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专题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据悉,侨批带来的侨汇是近代五邑侨乡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在当天下午的“侨批中的党史”学术研讨会上,《广东华侨史》副主编、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袁丁从两份文件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对侨汇的认识。
袁丁。
袁丁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出现侵犯侨汇所有权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的保护华侨和侨汇的政策不能完全被执行,某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华侨和侨汇存有误解。
袁丁介绍,针对各种侵犯侨汇的情况,1955年2月,周恩来总理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随后,针对基层干部和普通大众对侨汇的意义和国家保护侨汇政策认识不足的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刊发《关于保护侨汇问题宣传内容的几点意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细致地解读了国务院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向基层干部和普通民众宣传和解释国家保护侨汇的重要意义,推进了侨汇政策的贯彻执行。
“这两份文件奠定了中国政府在很长时间内对侨汇的基本认知。”袁丁表示,这是今天解读当年中国政府对侨汇的认识的两份关键文件。
“从1949—1965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的侨汇政策始终保持以吸引侨汇为核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袁丁说。
【撰文】叶芷晴
【摄影】杨兴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