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图)
全文共3855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卫河有二十五年没有发过洪水了。
“昨天晚上下暴雨后,村里的大喇叭提醒要注意安全。今天早上就开始用铲车转移人。”
23日凌晨1点,一对夫妇敲击车窗,问是否可以带他们的两个孩子去高处。素未谋面,这位母亲不得已将孩子托付给了陌生人。
当被问及去哪里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到高处去”。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任编辑|张玥
2021年7月21日凌晨,暴雨开始从郑州北移,肆虐百公里之外的新乡、鹤壁。
22日晚间,卫河告急。据报道,鹤壁市浚县新桥镇发生决口险情,卫河河水越过大堤倒灌进附近多个村庄。
卫河,在河南境内连接着新乡、鹤壁、安阳三地。它是海河水系中一大支流,得名于春秋时卫地,发源自太行山脉,流域面积14580平方千米,占到河南行政区域面积的8.7%。
卫河有二十五年没发过洪水了。
2018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毛慧慧曾在论文中统计过,1607年(明朝万历年间)之后的四百年里,卫河洪水达110次,平均三四年一次。但新中国成立后,卫河仅在1953—1956、1963、1982、1996年发生过大洪水。
最近的一次,1996年,也是受台风影响,卫河上游下暴雨,形成了洪峰。
7月23日上午,南方周末记者站在卫辉市京广立交桥和共产主义渠大桥的连接点上,看到卫河河水冲上了桥面,将冬瓜等农作物冲到了公路上。
暴雨过后,桥下原本相邻的卫河和共产主义渠已不分边界,渠水上涨,漫过堤坝,流入卫河。
洪水顺卫河下泄,大量河边房屋的一楼被淹没,部分屋顶被冲走。玉米秆泡在水中,只能露出叶尖。来不及转移的牲畜,被洪水逼上斜坡。
1
新乡:“用铲车转移人”
7月21日深夜,雨淹新乡。新乡位于豫北,南临黄河。
新乡气象局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中午12时,过去的16个小时中,全市共有18个站点数据达到特大暴雨级别。
7月22日上午,南方周末记者赶往新乡。沿途水势汹涌,第一位司机走至半路,不敢前行,将记者放在了国道上。
14点左右,南方周末记者到达新乡市外围城区,大量城市主要干道丧失了运行能力,私家车无法进出,只能通过工程运维车辆把人从城里运出来。
22日午后,新乡城里安静得只能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工程车辆运行的声音,另一种,是蝉鸣。
当时,新乡城区的水位已经没过成年人的膝盖,工程车不够用,不少市民骑着共享单车或步行向外跋涉。新乡的地下水和地下管道有渗出的情况,甚至明显看得到一些地下管网的入水口在向外喷水。
跟郑州类似,一夜暴雨之后,新乡城区一度出现断水、断电、断网,吃饭也成了问题。
100斤黄瓜、100斤豆角、100斤茄子,是新乡人韩俊为困在市区的亲戚准备的食物。
韩俊35岁上下,身材瘦削,沉默寡言,为了送菜,他向朋友借了一台拖拉机,加上一个拖斗,堆满了菜。在满街齐膝的水中,这台拖拉机更像是“一艘船”,“船”行之处,带起的水波,甚至能移动一些浸泡在水里的私家车。
韩俊车上,除了三百斤蔬菜,还有六七个希望搭“船”回家的市民。高增一家四口是韩俊的亲戚,正在“船”上。
21日晚上,高增一家人开车到城北吃饭,还没吃完,暴雨来了,“车都泡水里了”。
回不了家,高增只能在附近找酒店,但多个酒店都是满房状态,直到0点多,一家人才等到一间房。一家四口挤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找到韩俊,用“船”送他们回家。
高增妻子的鞋不方便趟水,于是把鞋子用塑料袋装好放进胸口的包中,穿上酒店的拖鞋。路上泥泞,白色的拖鞋已经沾满污泥。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图)
7月22号下午,在107国道转入新乡市区的位置,普增华带领几名队员和4辆工程车在转移附近小区的老人。他是新乡斑马救援队市区大队队长,加入救援队已经二十多年。连续三天辗转在市区救援,普增华几乎没有睡过觉,双眼通红。
“昨晚接了一晚上救援电话,没有停过,队部办公室还安排了两个人专门接电话……转移群众,为市民家里送东西,只要有需要,我们能干的,都在干。”
他表示,现在碰到的最大困难是缺少工程车辆,很多救援车都是救援队员的私家车,很难移动。
在一个靠近卫河堤坝的村庄,7月22日早上开始,大喇叭就在通知撤离,很多屋子已被水漫过,屋内水位到达人的腰部甚至胸口。
无法撤出村庄的人,暂时安置在淇县北阳镇第二初级中学,距离国道路口还有3.5公里,学校已经断电。校内的积水也已经没过膝盖。
22号中午,良相村的李敏带着父亲和一对儿女转移到了这里。李敏身材娇小,皮肤黝黑,河南口音很重,“昨天晚上下暴雨后,村里的大喇叭提醒要注意安全。今天早上就开始用铲车转移人”。
撤离匆忙,李敏没来得及带上手机,她们一家与外界的联系中断了。儿女不到十岁,还没能感受到母亲脸上的焦虑与不安,一直在学校走廊上打闹。孩子饿了,李敏抽出两张十块的纸币,让他们去街上的商铺买吃的。
“今天有志愿者过来,每人送了个面包和一根火腿肠。”李敏说。
教学楼一共有三层,绝大多数课室都被用来安置村民。没有电,大家在漆黑的夜色中聊着天,还有村民开着手电,打着牌。留在这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儿童。
“当时洪水漫过屋子,都到这里了。”一位骑河黄庄村的村民指着胸口说,“能投亲的,有办法转移出村的,都走了。”晚上八点多,仍陆续有居民从附近村庄撤离到这里。
2
卫辉:可以带我的孩子走吗?
22日20点左右,南方周末记者从北阳镇第二初级中学坐车,沿着107国道往卫辉行驶。卫辉,是一个县级市,也在卫河沿岸。
走到一半,洪水直冲国道,路面积水太深,无法进入卫辉市区。尝试另一条小路进城,在路口车灯一照,积水看不到底,有位居民在路旁摆手,“水太深,你们的车过不来”。
徘徊到深夜,导航显示没有其他路了,只能在国道上过夜。司机是新乡一家商店的店长,自己的车在21日暴雨中进水,无法再开,为了送南方周末记者去现场,他开父亲的二手奥拓前行。这辆车,成了国道上的“旅店”。
23日凌晨1点,一对夫妇敲击车窗,问是否能让他们的两个孩子进来,将孩子带去高处。他们的三轮车不安全。素未谋面,这位母亲不得已将孩子托付给了陌生人。
母亲刘薇是附近的村民,一家人租住在107国道边一座两层平房的二楼。屋子比国道低,洪水顺着国道流向家中,一楼进水后,家具都搬空了,水位最高处没过膝盖,还在不断上涨。
刘薇夫妇和邻居们大多不敢睡觉,“睡着了,万一水涨得太快或者分洪,就只能被困在二楼了”。她的一个邻居探查水势后,把一楼的床垫用高架子支了起来,插线板放到两米多高的柜子上。
22日23点左右,雨没有停,水还在涨。刘薇夫妇打着手电筒,骑着三轮车,希望寻找到一处地势更高的地方,安置一家四口。两个小时后,他们敲响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车窗。
对于卫辉市汲水镇107国道上的居民和过客们来说,这是一个不眠夜,因为没人知道水位会涨到哪里。
国道上,越来越多的车因为无法涉水,只能打着双闪停在路边,夜深之后,人们熄灯就地入眠。
王辉是一位驾驶着4.2米长货车的司机,他也想进市区,但夜里在一个路口折返了,他下车指了指排气口,“水都到这了,不敢开,9.6米的挂车都不一定能过”。回到107国道后,王辉在路边找了个地势高的地方停车,睡觉。
那一夜,司机将奥拓停在国道上一处较高的位置,前半夜司机在后座上蜷缩入眠了几小时,凌晨三点多,南方周末记者换去后座休息。
23日清晨6点,积水已经漫上来,奥拓尝试了三次从不同的路径离开,都因为积水过深而失败。第四次才探到积水尚可的路面,绕行离开国道。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图)
3
卫河沿岸:“到高处去”
23日凌晨的夜幕中,陆续有村民拿着行李步行离开。
天亮后,雨势变大,水位涨得更快,陆续有铲车将附近村民转移到其他地方。一辆铲车,一次大概能送六七个人。但刘薇夫妇没下决心要走,家中还有电,离开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离家转移的村民,也没带什么行李。当被问及去哪里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到高处去”。
卫河河务局在微信公众号一篇文章中解释,卫河上游支流众多,大多发源于太行山区,地形陡峻,在出山口处虽建有水库进行调蓄,但这些水库库容较小,调蓄能力有限,一旦遇到连续强降雨,水库泄洪后将对下游河道产生较大压力。
2021年6月,新华社报道,卫河淇门(鹤壁市浚县)以下干流河道行洪排涝能力不足,险工险段众多,给流域防洪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6月10号,卫河干流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期三年。这是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基建工程,投资总额达10.75亿元。该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程建成后,卫河干流防洪标准将达到50年一遇。
7月21日一夜暴雨过后,卫河下游附近的前稻香村、后稻香村、良相村、骑河黄庄村等村子水位开始上涨。几个村子都靠近卫河,地势平坦,洪水迅速漫向沿岸村庄。第二天早上,村民开始陆续撤出。
7月22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看到,107国道转入上述村庄的道路已经封闭,如果不是转移村民的私家车辆以及救援车辆,一律不许进入。
在路口,不断有转移村民的车辆驶出村庄,几乎每辆车上都坐满了人,装满了行李。一辆皮卡车,后半部的无顶货厢用铁圈围成了一个笼子,笼子里也挤上了撤离的村民。
7月23日,卫辉市宣传部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淇县北阳镇第二初级中学里的村民已经转移完毕,乡里在107国道另一侧找了一个学校安置村民。据央视报道,截至7月24日,受灾严重的卫辉市前稻香村、后稻香村,救援已经基本结束,三千多名受困群众已经转移到了集中安置点。
但危险并未完全解除。
7月24日,新乡城区再度出现险情。现场志愿者转来视频,有外部洪水正通过城市干道涌向新乡城区,现场组织了应急救援力量,用沙袋阻挡来水。
当天,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公告称,新乡市河渠迎来第二次洪峰,共产主义渠出现洪水漫堤,涌入卫河,导致卫河泄洪能力下降。应急救援力量正在抢险救灾,周边群众已经安全转移,漫堤区域正在固堤截流。
卫河浚县段发生决堤后,多支应急救援力量投入到决口合龙的工作中。7月25日早上8点,现场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提供的视频显示,决口处还有最后几米尚待合龙。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图)
(应受访者要求,刘薇、李敏、韩俊、高增为化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