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潮州某中学学生小琳想利用暑假找兼职,她在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兼职软件后,“工作人员”找上了门。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小琳下载了个聊天软件,和10多名“兼职者”一同接刷单任务,刷单任务需要先转钱再返利。看着其他人越赚越多,小琳决定试试。
转30元返36元,转300元返360元……几单后,小琳完全放松警惕,以为找到了个好兼职。直到“派单者”发布任务转5000元返6500元时,小琳毫不犹豫,但随后被告知操作失误,需要转5万元才能解冻账号。小琳还懊恼自己做错,把攒下来的2万元转了过去,并开口向父母要3万元。在父母的提醒下,小琳才发现被骗了,而群里的那些“兼职者”也都是骗子。
暑期到来,学生群体成为不法分子的关注对象,买卖游戏账号装备类诈骗、网络刷单诈骗、冒充客服诈骗等多发,学会如何防骗,是学生课堂外的另一门“必修课”。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刑事犯罪。受骗者广泛,不仅有农村老人、学校师生,还有城市知识分子等,都有遭遇电信诈骗的经历。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11.4万起,成功劝阻771万名群众免于受骗,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91亿元。电信网络诈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俨然已是全民公敌。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被骗?被骗走的钱为何难寻回?骗子惯用伎俩是什么?该如何防诈?
现象
高校学生是受害重灾区
每年暑期,各种网络诈骗都呈现高发态势。从近年来公安机关的统计数据看,每年6月份开始,诈骗案情便呈现高发上升势头,并在七八月份达到最高峰。诈骗分子趁着暑期的空当,瞄准学生及家长,实施精准场景诈骗,从而提高诈骗成功率。
暑期网络诈骗缘何增多?从家长的角度看,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不言而喻。正所谓关心则乱,不法分子就利用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通过伪基站或个人手机号码,以学校、老师、好心人等名义向家长发送短信,诱导家长点击短信中的链接,植入木马程序,从而达到控制其手机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假期学生大多独自在家或外出实践,身边没有父母、老师等成人实时管护,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
潮州市公安局进韩师开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梳理近期潮州学生被骗的案例可以发现,针对学生的网络诈骗主要有虚假兼职、网游交易及虚假中奖等形式。如小琳遇到的网络刷单是最为典型的诈骗行为。不法分子通过让刷单后返现的方式获得小琳的信任,一开始会小额返现,让涉世未深的小琳相信对方,然后进一步实施更大数额的欺骗,一旦得手就会拉黑删除受骗者。
最近,河南刚参加完高考的女生小婕通过网络刷单的方式,被连续骗走了1万多元,而这笔钱是小婕家人每个月攒500元,攒了两年多才凑够的学费。小婕告诉对方这是自己学费,没有钱自己会死的,对方则称要送花圈。被骗后的小婕非常痛苦,曾独自一人跑到大桥企图自杀,所幸家人及时发现。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些年的高考女生徐玉玉。彼时的徐玉玉接到陌生电话称,有一笔2600元助学金要发放给她。在此之前,她曾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按照对方要求,她将准备交学费的9900元打入了不法分子提供的账号。发现被骗后,徐玉玉万分难过,和家人报警后在回家的路上,徐玉玉突然晕厥死亡。
类似的案件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电信诈骗受害的重灾区。用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等关键词搜索可见,高校学生被骗的案件多发,寒暑假为集中高发期。其中,不少学生因为被骗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不法分子为何盯上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容易受到诱惑、社会经验不足和防骗教育缺失是主要原因。
痛点
电诈侦破难度有多大
从全国各省、市、县专门成立反诈中心来看,全国上下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为何电信诈骗还如此猖獗?归根结底,是因为电信诈骗成本低、获益快、取证难、量刑轻,属于典型的“低风险、高收益”。
潮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二大队大队长覃兴伟表示,去年以来,就业压力增大,给网络贷款、刷单、虚假购物、“杀猪盘”等诈骗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进一步加剧了诈骗案件高发。而受疫情影响,公安机关开展境内外打击难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新的诈骗手法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出现应运而生并不断演变升级。60%以上的诈骗是通过不法分子制作的手机APP实施。由于境内打击力度加大,诈骗团伙加快向境外转移,盘踞在缅北地区和柬埔寨、菲律宾、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买卖公民信息、银行账户、手机卡活动十分猖獗,为诈骗团伙服务的技术平台层出不穷,新型洗钱通道不断涌现。银行账户和手机卡实名不实人是滋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根源性问题。
那么警方又是怎么破案的?被骗走的钱又该如何寻回?
在理想状态下,报案后,值班民警会根据笔录来梳理,受骗人能还原被骗全过程,并且清楚记得所有账号、银行流水记录、微信号、手机号等。
有人会问,既然知道骗子的账户信息,溯源不是很简单吗?不,银行卡号是骗子买来的。再者,等到被害人察觉被骗并报案,被骗的钱去向早已经无法追踪了。
难道就没办法了吗?“目前最有效的是预警,在诈骗分子还未得手的时候及时止付。”覃兴伟说,每次接到预警,实际上都是和诈骗分子抢时间,分秒必争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他举了个例子,近日潮州市潮安区发生一宗冒充教育局局长实施电信诈骗的案件,几乎是在受害人转钱给骗子的第一时间止付,及时冻结受害人账号,被骗资金才能成功返还。
电诈案件破案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反诈民警累也是真的。面对目前形势的网络诈骗,做好自我防范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而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则尤为重要。
反思
不法分子玩的是心理战
从铺天盖地的宣传中,我们都知道和学生相关的有招生诈骗、助学金奖学金诈骗、校园贷诈骗、兼职刷单诈骗、网购退款诈骗等。但令人费解的是,即便了解过如何防诈骗,还是有部分群众依旧被骗。
顺口溜、编歌曲、编快板、编段子、上新闻,为了防诈骗宣传,民警和媒体工作者绞尽脑汁,虽然反诈宣传相关文章阅读量高,群众也纷纷转发相告,但无奈的是,群众看完防诈文章之后,却依然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曾经有派出所对受害者报案数据进行统计,70%的受害者事先曾接受过反诈宣传。
曾经有村干部下午才和民警一起走村串户开展反诈宣传,晚上就被冒充镇长的不法分子骗走了10多万元。最近,还有一名媒体工作者被骗,其做过不少电信诈骗的新闻,也采访过相关案例,对一些反诈知识倒背如流,自恃刀枪不入,结果,稀里糊涂走进了骗子的套路,干脆利索地给骗子转了钱。前后不过几分钟,钱就没了。
为什么会被骗?这还得从诈骗案的发生说起。
民警指导老年人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受访单位供图
以前的电信诈骗几乎是“盲骗”,大海捞针,现在至少大半以上都是精准作案。很显然,个人信息泄露泛滥,是造成电信网络诈骗猖獗的重要原因,大量被泄露与贩卖的公民个人信息,则成了诈骗分子屡屡得手的凶器。
不法分子根据个人信息,先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准备一套说辞,又有严谨的内部分工。特别是骗子常营造恐惧、紧张等氛围,同受害人打心理战,在此精心设置的骗局下,一些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辨别能力,疏于防范的人就被攻陷了。
近期,有平台发布《2011—2021年电信诈骗犯罪总体趋势大数据分析》。数据显示,从年龄的分布情况来看,从事电信诈骗犯罪行为的20—40岁的人数最多,且与易受骗人群年龄相差不大。
分析可知,犯罪者与受害者处于同一年龄段,能够更好了解对方需求,有共同话题,从而极易接近受害人,攻破心理防线达到目的。同时,20—40岁这一年龄段的犯罪者易于接受新的技术,在实施电信诈骗犯罪中往往更新诈骗方式较快。这也与这一年龄段人员的自身状况有关,其可能受到生活打击,多为失业、破产、家庭矛盾等,受电信诈骗犯罪高回报蛊惑,易于实施犯罪行为。
该分析报告指出,在6818个案例样本中,裁判文书明确记载的电信诈骗犯罪方式多达16种,其中,冒充亲友、上司等诈骗占比16.07%;冒充公职人员诈骗占比14.31%;以网络交友方式诈骗占比10.88%;冒充客服诈骗占比8.47%
从数据来看,电信诈骗犯罪方式呈现多样化与隐蔽化、涉及行业广泛,其犯罪手段往往获取被害人的信息,并融入到被害人生活场域中,通过一定的情感感化被害人,以获取其信任。犯罪分子则形成作案组织化、分工明确化、流动性强、身份包装化等特征,犯罪分子通过被害人的大量个人信息,以多维视角“解剖”被害人的各项情况,以达到诈骗得逞的目的。
【记者】郑淼鑫
【通讯员】郑奕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