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来了!农业“朋友圈”再扩容,给清远带来什么?

南方+

“清远‘花稻花’无人农场水稻直播,现在开始!”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一声令下,技术人员启动软件程序,一辆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按照预设程序和路线开始水稻播种,并能自动转弯避障。很快一大片田里就播上了种子。

7月25日,清远市首个“花稻花”无人农场水稻直播演示现场会开始。这是清远市携手华南农业大学试点建立的广东省第二个、粤北地区首个“花稻花”无人农场。

清远农业专家“朋友圈”再扩容。除了罗锡文院士外,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等多位农业专家也已经在清远落地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项目。

就在本月19日,清远市政府、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三方进行签约,共同组建“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清远)示范基地”。更早之前,成立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任院长;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合作,成立清远市智慧农业农村研究院,打造“清远农宝”平台……

“大咖”频频带技术、携项目来清,清远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升温。清远这个农业大市将激发出怎样的“新动能”?

“农业种植人口老龄化加剧,种地群众很多都50岁以上了,未来谁来种田?”在“花稻花”无人农场水稻直播演示现场会上,清远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出,无人农场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

在清远的土地上,罗锡文留下了自己的答案。

清城区东城街道江埗村,无人农场已整合土地约132亩,未来依托新引进的一批机器人,能在人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耕、种、管、收无人化作业。

1

例如,除了演示期间水稻播种实现无人化,当天早上利用水田激光平地机还翻了整片田,同样实现自动化。“我们利用无人机扫描了水田,设计好操作路线,机械就能自动运作。”一位技术人员介绍。

“正是因为留在农村的主要以老人、小孩、妇女为主,用机器带动人,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显得更为迫切。”罗锡文说。

无人农场,真的不需要人了吗?

“无人农场不等于不需要人,而是意味着需要更高技术、更高素质的人才。”罗锡文介绍,其团队当前在全国各地已开展试验推广多个无人农场项目,不是用来“做表演的”,而是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通过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带动教会农民运作。

在清远,专家“下田”变得更加普遍。

7月中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傅廷栋一行,先后来到飞来峡镇龙埗村、阳山县七拱镇油菜花种植基地。

其中,龙埗村蓄滞洪区花稻花项目于去年开始“尝鲜”。今年开始准备三造连种,打造一个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形成夏有莲花、秋有稻花、冬有油菜花的整片田园风光。

专家助力还在“加码”。随着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清远)示范基地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将利用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及科研团队的良好资源,做好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在清远的落地转化,为建立傅廷栋院士工作站打造良好基础。

与赵春江院士团队合作,成立清远市智慧农业农村研究院,并设专职团队常驻清远,搭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管理大数据服务平台以及全农业科教云平台“清远农宝”平台,鼓励技术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以及发布销售信息。

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清远已不再“唱主角”。

目前,清远全市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含清远市红茶优势产区产业园),创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实现县域产业园全覆盖。

2

根据2020年印发的《清远市贯彻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的实施意见》,清远将提升数字农业农村自主创新能力,聚合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企业,推动线上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大田作业、设施控制的智慧农机装备示范基地,推进“互联网+农机化”,创建清远市无人作业农场等。其中,上述“无人作业农场”等概念已走向现实。

从中不难看出,专家“朋友圈”再扩容,正是清远谋划之内的“关键一招”。

罗锡文院士长期从事农业工程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和直播机,无人驾驶棉花播种机和拖拉机等。“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在清远也将应用这些尖端新农机和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等落地无人农场,能实现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据悉,无人驾驶的水稻直播机走直线时,横向误差不超过2.5厘米,掉头对行误差不超过3厘米,这些技术学起来会很难吗?罗锡文院士团队成员说,“花稻花”无人农场水稻直播这两天,他们已在江埗村培训了4名村民。“技术操作很简单,基本半个小时就学会了。”他说。

“请问,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控禽流感?”“做环境管控,接种疫苗,搞好消毒。”清远农宝平台上,来自清远连州的黄女士发出疑问。很快就有农技员作出解答。在该平台,还可以进入“专家在线”板块,向省市县镇各级农技人员、农业专家提问。

清远市农业部门统计,清远推动“互联网+农技”服务,联合赵春江院士团队打造的“清远农宝”平台截至6月30日,累计发布日志1.7万余篇、上报农情3645条、提问15991个、回答问题82699个,集成对接清远农家、清远三农等第三方平台信息。

清远位于广州都市圈,与广佛等地接壤,是全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农业大市。面积包括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和英德市连樟样板区的广清接合片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清远肩负的重要使命。

3

先行探路,勇于破局,清远借助专家“外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意愿愈加强烈。

梳理权威公开报道,仅今年以来,清远市委主要领导就多次与罗锡文、傅廷栋、刘仲华等专家座谈交流,提出希望各领域专家来清远深入开展调研及科学研究,利用龙江源等广阔舞台,落地实施各项前沿农业研究成果,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努力打造可在全国全省推广的“清远模式”。

今年初,广清(环霞·龙江源)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通过全域整治、全域生态修复、全域旅游,优化国土高效利用新格局、完善提升农业生产、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配置,全力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激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江埗村的“花稻花”无人农场、龙埗村蓄滞洪区的“花稻花”项目就位于广清接合片区或综合示范区内。清远市产业融合龙埗村蓄滞洪区“花稻花”项目已先行探索,于去年开始“尝鲜”冬种新品种油菜花。

炎炎夏日,龙埗村以往的数百亩“撂荒地”“水淹地”却是莲花竞艳。今年开始,项目准备三造连种,将环霞龙江源片区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形成夏有莲花、秋有稻花、冬有油菜花的整片田园风光。

随着合作进一步深化,未来各方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并加以实验,不断培育质优安全的新品种,立足实践示范,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成熟的科研成果。

“将合作推广冬种油菜,形成‘花稻花’(荷花、水稻、油菜)、‘稻稻花’(双季稻、油菜)等种植模式。”在清远开展调研期间,傅廷栋院士介绍,将充分发挥油菜全身都是宝的优势,逐步建成油菜苔蔬菜产业,形成观赏性旅游产业,观赏后可将油菜加工成青饲料或直接回田做绿肥。青饲料还可与清远黑山羊、乌鬃鹅等草食畜禽结合,提升畜禽品质。

■专家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

“清远光、热、水利条件都很好”

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研科学基地建设了水稻无人农场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携团队打造全省第二个无人农场,这一站是清远。

为什么是清远?“清远自然资源禀赋卓越,光、热、水利条件都很好,各级政府部门对于项目支持力度大。”罗锡文介绍,一般种水稻有这样一个特点,水稻要高产,往往旁边有比较高的山,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降得很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的蛋白质转化,而清远就具备这种条件。今年这130亩只是试点,明年要在这个基础上做大。

“无人农场能有效提高作业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和肥料农药的利用率,实现全天不间断作业。”罗锡文介绍,无人化种植在北斗定位信号支持和计算机控制下,实现无人驾驶、自动作业、精准卸播、提高效率,后续还将进行耕种管收四个环节的自动作业全覆盖。

近日清远的无人农场播种开启,为上述流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无人驾驶的水稻直播机走直线时,横向误差不超过2.5厘米,掉头对行误差不超过3厘米,这有什么好处?

罗锡文说,第一它走得直,第二它不漏种、不重耕,保证每一个地方都能播到,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这比人开得还好。人能开得这么快,但绝对不能开得这么直。“要让广大农民兄弟知道,不用人力,也能种得这么高效、这么高质量,努力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

他还向记者描绘清远无人农场接下来的场景:在田间安装了传感器,哪怕在外地都能知道稻田含水量是多少,然后启动灌溉;利用无人机将水稻生产情况拍下来,分析病虫害情况、判断是否缺肥料,并利用无人机施肥打药等,还可以通过培养好载体、联动好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更加省心高效。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蔡忆江:

“探索以托管的形式整合土地”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蔡忆江介绍,以建设无人农场为契机,清远将继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方便机械化操作,实现“藏粮于地”。利用院士专家团队的先进研究成果,落地清远开展试点,促进科研成果落地推广,实现“藏粮于技”。

他认为,零碎、小规模的土地难以体现出效果和效率,一般农民也较难操作,因此要探索以托管服务的形式,努力将农村“在耕地”“撂荒地”整合起来,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载体进行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

“通过托管的形式,农民有收益,经营主体有效益,有利于先进智能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蔡忆江介绍,清远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供销合作社已在全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采取土地托管等土地流转形式,把部分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的农民的土地托给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并由其代为耕种管理。目前已整合托管土地数万亩,而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可进一步拓展就业增收的路径,转型新型职业农民,并可获得土地租金、经营分红等收入。

■链接

清远携手院士专家“干大事”,双方共建的科研院所、研究基地等,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中,清远市智慧农业研究院、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清远)示范基地等项目,近年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NO1.清远市智慧农业研究院

2019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与清远市联合成立的清远市智慧农业农村研究院正式揭牌。设专职团队常驻清远,现已建成英德市红茶产业园信息化服务平台和“清远农宝”APP等平台,对清远市茶叶信息化、溯源体系建设,尤其是英德红茶智慧茶园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慧农业研究院建设目的是转化国内农业信息化领先科研成果,为本地区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支撑服务,从而将国家级研究中心、重点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及本地科技应用成果依托研究院承载服务于本地,促进清远市农业科技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快速提升。

NO2.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

根据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已受邀聘请为清远市政府顾问,并提出将出任清远市茶叶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且将联合茶叶领域相关专家共同为清远茶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和科技服务。

2021年4月,主题为“头采英德红,沸腾新时代”的第三届中国英德红茶头采节上,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刘仲华院士获聘研究院院长。据悉,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是中国英红科创小镇规划打造的研发平台,通过吸纳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人才,针对红茶全产业链薄弱环节和未来趋势进行持续科技攻关,实现红茶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引领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NO3.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清远)示范基地

7月19日,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清远)示范基地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合同先后签约。清远市政府携手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农企,共同致力于以傅廷栋院士为核心的油菜研究成果在清远的落地转化,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的优质、安全、有效供给。

各方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并加以实验,不断培育质优安全的新品种,立足实践示范,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成熟的科研成果。作为广东省职教城唯一涉农的高职院校和承接院士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学校,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曾说,将服务承接好院士科技成果的转化,将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吸收消化院士的经验,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清远农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陈国飞

【通讯员】陈雅珺

【摄影】梁素雅

【策划/统筹】张锦标 魏金锋

编辑 梁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