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四好农村路”见闻① 路通连民心 路好兴产业 路畅促发展

南方+ 记者

开栏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意见要求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

紫金县是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反映紫金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和通讯员深入紫金乡镇村庄,采写、拍摄了一组“紫金‘四好农村路’见闻”系列文图视频。首篇全媒体报道今天发布,接续报道陆续推出。敬请垂注。


近年来,河源市紫金县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总目标,大力实施交通“融深”“融湾”工程,巩固和提升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成果,于“十三五”期间累积投入9.14亿元,打造“畅安舒美”农村道路。

目前,紫金农村公路实现了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畅”的转变,形成了“外通内联、畅乡通村、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问题。

打开山门 以路连心增进百姓福祉

时值盛夏,紫金大地生机盎然。开车沿着凤安镇整洁宽阔的凤安新村大道行驶,笔者看到成片的稻田丰收在望,金黄饱满的谷粒将稻穗压弯,随风摆动。道路两旁村落标识清晰,黄花风铃木舒展,凸显客家元素的民居整齐排开,景致如画。

凤安新村大道是紫金“四好农村路”的一张名片。这条道路按照省道二级公路标准建设,长20公里、宽8.5米,南接河惠莞高速和省道S120线,北连汕湛高速和省道S340线,与县道X169线交叉穿行,是连接县域南北乡镇的高标准“四好农村路”样板路。

凤安新村大道。受访者供图

凤安新村大道。受访者供图

凤安镇地处山区,距县城56公里。从前,该镇道路狭窄且多由沙土铺就,群众难出行,投资难引进。近年来,凤安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路网建设。2017年后,凤安新村大道将凤安镇5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区内的主体村串联起来,连接高速、省道和县道,贯通邻镇,村道巷道也成功延伸到户,道路全部实现硬底化。

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如今“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镇村道路跨越式发展,不仅使凤安镇农民生活获得极大便利,而且让农民的荷包也逐渐鼓了起来。与全域旅游相融的凤安新村大道为沿线村民带来绝佳的发展机遇,其中仁里村临江而建的“美心生态园”就是证明。

凤安镇凤民村美心生态园。受访者供图

该生态园负责人张军民说,他于2016年将原先的养殖场修葺一新,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客家菜馆,吸引本地人前来就餐。凤安新村大道畅通后,很多大湾区的游客途径此地,能轻松从地图上搜索到该生态园,纷纷前来歇脚品菜。据介绍,如今来美心生态园消费的本地客人和外地客人各占一半。张军民在园内建起了民宿,每逢节假日,美心生态园内的民宿一房难求。张军民说,生态园年产值能达200多万元。

从搞养殖到搞餐饮,张军民收入大幅提升,成了凤民村的致富带头人。好几位村民希望入股美心生态园,以期共同做大涉农产业。依托不断通达的乡间道路,张军民正着手完善生态园的硬件设施,建起8栋两层的乡间民宿,拓展亲子活动区和种菜体验区,以求满足更多大湾区的消费者。

“十三五”以来,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契机,紫金大力铺设“红色”路、旅游路、产业路,努力了打造“四好农村路”紫金升级版,先后建成邓缵先故居道路、Y180线王告至德先楼公路、凤安新村大道、白溪旅游公路、瓦溪四联至上濑公路、蓝塘药厂路口至河塘公路、紫城榕林至龙窝黄田公路等7条县乡公路71.9公里。

通往廉政教育基地的邓缵先故居道路。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紫金建成了2811.7公里的农村公路(其中,县道88.1公里、乡道1583.9公里、村道1139.7公里),全县通行政村路面100%实现了硬底化。

路通财通 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驾车沿汕湛高速自西往东行驶,在九和收费站下高速,10分钟左右就到达金光村。站在该村入口,可以看到一条由沥青铺成并设有自行车道的“金光大道”,大货车、小轿车往来不断。

过去,金光村交通不发达,村民收入低,村容村貌落后,被戏称为“钱财精光、产业精光、人口精光”。如今,随着“金光大道”与汕湛、河惠莞高速公路接通,金光村路通财通,先后迎来了南药种植产业基地、荷鹭欢乐谷、金光生态园、天赐康园、村长伯伯电商平台等产业项目。“金光大道”正带动村民迈向致富奔康的康庄大道。

从“金光大道”上高速方便快捷。黄敏立 摄

如今,金光村村民从金光大道出村,到九和镇仅需10多分钟,不到半小时即可到紫金县城,从金光村上紫惠高速到深圳仅需1.5小时,这个粤北的小山村真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生活圈”。

在金光大道路口,一间土特产店格外显眼,店里销售的艾草、板栗等商品颇具客家特色。老板袁巧勤说,在金光大道未建之前,自己与丈夫以种地谋生,收入微薄。随着金光大道与高速公路联通,金光村乡村振兴开展得如火如荼,周边农旅产业带动村里的人气越来越兴旺。在政府的帮助下,她与丈夫开起了这家“巧勤土特产店”。夫妇二人“洗脚上田”,家庭收入越来越稳定。“夏天到了,单单卖饮料和水都有近万元的收入。”袁巧勤笑着说。

九和镇党委书记刘俊锋介绍,依托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金光村正大力发展红肉蜜柚产业、南药种植产业、“村长伯伯”电商产业、金光生态园产业、印象金光旅游项目“五大产业”,带动乡亲稳定增收,实现产业富民。

道路通百业兴。近年来,紫金立足县域产业布局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力推进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农村公路的互联互通,茶叶、春甜桔、蜜柚、百香果、草莓、葡萄、梅李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到处涌现,茶园观光、丛林徒步、采摘蔬菜鲜果和红色教育等休闲旅游迅速发展,紫金茶、优质蔬菜、春甜桔、红肉蜜柚香飘全国,以精品式休闲度假养生社区为核心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扎实推进,紫金农业农村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优美的农村路连接龙窝镇美丽茶园,可大大方便茶叶销售,促进茶旅融合。  黄从高 摄

依托日益发达的路网,紫金大力开展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紫金正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服务,依托“村长伯伯”“乡城品”“邮乐购”等电商服务平台发展农村物流,促进了“物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目前,紫金已建成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和196个镇村物流服务站点,形成了覆盖全县16个镇245个行政村的城乡物流体系,通邮政快递率达100%。

路畅人旺 成串景点增强乡村振兴后劲

夏夜,笔者驱车驶离紫金县城,沿平坦宽阔的国道236线前行二三十分钟,来到路旁左侧光亮璀灿的一大片低洼地。这儿是紫金龙窝镇彭坊村田园综合体稻鱼共生基地。试运营半个月,该基地就吸引超过2万名游客前来旅行观光。晚上十点半左右,基地依然传出男女老少三三两两不断的说笑声。

据介绍,该基地占地100亩,由两条鱼形稻田构成。田中鱼稻共生,一田双收。稻鱼共生基地按鱼的形状,设置了曲折回环的景光廊道供游客步行观光。白天,游客仰观青山农舍,赏心悦目;俯视鱼儿自由穿行田间。夜幕降临,华灯开亮,基地尤显夺目——周边景物暗淡模糊,高光聚焦低洼之地,白天的燠热消散开去,山间的凉风倾泻下来,建筑物内再好的空调,也赶不上这儿自然凉爽沁人心脾。难怪这里游人骤集,蹿红网端。

鸟瞰紫金县龙窝镇天裕楼项目稻鱼共生基地。  冯晓铭  摄

据了解,稻鱼共生基地是龙窝镇田园综合体项目的一小部分。龙窝镇田园综合体依附龙窝镇“彭牌嶂”新农村示范片,该示范片是紫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的6个新农村示范片之一,以琴江河和国道236为主线,对沿线的嶂下、彭坊、牌楼3个行政村连线成片规划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万余亩,将带动辖区内2151户12532人奔康致富。

紫金县龙窝镇天裕楼项目负责人说,该项目共三期,可创造300多个岗位,附近村民可通过便捷的交通在家门口上班,多劳者一天可以获得约两百块钱收入。

彭坊村村民黄茂昌表示,他跟天裕楼项目部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并将自己的耕地租赁出去,除了每个月拿固定工资外,一亩地一年收得600元租金。“没想到这里会搞开发,搞成旅游区。村民不用去外面打工,在家门口就有田耕,有工作,有收入。”黄茂昌兴奋地说。

近年来,随着紫金“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一条条整洁干净、绿植丰茂的公路,串联起紫金大地上迷人的旅游景点。凤安镇“稻香荷塘,半月莲子”、龙窝镇“鱼稻共生,茶园乡村”、苏区镇“红色苏区”等一个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它们逐渐串联成片,带动紫金乡村振兴持续向前。

紫金笔直的农村公路与与路旁风景,博得骑行爱好者青睐。  黄从高 摄

据悉,紫金还将认真谋划建设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农村路网,进一步巩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成果,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再升级、再提升,全面提高全县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干线支线相连、内外便捷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为紫金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和支撑。

【策划/统筹】蒋才虎 黄从高

【撰文/摄影】南方日报记者熊祥鑫 蒋才虎  通讯员 黄从高 彭建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