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近期,合成社区在陈村镇党建办、宣传文体旅游办的指导和支持下,打造陈村镇合成社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吴勤烈士纪念公园,向居民群众积极推广红色文化,推动群众对红色文化认知,延续红色火种、发扬红色传统、汇聚红色力量,为“美丽合成,幸福家园”发展打造红色引擎。
“陈村江水起洪流,难洗吴勤受害仇。百战山河谋解放,一腔热血洒珠洲!”
位于潭洲水道合成段的吴勤烈士纪念公园,园内的烈士事迹宣传栏,述说着那段血与火的革命事迹。
献身革命的吴勤烈士
吴勤(1895—1942),原名吴勤本,南海县四区佛山堡(今禅城区)南浦村人,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曾任孙中山卫士。
1924年5月29日组建南海县第一支农民武装——南浦农团军;同年8月参加第二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前由谭平山、罗绮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组织成立南海县第四区农民协会,担任会长,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11月任南海县农民赤卫军第二团团长。为配合广州起义,率队攻占佛山镇普君墟。广州起义失败后遭到国民党当局通缉,流亡到新加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当地爱国华侨一起参加抗日爱国运动。
1934年从新加坡返回香港,接受叶挺、何香凝、蔡廷锴的指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返回广州、佛山等地,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10月广州、佛山沦陷后,吴勤从佛山带领19名爱国青年到广州南郊崇文二十四乡,组织起一支的抗日义勇队,在南海县一带打击日本侵略者。同年10月下旬的一天,吴勤率队袭击停泊在南海平洲夏滘附近河面上的两艘运输船,消灭日军10多名。接着,又乘胜率队袭击广(州)三(水)铁路南海县内小塘车站,破坏交通,阻延日军西进。随后,抗日义勇队改编为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吴勤任司令。广游二支队整顿改造,1941年7月整编,成为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
1939年5月,吴勤组建半武装性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抗日俊杰同志社,任社长。该社先后在南海、顺德、三水、花县和广州市南郊建立52个分社,社员2000多人,其中的基干武装灵活机动地打击日伪。
1942年5月7日,吴勤夫妇及警卫员3人在顺德陈村水枝花渡口乘船过渡时,遭国民党顽军伏击而牺牲。
他的亲密战友刘向东当即写下一首诗,深切怀念这位抗日志士:“陈村江水起洪流,难洗吴勤受害仇。百战山河谋解放,一腔热血洒珠洲!”
位于佛山禅城的吴勤烈士陵园
烈士精神永驻佛山
在艰苦的岁月里,吴勤和战士一起行军打仗,一起吃饭睡觉,组织指战员和群众一同开荒种田,千方百计为部队筹措经费和粮食、武器等物资。为了抗日大业,吴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党中央从延安派来的干部掌握,保存和发展了珠江三角洲敌后抗日武装力量。
1941年秋,正当广游二支队取得抗击日伪军节节胜利之时,国民党顽固派又掀起反共逆流,各种反动势力纠合一起“围剿”广游二支队。甚至派出特务,以高官厚禄引诱吴勤,要他交出部队和武器。但他始终坚持“宁捐七尺躯,不失一分志”的信念,决心把民族解放事业进行到底。
新中国成立后,南海县人民政府将吴勤遗骨从番禺迁回佛山安葬。1951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将吴勤烈士陵墓扩建为陵园。
位于佛山禅城的吴勤烈士陵园门口
抗日武装队伍——广游二支队
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是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期间,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一支拥有数千人的人民抗日武装劲旅,其前身是广东人民抗日义勇队,后发展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
广游二支队自成立以来,辗转战斗于广州南郊和南海、番禺、顺德一带,不断打击日伪,战绩卓著。其中发生在广州近郊及其邻近地区的重要战斗有:西海大捷、智擒沥滘“八虎”、夜袭新造日伪据点、突袭市桥、血战植地庄等。
合成党建风采展示
公园内,还设有合成社区党建风采展示栏,向居民群众展示近年来合成社区的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带动居民群众共同关注社区发展并参与社区的建设,构建美丽宜居合成家园。
来源:陈村合成社区
编辑:绿色陈村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