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焕新,“变身”市民乐园

南方+ 记者

“不懂科技也可以轻松使用。”在位于广州海珠区的洲头咀公园,梁姨站在AI武术大屏前学着太极,屏幕中太极大师做着示范,屏幕前梁姨学着动作,运用了AR与肢体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设备,甚至无须触碰屏幕,系统就会实时对梁姨的肢体动作进行指导、提示。全新的科技体验,让洲头咀公园成为梁姨近来几乎每天都去的地方。

城市公园建设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不久前,洲头咀公园、磨碟沙公园经过升级改造、重新向市民开放:洲头咀公园“变身”智慧公园,智慧跑道、智慧储物柜、智能坐凳等5G智慧应用设备让市民直呼惊喜;磨碟沙公园被重新打造为海珠党建公园建设,成为区内首个集思想教育、休闲健身、文化宣传于一体的党建公园。

因为改造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城市公园契合了群众意愿和需求,迅速成为周边群众的热门“打卡点”,“变身”市民乐园。

问需于民

公园装上智慧“大脑”、开启“夜间模式”

“尽管开放没多久,洲头咀公园的人流量每天已经近8000人,是改造前的两倍多。”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位于滨江西路的洲头咀公园原面积约1万平方米,经过升级改造后,公园面积扩大3倍,达到4万平方米,同时公园功能和品质都得到质的提升。

改变最大的一点是“变身”一个智慧公园,特别是成为慢跑爱好者的“网红打卡点”。只需“刷”一下脸,便可将随身物品存储在智慧储物柜里;跑道也更“懂”人心,“刷脸”登录后,一路上设置的识别杆会捕捉市民跑步的速度、里程以及用时等信息,系统不仅可提供运动数据和跑步指导,还可以查看洲头咀公园跑友的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跑累了不妨在智能坐凳上歇息,智能坐凳通过太阳能蓄能,还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

“以前周边群众就喜欢来这里跑步,于是洲头咀公园便根据群众需求进行了智慧化改造。”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洲头咀公园应用了5G智慧技术,将园林绿化、公园管理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除了引入智慧跑道、AI武术大屏、智慧储物柜、智能坐凳等外,他们在管理上还使用了智能扫地机等5G智慧应用设备,而公园内的垃圾桶也将引入语音控制,如市民说“我要扔瓶子”,垃圾桶就会自动打开可回收垃圾桶的桶盖。

如此便利的洲头咀公园正是问计民生、问需于民的结果。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园坚持在“实”字上下更大功夫,不仅改造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近有市民反映公园遮阳不够,他们也积极响应,将于近期补种更多的榕树。

群众也主动参与到公园管理中。“最近是暑假,不少学生都报名当起志愿者。”洲头咀公园工作人员表示,志愿者的加入既解决了洲头咀公园面积扩大后人手不足的问题,也便于收集市民群众的反馈。

“这里风景很好。”市民黄女士近来也经常骑车前来,站在珠江边眺望一江之隔的白天鹅宾馆、芳村长堤,同时锻炼下身体。更让周边市民惊喜的是,白天呈现出“千年古树当衣架,万里长江做浴盆。”意境的洲头咀公园,傍晚后还能开启“夜间模式”,呈现另一番景象。

此次升级改造后的洲头咀公园也提升了夜间景观服务,以珠江前后航道整体夜景灯光为基底,选用暖色为基调,优先满足洲头咀片区照明,以点、线、面方式打造夜间景观。点上,在苏哈尔航线广场、钻石草坡等节点以地灯、灯带展示丝路航线及景观节点;线上,沿途每一处绿地均设灯带,营造线状夜景照明,总长度6500米;面上,以文化景墙、党史宣传驿站为面,选用太阳能节能灯,打造片状夜景。

“洲头咀公园夜景璀璨灵动,进一步提升了珠江后航道夜景的同时,也丰富了市民夜生活。”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主题鲜明

唤起文化共鸣、感受绿色生态

“磨碟沙公园升级改造成海珠党建公园后,成为海珠首个集思想教育、休闲健身、文化宣传于一体的党建公园。”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珠党建公园以党建文化为主题,打造了“一路一道多空间”的公园结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红色文化空间和绿色体验空间。

摄影:廖小华

海珠党建公园特别打造了一条红色文化线路,从公园主入口至出口,一条长达500米的红色线路上布置了党建文化景墙、党旗雕塑、党的重大历史发展历程等红色元素。例如,“中国精神”主题区由25组主题星星灯柱组成,每组灯柱上选取了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精神内涵,如五四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等。

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主题突出的党建文化,他们也辅以“花城”的元素,通过一年四季公园内花开不断,润物细无声地吸引周边居民把公园用起来。

摄影:廖小华

为此,海珠党建公园打造一个绿色海绵碧道,以自然生态为基底,对公园原有园道和绿化进行升级改造,利用河涌、绿地、排水沟等,构建“吸水、积水、渗水、净水”海绵生态体系。新增以黄色为主题的黄花风铃木花海和以粉色为主题的大腹木棉花海,丰富公园景观。同时打通公园连接阅江路的断头路,新增750米碧道,与阅江路碧道形成整体。

绿色生态元素也体现在洲头咀公园的升级改造中。洲头咀公园通过打造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生态植草沟、生态排水沟以及透水性铺装,构筑了海绵城市应用示范生态系统,有效控制公园乃至滨江西片区雨水径流,公园总透水面积超过85%。

同时,洲头咀公内主路网环形计算长达3公里,实现珠江后航道、滨水景观道、缓跑道、骑行道、漫步道五道合一,滨水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三带并行,形成了五道三带的空间范式,擦亮了“海珠碧道”品牌。

海珠党建公园突出的是党建文化,而洲头咀公园则是突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核心。1980年“苏哈尔号”从马斯喀特港出发抵达广州,重现了一千多年前阿曼航海家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国的情形,洲头咀公园内的苏哈尔帆船纪念碑正是这段旅程的见证。

为把城市文化、历史底蕴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唤起群众文化认同感,洲头咀公园不仅保留了苏哈尔帆船纪念碑、锚雕塑,更运用雕刻工艺打造苏哈尔航线广场,选用耐候钢刻画丝路演变历史文化景墙,进一步传承、弘扬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渊源,让市民游玩时可领略广州悠久的航海历史文化,也赋予了洲头咀公园独特的文化韵味。

“经过改造升级,洲头咀公园和海珠党建公园都成为开放性公园,融入环岛路的体系中,成为沿江碧道中的有机的一环。”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长42.2公里的环岛路,已建成25.3公里,在建4.4公里,正在办理前期研究工作12.5公里。接下来,随着环岛路推进,海珠的交通壁垒将进一步打通,将珠江沿线的美景串珠成链,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切感受到美丽广州建设成果。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傅鹏

【实习生】伍奕衡

【摄影】廖小华

编辑 李志颖
校对 符如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