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每周末晚与您准时相约。
要说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一定榜上有名。
这部历史剧,不仅在豆瓣获得了9.3分的超高评分,更博得了无数的好评和赞誉。
那些曾经只是在课本上出现的,印着名字和黑白照片的革命者们,如今成为了眼前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上拥有的优秀品性,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01
李大钊:出身底层,内心充满大善
《觉醒年代》中,有个细节让我感触很深。
刚从日本回国的李大钊,在北京前门大街遇见了长辛店工人葛树贵。
看见他妻子为给孩子治病下跪乞讨,李大钊当即就带着孩子去医院。
得知需要三十几块大洋的住院费后,李大钊又典当了自己的衣物,跟单位预支了薪水。
要知道当时的1块大洋,可以换60斤大米,更何况他们不过是萍水相逢。
这让我看到李大钊身上那颗救苦救难的慈悲心和心怀天下的大善。
很多年以后,她的女儿回忆,每到发工资时,父亲李大钊就会领回来一把欠条。
只要能够帮助到老百姓,他便不遗余力,倾囊相助。
作为北大教授和撰稿作家,李大钊每月300块的收入,却一生没留下积蓄。
以至于牺牲时,家里仅剩下了一块大洋。
有人这样评价他:“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
内心大善的人,不是一味满足自己,而是总想着能为别人谋福利。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自己心中的道义。
善良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高贵的选择。
02
陈延年,陈乔年:坚定远大理想
尼采曾说:“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承受任何一种生活。”
一个人在年轻时,就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那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
这让我想到《觉醒年代》中两位小小年纪就投身革命的人——陈延年和陈乔年。
剧中有一段对话令我肃然起敬。
陈延年说:“献身就是我随时愿意为国家牺牲自己。”
柳文耀说:“你小小年纪怎么能想到牺牲呢?难道你非要如此不可吗?”
陈延年回答:“想要实现理想,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我决心要为了国家的强大和民众的幸福而牺牲一切,义无反顾。”
说这话时,陈延年只有20岁。
历史上真实的陈延年,脾气也十分倔强,身体黝黑如炭,还获得了个“黑面武生”的外号。
他的一生亦是如此刚强,为了革命无惧无畏,执着地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被捕后,面对刽子手的屠刀,陈延年誓死不跪。
他高声喊道:“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
随后被乱刀砍死,牺牲时,年仅29岁。弟弟陈乔年次年被枪杀,年仅26岁。
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牺牲能换来什么。
他们只是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守护着自己的信仰,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了下去。
正如奥维德所说,有理想和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
100年前,他们活出了青年人最好的样子。
百年之后,时局已改,青山依旧,他们的精神亦会代代传承,永垂不朽。
03
蔡元培:身居高位,却一生低调谦卑
有人说:“成熟的麦穗总是低着头,层次越高的人越是弯下腰。”
这句话放在北大校长蔡元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纵观整部剧,你总是会看到一位年迈的老者,夹着公文包,四处穿梭奔走。
对任何人都是态度温和,谦恭有礼,一次次低头弯腰,鞠上一个90度的标准礼。
谁能相信,这是一位清末翰林,更是中华民国的首任教育总长。
但你在他身上,却看不到一丝的高傲与狂妄。
历史上真实的蔡元培,更是被誉为“两袖清风,一生低调”。
据说来北大上任的第一天,校警们脱帽向新校长鞠躬行礼。以往的经验是,校长或不理睬,或微微颔首。
然而,蔡元培竟从马车上下来,摘下礼帽,规规矩矩地向校警们鞠了一躬。
自此每日如此。
也正因蔡元培的人格魅力,才造就了北大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盛景。
蔡元培也成为一个受诸多人尊敬和爱戴的文化大家。
谦卑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涵养,更是海纳百川的气度。
做人,可以自信,但不能太狂。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人生才会越走越顺。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觉醒年代》这部剧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
一位网友说:
“我们很难从书中几句生平介绍里了解这些伟人走过了怎样波澜壮阔、英勇无畏的一生。但这部剧,让我们真正有机会走进那个时代,走近那群人。看到了他们人性中闪烁着的光辉,以及那些美好而珍贵的道德品行。”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一些风浪,也会面对一些坎坷。
但是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到那些革命先辈走过的路是多么艰辛。
庆幸的是,他们从未放弃。
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善于修己,时时自省,勇敢前行。
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的自己。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作者 | 有书曾小鱼
来源 | 有书(youshu925),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本文转载经授权。
主播 | 张家驹
录制 | 彭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