地的蘑菇也多了起来。
每年这个时候
因采野蘑菇误食中毒的风险增大
这不,
从前天凌晨至今,
市六院急诊医学科已收治
3例蘑菇中毒的患者
↓↓↓
7月26日凌晨, 急诊医学科收治了第一名蘑菇中毒患者,随后陆续又有2名患者因蘑菇中毒被送至市六院救治。三名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市六院作为本地区中毒抢救中心,设备先进、技术精湛,中毒救治流程规范,能够及时甄别各类中毒病例,为患者争取了救治的时间和生存的希望。近年来,中毒中心救治能力不断提升,为广大中毒患者提供了专业的诊疗救治。也曾多次抢救过多位危及生命的蘑菇中毒患者,因此结合以往经验,急诊医学科的接诊医生迅速作出了判断,立即为患者予洗胃,导泄,吸附,补液等对症治疗,其中一个患者病情较重,肝功能受到损伤,收入急诊重症监护室,给予血液灌流治疗。
误食蘑菇经过比对辨认,经过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教授确认,这三起中毒食用的蘑菇属于铅绿褶菇(青褶伞),该种蘑菇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炎型。
据悉,三名患者均是自发在家门口或田野间采摘野生蘑菇,本以为是难得的鲜美野味,但却因不懂辨别,一时疏忽大意,进而误食了毒蘑菇,险些丧失性命。急诊医学科主任邱朝霞表示,加上这三例蘑菇中毒事件,近一月已经收治六起共计8名蘑菇中毒患者。虽然每年都有对警惕毒蘑菇进行相关宣传,但仍有部分市民喜欢尝新鲜,不顾进食野生蘑菇带来的危害。
▼以下为患者提供的毒蘑菇照片
在此,
邱朝霞主任提醒大家:
千万不要采食野外的蘑菇!
一、什么是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毒性反应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毒蘑菇约有1000种,我国目前已报道480种。
二、毒蘑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一种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种毒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常见蘑菇中毒有7个临床型,分别是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除此外还可造成其他系统脏器损伤。在实际的中毒案例中,还有患者食用了多种毒蘑菇,中毒症状更为复杂。
三、我国毒蘑菇中毒特点
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监测显示,我国毒蘑菇中毒具有五大特征:
1)报告事件病死率高达20%;
2)地域性强,以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等最为严重,近年湖南、浙江增加迅猛,其他地区均有发生;
3)发生时间集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6−9月份,其中以7−8月高发;
4)毒物谱相对集中,在我国造成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主要集中在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红菇属、青褶伞属、粉褶菌属、桩菇属、粉末牛肝菌属等,致命的毒蘑菇主要包括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的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及造成横纹肌溶解型的亚稀褶红菇。其中鹅膏属的毒蘑菇和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总人数的95%以上;
5)家庭聚集性,80%的中毒发生在家庭,因毒蘑菇中毒家破人亡的案例不时见于媒体。
四、毒蘑菇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毒蘑菇识别困难、中毒后果严重,杜绝食用毒蘑菇是毒蘑菇中毒防控的关键。
(一) 预防为主,加强科普宣传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暴露人群、不同时间开展针对性科普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依靠政府、医务人员、教师等针对各地特有的毒蘑菇种类开展科普宣传。做到“知、信、行”一体,即普通百姓知晓毒蘑菇危害的严重性,相信科学知识,做到不采食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不食用混杂的野生蘑菇等。
(二)监管部门加强管理
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管理措施,指导、监督销售环节特别是农贸市场、流动摊贩等售卖的野生蘑菇,发现种类不明、来源不清、疑似有毒的野生蘑菇应及时禁止销售并收缴销毁,以最大限度降低市售野生蘑菇的中毒风险。
(三)进食疑似毒蘑菇,及时就医
如发现疑似毒蘑菇中毒,患者应及时就医,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图片和/或剩余蘑菇样品,请一并带到医院,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毒蘑菇种类和中毒类型并针对性实施救治。医院应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中毒事件的处置和病人救治。
供稿 | 行政办、急诊医学科
供图 | 急诊医学科
编辑 | 行政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