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
关于公布《广州市黄埔区萝峰坑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通告
本次规划的研究范围为萝峰社区
总面积约273.3公顷
规划范围为坑村社
总面积约7.6公顷
知多D>>
萝峰坑村位于我区萝岗街道的萝峰社区,紧邻开萝大道,毗邻萝岗香雪公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岩书院与萝峰寺”毗邻。
萝峰坑村又名青紫村,有超过850年建村历史(萝岗钟氏始祖1163年迁入坑村永保里开始计算);最具特色是采用“一字街、耙齿巷”的街巷格局,街巷相通,建筑群前面必有水塘,是典型的广府村落。
△坑村永保里头栋民居
未来
萝峰坑村将如何保护?
保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小编一文话你知!
01
保护规划
核心保护范围
为了保证坑村历史风貌、村庄格局的延续性,规划划定1处核心保护区,总面积约为1.9公顷。
△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根据坑村的具体情况,划定坑村传统村落中含核心保护范围及周边需要严格控制的环境要素、景观视线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将保留传统建筑用地包含在内。总面积约为1.3公顷。
△效果图
环境协调区范围
根据坑村的具体情况,考虑景观的完整性和与传统村落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呈自然过渡状态。划定与坑村传统村落中“塘—祠—宅—山”的传统风貌相协调范围为环境协调区,面积约为2.1公顷。
△效果图
02
保护对象
物质文化遗产
萝峰共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1处历史建筑,1处传统风貌建筑和1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其中,坑村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5处。规划还将保护现存的20处一般建筑遗产。
△玉嵒书院
历史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古树、古井、水塘等,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萝峰共有168棵古树名木,其中坑村有11棵古树,两处古井,七口水塘。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即“萝岗香雪”;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即“玉喦诞”与“端午午时茶”;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即“挂灯”“萝岗果制工艺”“萝岗会景”。
03
保护措施
01
主要保护与控制措施
1.核心保护区的总体保护措施
采取整体对待、严格保护的措施。保护传统村落格局,保护范围内的传统建筑和环境以保护修缮和维修为主。
保护区范围内建筑层数应控制在2层,一层檐口高度不超过4米,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7米,檐口限高7米,屋脊高度不超过10米,采用坡屋顶。
对保护区范围内街巷两侧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设置广告牌匾的,应保持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相协调。有关责任人应当将设计方案报请黄埔区人民政府审批,黄埔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根据新增设施的高度、体量、色彩和样式等进行审核,使之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相协调。
鼓励旧村改造过程中将传统建筑迁入核心保护区,延续传统风貌。
2.建设控制地带的总体控制措施
紧邻保护区范围的区域内,建筑层数应控制在2层,局部可建三层,但是应考虑古村与周边山体、水体视线通廊的保护要求,檐口不宜高于9米,屋脊不宜高于12米。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加建等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文物、建设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审批同意下才能进行。
3.风貌协调区的总体引导措施
建设区域:建筑高度建议控制在24米以下。建筑在色彩、风格上应与规划区内的传统风貌相协调,控制其建筑密度,新建筑尽量与整体历史环境相协调。保留“塘—祠—宅—山”的传统格局。
自然山体区域:山体、林地、水体等与整体风貌息息相关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应根据规划的相关要求保护。
02
自然景观环境保护措施
1.突出“塘—祠—宅—山”传统格局,保护周边山体形态及植被。加强自然山体景观的保护,形成多样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林景观。
2.保护河塘水质,禁止向池塘内倾倒垃圾及其他污染物。
△效果图
03
传统格局的保护措施
1.保护村落有山有水、聚族而居的传统格局。
2.规划保护坑村依山而建、面水而居的传统村落格局。对传统建筑前后新建的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予以改造或拆除,恢复传统格局。
3.加强保护传统村落的传统街巷、水系以及村落平面形态。规划道路、设施、建筑等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对于已经对整体风貌产生破坏的交通,要采取措施减弱其对传统村落风貌的影响.
04
发展规划目标
根据坑村现有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传统村落原有核心构成要素的完整性,不局限于坑村规划范围,力求建立起萝岗钟氏发展脉络,将坑村打造成我区具有特色鲜明的广府文化传统村落,成为以耕读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展示地。
△钟氏宗祠
1、保护永保里门楼,钟氏在黄埔发展的原点。
2、保护好祠堂、书院、社学、民居、水系、巷道、古树、水井等村落关键要素。
3、用文化线路方法将村落与玉岩书院、钟氏大宗祠、钟氏家族墓与香雪公园等串联,形成可观、可赏、可游、可学的慢行系统,充分展示钟玉喦、崔与之、湛若水等名人文化,提升村落传统文化价值和宜居环境。
保护传统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期待迎来保护发展规划的坑村
华丽变身的那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