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艺术伴随器物而生,除基本的装饰作用外,作为人文产物,其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缠 枝 纹
缠枝纹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起源于汉代,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循环往复,婉转流动,统一中富有变化。缠枝纹与不同的花卉组成不同的纹饰,常见的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葡萄”、“缠枝石榴”、“缠枝百合”、“缠枝宝相花”,以及“人物鸟兽缠枝纹”等多种纹样。因其结构连绵不断,生动优美,富有动感,具有"生生不息"、“万代绵长"之意,寓意吉庆。
清嘉庆•青花缠枝花卉纹觚形瓶(顺德区博物馆藏)
青花与缠枝莲相逢,可能是世界上最美相遇,显得格外清新典雅、委婉多姿。这一纹样是明清瓷器上的标志图案。以缠枝莲纹为代表的缠枝纹,曾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借鉴了许多纹样的精髓,出现较早的云气纹、忍冬纹、卷草纹,被认为是它的前身。
清•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顺德区博物馆藏)
石 榴 纹
石榴果多籽、堆叠繁密,有着多子多福、家庭兴旺的美好寓意,常被人们视为祥瑞之果。这种来自异域的奇果,自汉代传入中国后身价倍增,成为一时的奇花异卉,为文人雅士所追捧,其形象也逐渐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载体,如绘画、陶瓷及其他工艺制品中大量出现,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剥开石榴,子露出来,因此中国人画石榴,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间露出饱满的石榴果,叫“榴开百子”。在后来中国纹样的发展中,石榴因具“千子一房”的特点,蕴含丰产、多子、多福意象,而常与桃子、葡萄、佛手等结合,用来表达各种吉祥寓意。除“榴开百子”外,还有石榴与蝴蝶的配合,“蝴"谐言“福”,构成了“多子多福”的寓意。石榴与桃子、佛手的组合象征了“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此形式因其吉祥寓意,在明清时期更加受到百姓的喜爱,运用极为广泛。
金•划花石榴纹三彩枕(顺德区博物馆藏)
福 禄 寿 纹
在器物纹饰艺术中,祥瑞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少动植物或其组合都带有特定的美好寓意,如常用蝙蝠、鹿和龟鹤等动物代指“福禄寿”等。对“福禄寿”的追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文化现象。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纹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吉祥文化,没有什么纹饰不包含在这个大母体之内。想来,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蝠纹是文物中最常见、也是寓意最深远的纹样之一。就形态而言,蝙蝠没有鹤优雅,也没有鹿灵巧,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却形成了受普罗大众乃至皇族贵戚喜爱的纹饰——蝠纹。样貌平平的蝙蝠逆袭成传统纹饰中的“高富帅”,凭的就是“出身”好,与“福”字谐音。此外,蝙蝠的优势还在读音上,“蝙蝠”本身就是一个好口彩——“遍福”,寓意遍地是福、幸福无边。
清嘉庆•黄地粉彩花卉五蝠纹瓷碟(顺德区博物馆藏)
蝠谐音“福”,蝙蝠与双钱纹组合暗喻“福至眼前”,蝙蝠和寿桃同绘则指代“福寿双全”,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使用蝠纹最多的年代是清代,此时不单瓷器,家具和建筑上也都大量使用蝠纹。
鹿在古代曾一度有“仙兽”的美名,也因其和“禄”同音而常寓意富贵。《韵会》中记:“龟为甲虫之长”;《崔豹古今注》中述:“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皆为长寿的象征。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松鹿纹盘口瓶(顺德区博物馆藏)
鹤与鹿纹相同的一点是,现实中它们都能找到事物的原型,这是与“龙”、“凤”等纹饰最大的区别。显然,国人自古崇尚接近自然,并且将情感寄托在这一过程中,赋予周边事物以人文涵义。
清•漆木雕松鹤纹条楣(顺德区博物馆藏)
古往今来,传统文化里,吉祥寓意上鹤的意象可细化出多重不同的解读。
鹤在传统语义中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是可存活千年的动物,汉桓谭《新论·辩惑》中说:“龟称三千岁鹤称千岁”,"谁当久与龟鹤同居,而知其岁耳”,皆指龟、鹤是长寿之物。
鹤喜欢栖息在远离嚣闹的郊野,如深谷、湖中小岛等,于是就有了象征隐逸的含义。我们形容一个人洒脱不羁,常用“闲云野鹤”这一成语,其中就蕴含了鹤与隐逸、自由等概念之间的联系。由于鹤的形态是长颈、竦身、顶赤身白,给人一种清高之感,所以鹤很早就被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君子尤爱。《周易·系辞上》就以鹤比喻君子:“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说,鹤在树荫中鸣叫,小鹤也会随声附和,喻指有道德学问的君子,虽然深居简出,但它的嘉言善行能传千里,受人们赞扬。
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文物,其纹饰图案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在器物上装饰一定的纹饰,不仅能增加器物的美观程度,还能通过寓意美好的纹饰,寄托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希冀,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雅意·闲趣
顺德区博物馆藏器物纹饰展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5日—8月29日
展览地点:顺德区博物馆首层一号临时展厅
指导单位: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主办单位: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顺德区博物馆
撰 稿 :李亚舟
照 片 :周汭聪
排 版 :张 扬
审 校 :黎杏芬
审 核 :彭有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