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保卫战:乡间堤上护河,转走乡亲和黄牛

南方+ 记者

雨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卫河的水要漫出来了。

5

据新华社消息,7月17日8时至22日6时,新乡最大降水量907毫米。新乡最大1小时降雨和最大2小时降雨出现在7月21日晚,最大1小时雨强为149.9毫米,最大2小时雨强为267.4毫米,超过了郑州20日2小时最大262.5毫米的降雨量。这是新乡市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所遭遇的最极端降水。受罕见的暴雨影响,新乡市内多条河流、水库超过警戒水位。卫河下新乡段、鹤壁段发生决堤、漫堤。在7月22日深夜,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通知,要求卫河新中大道以下至出市境所有村庄紧急转移群众,组织人员上堤堵口抢险。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地党委政府、消防人员、解放军战士、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救援队……多股救援力量齐聚新乡、鹤壁,合力发起一场抗洪保卫战。

洪水

大雨水情反复,现场救援接力

新乡又是一夜未眠。

23日清晨,记者抵达新乡市区,一夜的暴雨让市区内涝更加严重。

沿着金穗大道向市区驶去,不时出现的水坑让行路变得艰难,然而却挡不住成群结队向前急行的救援车辆。

车辆沿着107国道,跋山涉水只为向更加紧急的卫辉市奔去,那里仍有大批居民受困水中。其中,下园村尤为严重。在22日中午已有1.6米。然而,由于卫辉市的四个水库大坝已经满溢,水位仍在持续上涨。很快,在22日17时,村里的蓄出水系统已抵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洪水,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发布了转移群众通知。

不过,位于河流旁的下园村,距离共产主义渠和卫河只有1公里左右。洪水来得又快又猛,村民还来不及转移,就被大水困在了家里,“白天还好好的,到晚上水突然漫进了我家里,已经到腰这了。”下园村村民杨先生说。水位的不断上涨,杨先生一家七口被困在家中,且由于积水严重,用电与天然气都无法使用,杨先生只能在黑夜中不停地打求助电话,希望赶紧得到救援。“大约凌晨3点半,蓝天救援队过来了,他们用铲车把我们一家接送到附近地势较高的加油站,随后我们自己投奔亲戚家了。”杨先生回忆,家中的宝宝只有一岁零两个月,还有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彻夜战战兢兢,所幸有救援队的无私奉献,才让他们一家得以解救。

同时,杨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仍然非常担心村里的情况:“今天白天积水更深了,只能靠皮划艇进出,村里还有几百号村民等待着救援。”

在村的另一边,22日晚刚下火车的邓先生受暴雨侵袭,与两名老人、一名儿童和三名成人一同被困在下园火车站站台。就这样,邓先生一边打求助电话一边在网上发布求救信息,“不敢睡觉,只能靠在站台的椅子旁休息一下,就这样等了一夜。”直至23日13时19分,赤狐救援队终于赶到,并成功将他们送至安全的地方。

在卫辉市镇国塔,前来参加救援的车辆两日来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两日之内,各式各样的救援力量加入周边村庄的救援。23日中午,卫辉市北关村的抢险救援工作仍在进行,有村民在积水中携手前进,在救援队员的指引下转移到安全场所。来自山东的勠力同心救援队称,他们从20号赶到现场,入户入村地排查并劝说受困村民转移。据北关村委介绍,目前2000人左右,其中老人已转移大半。

午后,越来越多村民走出水困之村,人们离开的脚步越来越快,有老人手牵着老伴,有孩子坐在水盆中,也有人骑着单车或躺在游泳圈上,踏水而出。

转移

超级“方舟”,转移上千群众

沿孟姜女河向北,再沿卫河而上,行至越深,其中的水势则更加汹涌。

5  

由于卫河与共产主义渠两条河道同时上涨,附近的居民和救援者们眼见河水两天来越来越高,人们干脆扎在河边,用一袋袋沙包,加高河堤,为的就是守住家园。

“田已经淹了,堤要守住。”村民王大哥告诉记者,村子里不少田地已然受损,只有保住河堤,才算扛下了洪水。

有村民上坝,就有村民送人。因为大水,村民阿乐养殖的多肉植物园彻底淹没了,自己的家没了,大家的家要保住,阿乐的三轮车也就成了堤坝上转移防汛物资和人员的顺风车,谁有需求,他就一脚油门穿梭堤坝之上。

救援转移迫在眉睫,情急之下,转移大水中的村民成为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应急管理部工程救援中心(中国安能)专业救援队闻讯而来,经过近4个小时的持续救援,截至当日中午12时,专业救援人员操作2台应急动力舟桥,在清水河村转移附近多个村屯的被困群众1400余人。目前,该区域被困人员已全部转移完毕。

卫河之上,卡车“变形”成应急动力舟桥,移动桥成了生命方舟。此次新乡救援,他们将3个河中舟、1个岸边舟拼在一起,组成漕渡门桥,共搭设2台,每台展开后长40米,宽8米。

5

现场队长刘刚介绍,这座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水上救援装备之一,可实现快速架设浮桥和结合漕渡门桥,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浮式结构,保障大型装备和人员通行,有效解决涉水抢险难题。

5

临近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堤坝渐渐安静下来,主要居民已撤离,救援队伍开始修整,准备向下一地进发。

此时,两位顿坊店乡牛场村村民开着拖拉机和9头黄牛从堤坝上缓缓走过,34岁宋光琪正打算和老丈人申明录转移家中最贵重的这批家当。

此前一天,大水上涨时,老宋就早早带着妻儿先离开村子,而今天眼见人安全了,可得把牛转出去,“农民们就这点家当,能多留点就多留点。”

5

救援

下游溃堤,转移护堤同步行

然而,更加紧急的情况却在23日在卫河下游的鹤壁浚县一带发生。

此前,位于上游的卫辉市发布泄洪通告,紧急疏散了当地群众外,大水也同时考验着下游浚县一带的居民。因暴雨袭击,通往浚县外部的道路已完全被水淹没,水位深至膝盖处。部分房屋和农棚也被水淹没及顶,道路两旁电线杆和树木皆被冲毁。

当地村民为防止村外大水继续漫入村内主干道,利用沙袋屯驻起了防洪“墙壁”,并正紧急制定后续的抢险填补方案。

前来支援的力量,为浚县打上一针强心剂。新镇镇内,卫河沿岸大坝出现溃堤,河水漫进大堤另一旁的农田中。

中国安能救援先遣组抵达,此时现场决口已达40米。重型工程救援装备已赶赴现场,目前,大坝修补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傍晚,记者于村内实地走访了解到,救援人员已将受灾严重区域村民安全转移至地势较高的村内主干道,目前村子内部仍旧处于断电状态,村民日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但目前已初步脱离危险。

浚县62岁的张女士家所种14亩花生地是其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四五天暴雨的侵袭使得张女士家的庄稼损失惨重。经过武警官兵的紧急救援,目前张女士家水电供应良好,正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同时张女士也希望前来救援的队伍“能够早日堵住溃堤口”。

灾情仍未平息,救援还在继续。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仍在赶往灾情严重的市、县。“新乡告急,降雨量超历史极值”的消息开始在各个救援队和志愿者的微信群里传递。在标注有人员被困和求助信息的腾讯文档里,一个个牵动人心的求助信息被志愿者们点亮、划去,很快又有新的求助信息冒出来,这样的接力持续了两天仍未停歇。

“我们刚刚把一位101岁高龄婆婆救出来了!停水断电三天了,她体力不支晕过去了,现在送院治疗。”7月23日16时,正在新乡市卫辉市下园村救灾的佛山南狮救援队队长马建华从救灾一线传来最新救援消息。南狮救援队22日下午就赶到下园村来,目前已经转移了千余名当地村民。

这是一支全部由退伍军人组成的救援队伍。23日下午,南狮救援队又有7名队员从广州南站登上赶往新乡市的高铁,李梅霞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河南省原阳县人,李梅霞只有一个朴素的目的,那就是尽可能地多救自己的乡亲,多为家乡抗灾出力。

在新乡,记者听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口音,但所有人都只为了一个目的:救援。在北关村的转移途中,记者遇到来自湖南的户外爱好者小李,在听到河南的灾情后,他赶了一夜的路来到这里,又撑着皮划艇在洪水中奋战了一个白天。

“村里还有人,我先走了。”不顾脸上的泥水,小李和记者简单打了招呼,又掉头撑船而去。

【记者】徐勉  发自郑州、新乡、鹤壁    实习生肖步云、邓雯淇

【后方】吴扬

【摄影】张梓望  董天健

编辑 宋杰
校对 牟元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