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日前,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南都记者了解到,其中,由番禺区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有7项,由广州大学城内高校牵头或参与的有28项,60%以上的项目已实现落地转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评选中,番禺区在技术发明奖上实现零的突破;首次实现企业自主研发项目获奖和同一企业连续两年获奖。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近年来番禺区紧扣“双区驱动”“双核联动”重大机遇和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重要部署,加强与各高校对接,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同时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鼓励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园区)规划效果图。
培育项目做优做大做强
为留住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番禺区为获奖的企业和高校人才立档建库,分类开展服务;在空间场地、扶持资金、技术创新、人才招聘、员工落户、融资风投、政策监管方面给予项目和初创企业更大支持,支持其发展壮大。吸引已转化项目落地番禺,培育壮大本地项目和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完善新兴经济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
目前,番禺区已有各类科技产业园区1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0个、众创空间14个、“四上”企业3266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上市和新三板企业8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600家,市“独角兽”“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和“高精尖”企业共15家。
番禺区“高精尖”企业的产品。
加快建设创新创业载体
与此同时,番禺区加快广州大学城中轴地块出让招商,高标准建设创新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入驻和产业孵化的育成空间;加快青创汇项目开发建设,腾出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城基地、广州大学城(广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海创人才服务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服务项目,同时发挥好数字家庭、IC基地等现有园区作用,不断孵化培育新的企业;发展壮大各类双创载体,支持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扩容提质,促进民营和高校双创基地提质增效。
目前,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已入选首批“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全省3家)、广州市首批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扩展科研成果转化承接空间
支持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政策向大学城南岸延伸推广。建设环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立“三区”(广州大学城地区、万博长隆片区、广州南站地区)的对接协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城南岸起步区、莲花湾片区、南大干线经济带联动,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校双创基地在孵企业、孵化成长后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先到南岸区域发展,并在产业用地供应、场地租金减免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形成环大学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发展闭环,推动环大学城成为以对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重点的区域技术转移中心。
南大干线经济带。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推动省、市、区三级共建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城基地,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技术合同登记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创业赛事成果发布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法务财务咨询平台、金融投资平台等“一基地六平台”。
积极引入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科技中介团队,加强成果展示交易、评估作价、产品试验试制、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
举办“校地融合 智创番禺”2021番禺区系列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座谈会,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面向广州大学城高校、番禺区重点企业及产业园区征集发展成熟、有待落地的科技成果和亟待解决的企业“卡脖子”难题,通过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政策解读、企业需求对接以及校企座谈交流,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暨科技创新大会青蓝颁奖环节。
加大引才聚才力度
大力实施和修订完善“1+4”产业人才政策,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领军团队,聚焦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以产业人才为核心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支持大学城创建以技术创新、创业发展为特色的人才特区。
实施“青蓝计划”,举办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每年遴选130个拥有科研成果的青年人才创业项目落地发展,吸引来自中大、华工、广工等高校和美国、英国、日本等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以及港澳台地区青年在番禺创新创业等。
采写:实习记者梁思华 记者冯芸清 通讯员番宣
图片:通讯员番宣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