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广济桥的人,在桥东段会看到一座“民不能忘”牌坊,落款为“为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建”。石牌坊之所以建在桥上,是为了表彰刘浔和吴均修复桥墩的功绩。
事情回溯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当时,潮州遭受特大洪水,广济桥东段的石墩倒塌了六成、损伤了二成、毁坏了一成;西段的石墩倒塌了三成,木石桥梁几乎全部损毁,“二只鉎牛一只溜”。第二年,知府觉罗禄发动官绅捐款修缮西段三墩,另造浮船四十二艘,加上原来的十八梭船共六十艘,直接连通东岸,勉强维持两岸交通,但“过客皆叹其病涉”。
潮州文史大家曾楚楠在《“民不能忘”的吴府公》一文中写道,五年后,也就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河南祥符人刘浔任潮州知府,打算商议修桥事宜,但不久因升任“南韶连道”道台而离开了潮州。于是,盐运同知、代理潮州知府吴均,慨然以修桥为己任。“捐廉五千金”“全筑者三墩,稍葺者四墩”,在他的带动下,盐商、米行等商界人士特成立“子来局”以主持其余桥墩修缮事宜,到道光二十九年竣工。老百姓不忘刘、吴的功德,于是修建了“民不能忘”牌坊在桥上作为纪念。
矗立“民不能忘”牌坊的背后,演绎的是一段官体恤民、民不忘官的官民互动佳话,其实际讲述的是一个民生故事——因解决了老百姓的出行难题,而被老百姓所感恩铭记。稍一考究,更不难发现,之所以有“民不能忘”,乃是因为有“不能忘民”在前,心里装着老百姓的所需。
视线拉回到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不能忘民”的故事每天都在潮州大地上演。
犹记得,市委书记李雅林在履新潮州一个月后,就提出自己对潮州发展现阶段的把握,也即“潮州正处于发展攻坚期、改革深化期、美好生活提升关键期”。随后,他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做到一个项目一个对策,全力加快推动民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也成为李雅林的高频词,屡屡出现在各种场合。“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的实质,也就是“民生导向”和“民生思维”,即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地方其工作中的“民生含量”决定了这个地方人民群众的“幸福含量”。
潮州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近年来,潮州锚定“1+5+2”工作部署,不改弦总基调,不更张大方向,而只是适时根据工作重心进行微调优化,使劲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推。所以不管是“1+5+2”工作部署的“1.0版本”(中共潮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作出的部署),还是“1+5+2”工作部署的“2.0版本”(中共潮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作出的部署),其中涉及的民生工作占比是越来越大的。
当然,需要清楚看到的是,与传统封建社会相比,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的“民生观”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更多是出自地方官员的个人认知,与官员个人的脾性喜好和品行道德大为相关,多具有偶然性。而如今,心怀人民,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是我们党念兹在兹的庄严承诺和使命担当,更是政治追求和行动自觉。一言概括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有着必然性的。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样强调。不忘民则民不忘。我们看到,潮州正朝着民生之州奋进;我们期待,将来潮州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稳更实。
【撰文】秦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