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建庭
近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暴雨灾害已致25人死亡、7人失联。
7月20日,车辆在郑州街头涉水前行。
河南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极端性显著,其中郑州、嵩山、新密等 10 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有的地方甚至“在一天的时间里下了一年的雨”。可以说,此次河南暴雨灾害非常罕见,致灾风险极高。
灾害面前,河南不孤。中部战区紧急派出驻豫部队、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3200多人投入抢险救灾,邻近河南的7省紧急组织1800名消防人员、250艘舟艇增援河南,腾讯、阿里、小米等多家企业捐款捐资助力河南救灾,四面八方的支持声、加油声响彻九州……在各路救援力量的帮助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相信这场灾害很快就会过去。
7月21日,驻扎在郑州的中部战区空军某部官兵在贾鲁河中牟段装填沙袋加固堤坝.
灾害总会过去,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果其他地方也发生这样的极端灾害怎么办?我们该从河南暴雨灾害中汲取哪些教训?从目前的灾害情形和应对处置来看,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汲取教训、防患未然。
一是不能麻痹大意、心存侥幸。河南这次强降雨从7月17日8时开始,直至20日出现极值降雨、酿成重大灾害。也就是说,中间有三天时间,虽然天降大雨,但并未对社会正常运转、人们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正是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下,人们已经适应并能从容应对这样的大雨天气,而对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有的压根没有预料到,有的还认为老办法依然管用。应急管理部门可能亦如此。
7月20日,车辆在郑州市街头被淹。
二是要有底线思维,从最坏的可能入手。从19日开始,河南气象部门就连续发布特大暴雨红色预警,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但是,有关方面并没有拿出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没有及时将应急响应状态升级为一级,也没有作出“三停一休”(停工、停产、停课、休市)的决定。这提醒我们,应对灾害时必须从最坏处着眼,“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
三是要守土有责,果断决策、及时处置。这次灾害充分暴露出地铁的防汛问题,单郑州地铁5号线就造成至少12人死亡,令人难以想象。2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就城市轨道交通防汛印发紧急通知,明确要求运营单位充分汲取雨水倒灌事件教训,对超设计暴雨强度等非常规情况下采取停运列车,疏散乘客,关闭车站等应急措施。面对严重灾害,地铁等公共部门理应果断决策,对预警及时作出反应并疏散乘客。
7月20日,交通警察在郑州市花园路冒雨修复交通设施。
这是一场非常规的灾害,梳理这些教训也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这么做不是为了批评,只是为了让更多城市在应对类似灾害时能更科学有效,能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