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连日的特大暴雨受到关注。
作为“文物大省”的河南,在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中,众多“国宝”的安全也面临着极大考验。
据最新报道,郑州市、洛阳市、巩义市、济源市、新乡市等文物单位密集地区遭受严重灾害,部分博物馆和考古工地有渗漏进水情况,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水毁险情。其中,郑州商城遗址、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等地覆土坍塌,但文物本体暂时安全。
目前,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等多家景区已经发布闭园公告,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等相继发出了紧急闭馆通知。
国家文物局于7月21日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支持河南省受灾文物抢险工作,确保受灾文物第一时间得到保护。
河南博物院“报平安”,文物安全无恙
在洪灾来袭的第一时间,河南博物院发布临时闭馆公告,暂停开放和预约参观。20日当天,河南博物院门口水位已达腰深。为此,馆方救援被困观众40余人,并提供简单餐饮和休息场所。
对于网友非常关心的文物,河南博物院7月21日下午发布消息:馆藏文物都很安全,其主展馆比农业路地面高出将近一米,请大家放心。据了解,馆方在新馆建设选址时,便考虑到内涝的因素,选择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并将建筑地基比周边路面垫高近一米,馆内近30年来未发生倒灌、内涝。
据悉,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文物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莫高窟等多家文博机构都在为河南博物院留言祝福。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在微博表示:“我院各考古工地及工作站、院本部均未出现重大险情,谢谢各地朋友的关心。”
北宋皇陵遗址情况仍不明朗
从巩义北宋皇陵传来的消息令人揪心:据封面新闻报道,因为郑州许多地方的基站受损,文物局的通信中断。巩义地势低,受水患影响较大,“土遗址”将受到极大冲击。
巩义是中国著名诗人、诗圣杜甫的家乡,北宋皇陵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所存的700多件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陵墓群涵盖了北宋除徽钦二宗之外的其余七帝,以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除帝陵外,这里还有皇后陵、皇室宗亲墓、名将勋臣墓等,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100处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
其管理处办公室工作人员此前称,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全体出动,已经连续几日在外排查文物受灾情况。目前巩义通信信号差,北宋皇陵的具体受损情况还待继续详查。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分析,像宋陵这种裸露的遗址,相比于先期预防,更应该关注后期抢救。一般而言,文物单位都有应对日常天气变化的措施,但此次河南暴雨雨势过大,可能远远超出了文物单位的预期。“像这种程度的暴雨,天气预报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因此在暴雨前,对于文物的保护措施可能不是很足够。”汤国华说。
龙门石窟曾多次遭受洪水侵袭
7月20日,有网友上传龙门石窟景区的实拍,视频中可以看到,漫水桥被淹没、石头栏杆被冲毁……引发公众对文物安全的关心与担忧。
龙门石窟景区 图源:东方今报
据河南日报报道,伊河龙门段水流量直逼400立方米每秒警戒线之际,龙门园区全体党员群众和志愿者投入抗汛工作,8小时完成景区清淤工作,12小时完成临时护栏搭建,48小时恢复完成石栏杆护栏安装,最终确保了龙门文物无损。
记者发现,这并不是龙门石窟第一次因防汛而闭园。2010年,由于一场50年一遇强降雨,穿过龙门石窟景区的伊河水位猛涨,河水漫过游客景观通道,景区被迫暂时关闭。不过,即使是漫过膝盖的水位,最终也没有对文物造成破坏。
龙门石窟位于伊河两岸,分为东山石窟和西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龙门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龙门石窟长期深受水害影响,如何防治水对石窟的侵蚀早已成为石窟专家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原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石窟保护专家刘景龙曾发表文章《水对龙门石窟的危害和防治》表示:“在雨季,石窟各洞漏水不止,开始是由洞顶垂直下来的裂隙很快渗入洞内,接着雨水由百米以外多是从岩层层面裂隙流来,这种情况在潜濯寺、宾阳洞看得最清楚。”不过,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当年文中所述很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网友担心,龙门石窟里的壁画等文物构件,一旦受潮是否会有不利影响?汤国华告诉记者,壁画通常会覆盖保护层,如若被水淹没,保护层可能会失效,同时对壁画的牢固性产生影响,导致壁画脱落等。但就目前龙门石窟的保护措施来看,文物本体仍是安全的。
专家建议:应尽快制订文物防洪减灾规划
洪水来袭,如何将文物建筑的损害降到最低?
汤国华表示,不断提高预报水平能有效地保护文物,“只要我们能提早预报,我们就有时间把握我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保护文物安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万金红表示,在缺乏专业防洪减灾措施下,文物建筑在遭受洪水袭击时往往会遭受毁灭性打击。这些破坏过程包括冲击破坏、浸泡破坏、波浪荷载破坏、堆积淤埋破坏和摩擦破坏。有研究表明,土遗址遭受洪水浸泡24小时以上,即可出现毁灭性的损毁。
其呼吁,针对我国缺乏文物保护单位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现状,文物部门应尽快启动有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制定规划的同时,还需按照“谁主管、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文物保护单位产权人或者管理使用人为文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夯实文物度汛安全主体责任。
汤国华建议,在此次洪涝结束后,河南文物单位可以首先解决内部的排水问题,同时在文物遗址附近建造花池。这种花池一方面可以美化环境,一方面又有防洪的作用。“在洪水即将来临的时候,在两个花池间放入钢板等可以进行有效截流。”汤国华说。
【记者】黄堃媛
【实习生】杨宁 邓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