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960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心理学曾研究过,喜欢装饰手部的人在内心是更喜欢取悦自己的人。杨晓培肯定这一点,她喜欢戒指,会对美甲有厚度、形状、色彩上的要求。认定一个好手艺人后,她就始终用这个。生活和工作形成反差,做项目的时候她反而喜创新和挑战。
文 | 何豆豆
编辑 | 悠米
6月17日《千古玦尘》上线那天,总制片人杨晓培身在横店。过往新剧上线,她一定是坐在办公室的会议室里,和所有人,一边监播一边看,遇到问题及时处理。但不巧,《千古》上线恰逢新戏《且试天下》杀青,彼时她辗转于AB组的工作。
“就那两个小时没监测上,出来一看爆了,那天我们搞到早上六点多。”杨晓培看过北京上海横店等地无数个凌晨四点的样子,不是早起,而是晚睡。
爆了,不是剧火爆,而是评论爆了。如今已经收官的《千古玦尘》最终实现播放量和口碑的双重逆袭,但回看,上线初期的大低开是行业有目共睹的,也是杨晓培始料未及的。
她非常吃惊,心情不是瞬间低落,而是非常沉重。转而是不由自主的自我怀疑:是自己的判断有误吗?是我不了解现在的用户吗?压力在所难免,她觉得最难受的是无奈的感觉,就像一个能发声的哑巴,无助地摇旗呐喊却只能听到自己的回声。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跟随许久:“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个剧的品质多好,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个剧情不是他们想的那样。”但内心一隅,她又对这部剧非常自信。
所有人对这样的结果“都疯了”。平台一向会对杨晓培的作品做出开播总结,但那两天,从上到下一片寂静,她的第一反应是出事了。
制片人的敏锐在她身上尽数体现,很快团队发现,海量的豆瓣一星和黑帖,是没看过剧的无脑黑和演员的黑粉,认真看过剧的都在基于剧作本身讨论。面对这些,杨晓培在她一贯沉默的微博上开始发声,亲自用手机做图,配合宣发团队反黑,承担了很多不是一个制片人该做的工作。
这样的亲自下场源于两点,一方面她不能容忍黑粉对于演员的攻击,她向来对演员友好且宽容,用人不疑,甚至在剧组都不会说重话,鼓励为主。另一方面,《千古玦尘》是她全程亲力亲为盯着的项目,审片数次,知道这部剧并不差,只是被黑子带了节奏。
这一次的经历,让杨晓培和团队总结出了一个系列的反黑经验,她反思这次的掉以轻心,也轻视了黑子的力量,未来的作品如何在现在的环境下有更好的播出氛围,是最大的收获。源头上无法抑制,那就要在过程中解决问题。《千古玦尘》是杨晓培2020年创立西嘻影业后的第一部作品,业内外无数双眼睛盯着,期待和压力涌来,她选择照单全收。
1
“都是自己给的”
采访杨晓培这天,她前一晚又是只睡了两个小时,依旧穿戴整齐、妆容精致。也是一贯留在行业内的印象,她始终保持自身的体面。位于北京望京的办公室内,她焚香倒茶,坐在我的对面,一切有序又平静,全然看不出她在几个小时前还因解决剧集的收官问题恼火过。
她的亲力亲为是行业出了名的,对于这样强烈地责任感会不会反噬自己,她直言“会的,会精力过旺,让大家感到压力,有时候甚至压抑。”普遍上工作人员与上级之间都有一道鸿沟,她作为老板,一个领导者,反而很清醒知道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一切。她是个敏感的人,能觉察到身边人的压力或不屑,投入或敷衍。
这样的敏感会让她难受。遇到这种情况,她的办法是思考怎么带好团队,尽量让每个人舒适,不是绝对舒适,而是责任等同的基础上轻松愉悦。曾经有人问过她,这样子带团队会不会让大家没有成长空间,她发现外界其实有误解。一直以来,她的面面俱到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抓着不放,而是抓大放小,只盯每个板块的核心负责人。宣发对接宣发负责人,制作层面抓分管制片人,内容层面只抓内容中心的人。更多时候,她放手去让大家谈判、对接,她只等一个结果,而对于结果,好的当然欣慰,不好的要去推翻、把控。总体上,这不过是每一个影视公司总负责人该做的事:质控、拍板、对结果负责。
这也让她练就了强心脏。开播初期网上关于她的揣测很多,她都看在眼里。对于这些剧作本事之外的传言,她一点都不难受,内心觉得很有意思,还有点搞笑。起初流言里“只手遮天”的她,在如今口碑反转后,私信里全是“第二季求安排”的友善催更。
到如今杨晓培还保有自己的工作习性,如果在拍摄地,她每天都会去片场,对现场拍摄进度与质量、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及时质控,避免前期出现问题导致的后期返工。片场制片组的办公室,是她每天的阵地,开会总结,及时梳理进度。到现在为止她还是跟制片团队住在一起,不管几点收工,她都会在。
杨晓培似乎有无限的精力,她常年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奔赴于各个城市。无论睡多晚,第二天她都不会蓬头垢面出现,要穿什么衣服,她也几乎不会重样。也因此她对剧照要求很高,跟着的剧照师都是两年以上的。甚至有时候应酬喝醉了,第二天醒来她发现自己是卸好妆洗好脸的。
“其实是一个强加于自己意念当中的流程,有了这个习惯,你就清楚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杨晓培说,“为什么我一直在培养团队的工作习惯和流程,没有这个习惯就会变得松散。”她自身几乎在很好地贯彻“成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这个准则,因为曾经在体制内,她知道规矩的重要性,也声称这是自己习得的最大红利。每天按点上班,把事情按照优先级列好清单,坚决执行,尽管现在创业当老板,她还是保留着这样的节奏。跟杨晓培聊天,会很快感受到她是一个内心秩序明确的人,很难被左右。“你要求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要做什么样的一个人,你的规划和你的序列号是什么,这都是你自己给自己的。”
全年连轴转的忙碌也会让她疏于作为女性的一些消遣。她好几年没进过美容院了,前两年还收到上海一所美容院打来的电话,提醒她有很多卡没有用完。她是个怀旧的人,有一些坚持多年的习性,比如北京出差会始终住在同一家酒店,会坚持做美甲。在横店没条件的话,她会培养专门在横店上门的人,前两次盯着指导,后面放心托管。
心理学曾研究过,喜欢装饰手部的人在内心是更喜欢取悦自己的人。杨晓培肯定这一点,她喜欢戒指,会对美甲有厚度、形状、色彩上的要求。认定一个好手艺人后,她就始终用这个。生活和工作形成反差,做项目的时候她反而喜创新和挑战。
2
不疾不徐,小火慢炖
不久前,一个行业人士问杨晓培,市面上那些古装剧是不是都是她制作的?杨晓培笑说,并不是。简单一问一答,也反映了她在古装剧领域里的地位。她有多部代表作,谈起《千古》在自己作品序列中的意义,她直言是一次新的尝试跟突破。
她没有尝试过仙侠体系,把这个体系看得很高,是古装中的清流,而又是难度较大的。想尝试的人太多,看起来门槛很低,但从美学系统、叙事方式和故事编排来说,该题材都并不容易。杨晓培不打没把握的仗,比如宏大史诗题材的她不碰,自知拿捏不好度。《千古》是她想尝试的新系统,并且由此传递一些新的元素给大众。
杨晓培在英国读硕士,专业是电视和广播制作,学习内容涉及制片人管理。回国以后,起初并没有立刻想做制片人,先进入SMG(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从发行做起。进入行业,逐渐了解到制片人的工作内容,发现有趣才一步步进入正轨。制片人身份最吸引她的地方在于,是一个传播者——能够通过一个介质给大众传递正向的东西,并且影响到他人,还能给项目参与者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
从做制片人开始,杨晓培就有很强的主观意识,自信和主见是她从不缺乏的东西,她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管理系统、开发系统和其他一些资源。如今的西嘻影业也致力于和影视行业各个工种的人才合作,挖掘更多优秀的导演、编剧、制片人、宣发人才等。对于有热情但初入行的年轻人,杨晓培都会亲自带领他们从基础工作做起,摸索清楚一套工作的流程。对于制片人话语权这件事,她从没觉得制片人就是一手遮天的人。显然中国现在的影视工业下,剧作就是制片人中心制,而电影是导演中心制。
杨晓培不同于其他影视行业从业者从小有相关梦想,她从下到大没给过自己什么限制和设定,小时候关于理想的作文她也没写过什么。同龄的朋友追港星看港片,她都没有过。直到现在回看,她发现其实自己心里一直很清楚要什么,不具象,但有蓝图。杨晓培说:“我觉得人的路径都是慢慢自己走出来的,有些人有的时候注定要走上这条路,但是有时候你冥冥之中的披荆斩棘也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也好,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她会偶尔任性。有时候会想就这样吧,责任我来承担。也因此担子很重,压力很大。她经常坚持自己认可的东西,比如对于周冬雨演上古,团队有人质疑周冬雨没演过古装,她会说你们根本不了解这个角色,甚至去网上找到网友制作的周冬雨古装图来给大家看。
从业多年,她也经历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外界眼里的制片人有光环、有话语权,但她身在其位才真正体会了个中辛酸。影视行业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心气也很高。她迄今为止还是会感受到一些鄙夷和质疑,比如讲自己的美学系统、对审美的标准和要求的时候,会有人觉得这不算什么。对于这一块,杨晓培从未停止扩大自己的审美面,国内所有大型的画展、艺术展她都抽空去看,自己看不懂就拉懂的朋友去讲解。求知欲在她身上不曾消失,也是她的自我要求。
也因此她理解每做完一个大型项目被网络黑子指责的时候那种心情。项目就像自己的孩子,孕育过程的艰辛无人知道,但你得接受出生的它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明里暗里,无从控制。很多时候面对平台方对剧集热情熄火的时候,她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总能让对方再多一分兴趣和好奇。她倒不觉得真的是因为自己的口才改变了大家的看法,而是她的投入和专注,让对方能够认可这种。好不好另说,态度就要足够正。
遇到问题,杨晓培很多时候选择自己消化。她说自己有一个鸵鸟精神的人格层面。面对一件无解的事情,她会头插到土里,先不回应了,当没发生一样。在这个自我真空的时间段里,她会去想如何解决和面对。一般她会把自己关在房间几天,发呆,走来走去,偶尔看剧本,但也根本看不进去。“我觉得人要建立一个特别良好的自我消化系统,这是我从小就给自己的声音,我记得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给别人说过这句话,你没有这个自我消化的系统,任何事情,你自己处理不掉,没有人能帮你。”
3
“办法总比困难多”
杨晓培制片有两个绝对准则:不超支、不超期。
众所周知,项目进行的过程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在拍摄现场,可能会出现天气状况导致拍摄拖延、演员时间协调等,剧组向来就是一个突发事件频出的地方。对此,她对团队的要求是,不管怎么样,办法总比困难多,试一试再说。
看起来,杨晓培似乎是被工作包围的一个人。比起996,她几乎是24小时在线的状态。工作之余,她喜欢交朋友,但她的朋友又极少。在她看来,朋友两个字很重,不轻易赋予。如果一个人是她的朋友,她会非常维护,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炙热。
她喜欢家宴,叫真正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请厨师来做菜,她负责摆盘。她喜欢自己做下午茶,这样的惬意时刻听起来始终不像她。她还喜欢收藏,会买各式各样好看的器物比如盘碟、酒杯、花瓶等。她追求一切精致美好的事物,收藏摆放的过程对她来说,就是亲手炮制美好的过程,让她放松。
采访过程中,问到最近一次发火是什么时候,杨晓培说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发火。她会自嘲,会开一些工作人员都不敢提及的玩笑。就算发脾气,她也是对事不对人,发完就结束,不进行情绪伤及。
对于工作人员,她最不能容忍的是不专业,这是她的底线。她经常跟团队讲,制作团队的专业是必须的,如何极致地服务客户和观众,是她的绝对要求。在她心里一直坚定的支撑她像个铁打的人一样的信念是要做成爆款,不辜负他人。而要求之外,她又深知团队和平台给了她多大的支持和力量,从而更加让她小心翼翼紧握这份信任和期待。杨晓培不止一次提到对腾讯视频的感谢,创业初期,第一个项目,无论遭遇了什么,平台始终在项目上进行加持。很多时候,她内心感念于这样的后盾,给了她勇往直前的勇气。
她时常反思自己,无论是作为一个创作者还是领导者,她都率先自我纠察。比如前期的漫天黑粉,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监测,不然的话就不会发酵至此。尽管清一色地黑演员,她仍觉得不仅仅是这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是她第一次见识到黑粉的力量,让她有了坚决反击的心理,她允许针对剧作的讨论,但不能接受对演员人身攻击的谩骂。“这对我们团队来讲是一件好事,有了经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西嘻影业这个名字是杨晓培亲自选的,"西"是因为她来自敦煌,在祖国的西边。另一个"嘻"是她觉得这个行业很多人都是苦行僧,想要一个开怀的心态,笑对人生。作为一个新晋创业者,她最大的压力是怎么才能够把公司做成一个既有产能又有品质的一个头部内容公司。她一直认为项目立人,其他都是虚的。扎扎实实做好一个项目,比什么都重要。
如今的短视频和越发多的90后演员也会带给她冲击思考,她不是简单地刷一刷了事,而是会从热点新闻去思考传播的意义和方式。从业以来,她最开心的时刻是每个演员敲定的时候、每部作品上马的时候、结果如自己所愿的时候。生活中很少有事情会让她情绪大喜大悲,唯有工作,取得进展的任何时刻都会让她发自内心高兴。
她对影视行业的热爱不光是体现在极少量的睡眠时间、亲力亲为上。她想在《千古》里有敦煌美学的传达,就带着二十多号人在零下十几度的敦煌参观莫高窟,去研究院的食堂吃饭。从小生长在敦煌,那里是她最熟悉的地方,所有的思乡之情都会在踏上那片土地开始得到缓解,一沙一粒,都是成长的痕迹。年纪越大,她越发会对敦煌有一种责任感和骄傲感,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这份1500年的历史遗迹尽可能传播,让更多人了解。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坚韧、敏感、大气的人,也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凡事先想到最差的结果,然后朝着最好的结果去努力。尽管她喜欢交朋友,但她却不是一个爱热闹、爱表达的人。她的表达和热情仅限特定关系的范围里,熟悉的人事物才会让她放松。比如看展的时候遇到熟人直播,跟她打招呼,她的反应是赶紧躲开。她认同一个人格局和眼界是选择的结果,成长教育、生活环境、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都会塑造这个人。
《千古》口碑逆袭,是她近期最开心的一件事。在这之前,她始终焦灼,像是有一个机器在顶着自己。再累,她都不会想到要给自己放个假,类似于在家昏睡一天这种事情,她表示:“绝对不可能,我会疯掉。”
在她最焦虑的时候,一位朋友给她做了一次心理理疗,让她趁此好好睡一觉。她说:“我睡不着的,你要相信我的意志力。”晚上十一点半做理疗,再次睁眼,已是次日早晨九点半,她像疯了一样一跃而起,立马上车赶去市区开会。
睡一个完整的觉在她看来是浪费时间,她后来跟朋友说:“以后不要再给我做这个了,你看着我睡挺香,我醒来以后更焦虑。”
“长时间睡眠不足会脾气暴躁。”有人提醒道。
她说:“真的吗?你这个说法引起我的思考了。”
但在场的人都知道,她还是不会去睡整觉,也不觉得自己缺乏睡眠。等待她的,是一个又一个新项目和一段段新的两小时睡眠。只要她还从事这个行业,镶嵌在她身体和心里的这个叫做“热爱”的发动机,就不会停止转动。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